古代穷人都吃什么?别再被古装剧误导了,你可能一天都撑不下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人民已经摆脱了食不果腹的饥饿局面。不过自古以来,中国对食物的重视程度都是相当高的,《汉书》中评价称“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粮食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大国,也因此承载着数量庞大的人口,为了保障民生,各朝统治者都对粮食问题十分重视。而在古装剧中我们常可以见到觥筹交错、大快朵颐的宴会场景,那么,这种场面对于生产力远不如现在的古人来说合理吗?

其实,古代社会中权贵富人的确可以享受到相当奢靡的宴会,他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生活十分富足。然而,正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我们常常被古装剧所误导的是,并非所有古人都能享受这样规格的宴会,古代大部分的穷人的食物,我们其实难以下咽。

一、五谷杂粮,难充饥肠

我国古代有着久远的农业耕作技术,而在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后稷教导百姓种植五谷,他从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中,分辨出五种可以供养百姓的粮食作物,并教导百姓们种植收割。虽然是传说,但是五谷的确是我国古代广大百姓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孟子》记载道:“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由此可见五谷的种植对百姓的重要性。所谓的五谷,分别是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作物。其中,“稻”就是如今南方地区的主食——大米,而“麦”则是指小麦,“菽”则是指大豆,这三种作物我们如今仍然离不开。

而逐渐退出主粮历史舞台的,是“黍”和“稷”这两种作物。“黍”俗称黄米,煮熟之后带有粘性不利于消化,现在常用来酿酒、做糕,而“稷”则是“粟”,直到宋朝末年,粟米都是古人的主食之一,但是粟米的产率不高,如今已经沦为牛羊的饲料。

实际上,虽然中国作为较早培育出五谷的国家,但是这些作物在当时都面临着产率不高、天灾旱涝等因素制约。古代穷人眼巴巴地靠着这些作物生存,可谓是“靠天吃饭”。

《管子》中曾感叹到:“”宜获而不获,风雨将作,五谷以削,百姓零落”,一旦面临天灾降临,失去五谷作为粮食的百姓们,面临着“零落”饿死的风险。

二、灾荒面前,艰难求存

正常而言,古代的穷苦百姓大都种植五谷,靠收获的粮食维持生计、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们虽然免不了要受到地主豪强的盘剥、官府差役的压迫,但总归还是能生存下去。可是当天灾带来的饥荒降临,他们往往就要陷入生存的危机。

自有文字记录以来,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水旱天灾不计其数,这背后则是千千万万因天灾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可怜百姓。灾荒面前,地主豪强尚能凭借着往日的积蓄平稳度日,可古代的穷人们却往往无法承受灾荒的冲击,在饿死的边缘艰难求存。

在生存威胁面前,古代穷人们想到了许多充饥的办法。其中,挖野菜应该是一种最常见的做法。我国是野菜利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事实上五谷的发现也是在寻找野菜的不断探索中实现的。而令人倍感唏嘘的是,我国古人对野菜的认识达到一个系统化的水平。

每当饥荒降临,古代穷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往山林野地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生作物。在这种年复一年的求生活动中,人们也逐渐总结出了哪些是可供食用的野菜,哪些又是不可食用的毒物。明代朱橚就主持编纂了《救荒本草》一书,详细地罗列出可以食用和不能食用的野菜。

而更为催人泪下的是,如果当野菜也被饥荒的人们采摘殆尽的时候,为了填饱肚子,古代穷人们会更加地“不择手段”。如今我们常常自嘲穷得要“吃土”,但是这却的确是古人饥荒时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古人拿来充当食物的是“观音土”,这种泥土实为高岭土,因为会有膨胀的特性,因此能让人感觉上可以充饥。然而,当食用观音土过多,就会导致肚子膨胀,看上去大腹便便,实际上饥饿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最终只能是涨裂而死。

由此可见,无数古装剧所渲染的宴会环境,只不过是古代少数人的奢靡狂欢而已。对于绝大多数古代穷人而言,他们始终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如果真让如今衣食无忧的现代人回到古代,你可能一天都撑不下去。

三、作物改良,历史大势

可以说,粮食问题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直到如今物质充盈的现代社会,我们才逐渐不用思考粮食充饥问题,而是去思考如何食用才更有营养、更健康。而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推广更优质的杂交水稻处理粮食问题一样,中国古人也一直在探索着改良粮食作物。

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五谷长期以来为古代百姓提供了粮食保障,但是不同的粮食作物播种、收获往往都有着不同的操作技术。古代关心农业、爱护百姓的有识之士们,纷纷努力探索着粮食耕作技术,同时渴望改良作物或引进产量更高的作物,来解决粮食问题。

他们当中有的人“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推广种植产量更大的作物;又有的人积极探索如何改良土壤环境使得原有作物的产率更高,总结出“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这样的农业生产口诀。

此外,通过解决粮食作物问题来解决古代穷人的吃饭问题,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与外界进行交流,得到更优质的作物。宋朝时引进的占城稻,生长周期短,与我国原有的稻米作物形成互补,相互配合下使得谷物的总体产量大幅度增加,促进了宋朝时人口的增长。

此外,明朝时引进的美洲作物玉米、番薯等,更是使得我国的主要粮食分布产生很大的变化。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因其产量不高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而产量高、容易存活的玉米、番薯则在中华大地上被广泛种植,后来居上地成为了一些地区的主要粮食。

可以说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寻找、改良粮食作物是一种顺应潮流的历史大势,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华民族才解决了粮食温饱问题,饥荒这个历史词汇才逐渐从我们的字典中消散。

小结:

唐朝诗人李绅曾经感慨古代百姓要经受的粮食问题之困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从五谷的培养到推广,从野菜的挖掘到观音土的充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广大古代穷人而言,他们的生活始终是充满艰辛的。

幸运的是,中华民族中的有识之士始终没有忘记为民请命这个光荣的使命。他们有的人致力于寻找更好的粮食作物,有的人致力于发展更高产的农业生产技术,有的人致力于打碎旧社会的压迫与枷锁。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衣食无忧的现代人其实大可不必羡慕古装剧中那些奢靡宴会,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如今的社会发展水平要远高于任何一个朝代,我们更应关注当下的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