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集体备课,教师要有“备”而来
罗义安
当前,集体备课是许多学校主要的教研形式。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博采众长,集大家之智慧,形成最佳教学方案,既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许多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其突出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加油站”。
然而,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却沦为表演,学校搭台,主备老师“唱戏”,其他老师“看戏”。这既与老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到位有关,也与老师集体备课的能力不足有关。正因如此,有些老师的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佳,积极性不高,参加集体备课没有提前做准备,不是有“备”而来,而是“空手而来”,备课过程中默不作声。有的老师即使发言,所言也只是套话、空话,对教学方案的形成没有多大帮助。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参与度,提升集体备课的作用,既要提高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也要提升教师集体备课的能力。
观点的碰撞,可以激活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生成新观点、新思想。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参与的老师只有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甚至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才能迸发智慧,教学设计才更具创意,教学策略才更有针对性,教学方案才能更加完善,成为教师教学的“样本”。如果参与的老师集体沉默,教学方案只是主备老师的“一家之言”,集体备课就会变成集中抄袭、集体“偷懒”。更为重要的是,“一家之言”难免会存在疏漏,甚至会存在环节设计不合理、教学策略选择不恰当等问题,缺乏指导性和借鉴性,只能应付检查,不能指导教学。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也是如此,要打有准备之仗——研读课标和教材,明确重难点,理清教学思路,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等,集体备课才能深入推进,集体备课的突出功能才能凸显。
当然,集体备课之前的“备课”,不需要形成完整、完善的教学方案,只需打好“腹稿”即可。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等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以便集体备课时有话可说,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仅能使其他老师产生共鸣,也可以使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方案更完善。
没有共享,哪有分享。参加集体备课,老师要做足功课、备好课,有“备”而来,先共享,再分享。
(作者罗义安,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