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那一代摇滚人 独特音乐记录北京世俗生活

2019年初,魔岩唱片的牛佳伟找到我,说要给我一件神秘的东西,我们约在丽都的一家咖啡馆见面,当时正值冬天,北京的低温让人无心久留。寒暄了几句,他掏出一个纸袋,我清晰地辨识出那是一套底片,于是我好奇地接了过来,冥冥中感到一丝兴奋。我抽出了几张,惊讶地发现那是一场演出的记录,反色的画面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1994年末。

高原在为新书做直播

那时,由于我所拍摄的照片底片大多需要上交公司,所以很多照片在拍摄过后再也不见。回家以后,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底片收好,放进防酸底片袋中,贴上标签:“1994,红磡”。

演出的消息是在1994年夏天确定的。那年,窦唯、张楚、何勇每人推出了一张专辑,“魔岩三杰”的称呼由此确立。他们在儿艺做了一场演出,是专辑首发式,也是红磡的一次预演。我在台下看到了歇斯底里的呼应,那种情绪是真实而直接的,台上的年轻人仿佛打开了人们对音乐的想象,解放了一些禁锢了很久的东西。

我当时很喜欢何勇的音乐,他的《钟鼓楼》里有这样一段歌词: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描绘的多是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的世俗生活。那一年,25岁的何勇,用这样的歌词记录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和被时代切割出来的不同阶级。

1994年,摇滚乐被“输出”。那些留着长头发、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扛着乐器,去到了彼时华语流行音乐的核心舞台。除了演出,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摇滚乐的“彼岸”是何处。

一年以后,当《摇滚中国乐势力》这张现场录音上市后,引发了一些声音。这一演唱会被认为是中国摇滚乐黄金时代的旗帜,也是时至今日中国摇滚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演唱会之一。所有人都在惊叹它的象征意义,人们曾认为它有可能改变潮流和审美,认为这是一个文化的缩影。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段港台文化相继冲击的岁月,我们这里出产的摇滚乐反而像是一个稀有的物种。毕竟摇滚乐手们太过于独特了,好像整个亚洲都找不到这样一群人,他们的音乐传达出很多东方文明中不曾有过的情绪与思考。此前,我目睹了北京摇滚乐从无到有,文化上的认同,个体意识觉醒,都让90年代中期的北京极富创造力。我所经历的“红磡”,是一场普通的演出,是众多文化形态中的一部分。是一群年轻人,在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做的一场值得怀念的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