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析|卫东诵读《踏莎行》》宋词03(原文 赏析)
晏殊《踏莎行》(原文 赏析)
[宋] 晏殊
诵读:卫东
朋友你好,我是卫东。今天继续和你分享北宋词人晏殊的一首词——《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踏莎行》这个词牌名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意。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唐诗中的“踏莎行草过春溪”,也有人认为是宋初宰相寇准在早春宴客时自己撰写的乐府词。莎(suō)是指莎草,踏莎,就是踏青。清明节前后,中国古人往往都会有一些踏青活动。晏殊这首词虽然与踏青的关联不那么紧密,但描写的依旧是春景。
词的上阙,他描绘了春天小草上的烟霭、花蕊上的露珠,却又嵌入人的“愁”与“怯”,将人景合二为一,表达自己的伤春情怀。“凭栏”远眺的词人细致地观察着身边的一切春景,不论是眼前的花草,还是深院中双飞的海燕,都是让他“销魂”的所在。花草有情,海燕成双,可是词人自己,却是孤身一人,满满都是深微幽隐、绵绵无尽的情思。
如果凭栏自哀还只是简单的惜春之情的话,回到房间后“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心底的离别之苦。《古诗十九首》写道:“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李商隐又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论是宽大的衣服,还是烧残的蕙草熏香,都寄予着离别相思之意。可是天长路远,非人力所能阻拦。因此无论怎样消磨,都无法改变失落者的无可奈何。
你看那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可这多情缠绵的垂柳,终究也不过是空惹春风罢了,又有哪一根柔条能把要走的行人留住呢?《诗经·采薇》里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晏殊在此刻,大概也有类似的心情与联想吧!
何人不曾凭栏远眺,何人不曾看尽风雨,看那花,看那草,看遍这大千世界,可是又有多少人跟晏殊一样,看到那春霭中细草的忧愁、小花的寒怯,还有那寂静无人的深院中,双飞的海燕。也许这种细腻幽深的感触,正是宋词婉约词中最打动人的地方。不过,身为宰相的晏殊还是比其他人多了一点克制。
比起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秦观的“天涯旧恨,金炉小篆香”,晏殊“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的爱恨就显得那么不明显、不激动,只是纤细、幽致、敏锐的感受罢了。晏殊有着词人最敏锐的洞察力,却也有着政治家的觉醒与克制,懂得时刻隐藏自己的情绪与哀思,所以词风显得高远深厚、含蓄蕴藉。
晏殊还有另一首《蝶恋花》,与这首词异曲同工,都是以景写人,描述离别之苦,只是这一次,他写的是秋景: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晏殊作为宰相,其境界之高远、目标之远大,自然远胜于常人。所以在王国维看来,要成就大事业,首先就要有晏殊这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目标与方向,因为只有在高楼上,你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望尽天涯路”,你才知道自己要走的究竟是哪条路,而你此时又在什么位置。如此之后,才是执着不悔的追求与暮然回首的从容。
希望今晚的节目能带给你哀而不伤的人生思考,让你在晏殊的细腻与克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路,并坚定不移、自信从容的走下去。愿每一个人都有梦为马,随处可栖。卫东祝你晚安。
撰稿:熊晓晓
本期音乐剪辑自:
风潮唱片《灵气》
李孔元古琴曲集《净瓶》中的《春晓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