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人家(二) 2024-08-03 00:20:53 串场人家(二) 作 者:乔 永 星图 片:选自网络 四季更迭,岁月轮回。故乡当然很美,且不言到处一片绿色,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家一墩子,一家一茅屋,一家一烟囱。雄鸡报晓,炊烟袅袅,扶摇直上。家家门前树,户户屋后河。那树粗的可合抱,有的比老祖上的年龄还大。它们历经风霜雨雪,深深的扎根于土,又直剌苍穹,团团如盖,遮阳蔽日。透过浓阴,阳光斑爛跳动,随风闪跃。我们常在树下,披着凉风,踩着光影,嬉戏玩耍。仰望大树,见有飞鸟翔集,吻颈接羽。鸟的防备意识很强,往往将窝做在危险处,使人触摸不及。鸟的一家,在窝里安然睡觉、做爱、下蛋、孵鸟。不受外来侵袭。常听大人说,孵蛋之禽,护秧之鱼,千万不可动它。原因是,你若动了它,则做了绝后代的事。所孵之蛋,成不了禽鸟,一群鱼秧因失父母庇护而遭灭顶之灾。大人是不允许孩子们做这事的。至多爬到树上,捋些洁白的槐树花儿,填一填肚子,适时地掏些鸟蛋。以充一充实在难忍的饥腹。倒是三春头上的桑椹儿,成了口中之食。随处可见的桑树,蓬蓬松松,除去满枝碧绿晶亮的桑叶,便都是一串串的桑椹儿。乡里人都称它为桑树枣子。这枣子先是红红的,鲜亮的,一粒粒,其色诱人。但未成熟时,酸酸的,涩涩的。似乎在一夜之间,它便成熟了不少,成了紫里透红的模样儿。低枝桠上的,随时可摘入口。又甜又嫩,解渴解馋。稍高的,用备好的棍子,对着树枝轻轻一敲,那熟透了的桑树栆子,落满一地,小伙伴们争相捡拾。直到打着饱嗝,方肯丢手。1958年,人民公社诞生,下属生产大队、生产队应运而生。都是以生产队为经济核算单位。由互助组改进而来的生产队,便有了生产队长,副队长和会计。一家一户,也都为集体而出工,所收粮食,除缴公粮,农业税,便独立核算。分粮、分草、分红。生产队的分红,一年一次。按工分多少,分值大小,来计算各家各户的进钱还是欠钱。我家无劳力,是有名的久钱户,每年分红时,都是要出钱的,一时之间,只有请进钱户的亲戚给顶一下,以后再有计划的还款。一度时期,吃食堂,家家户户不再烧饭,烟囱不再冒烟,了无生气。三年困难时期,乡里乡亲,都过上了难熬的日子,饥饿和寒冷,无法抗拒。青菜、萝卜、南瓜、山芋都成了粮食的替代品,甚至成了奢侈之物。谁家的代食品多,谁家就是富翁。 饥饿不可抗拒,1962年,我上了高小。好不容易考上的,决不轻易放弃。尽管学校距家有六里之遥,且要经过四座小桥。那些桥,走在上面摇摇晃晃,颤颤抖抖。晴天不滑,习惯了,过桥不是难事。刮风下雨,泥泞桥滑,下面河水湍急,一不小心,就有落水危险。尤其不能忍受的是饥饿与一天四个来回二十几里的疲于奔命。六年级时,学习紧张,初中升学在即。中午不再回家吃饭。早上带着一个土制的饭盒,有时粥,有时萝卜、山芋等为主的饭。后来,干脆一块豆饼,锅膛里一烧,带在身上,算是中饭。有一同学,家里条件好些,常不时地带些小麦,到学校附近的饼店,换大酵饼。那饼是面粉发酵而成,大如锅盖,厚近寸许,出锅时香味扑鼻,诱得人直流口水。我在班里成绩常名列前茅。同学们常抄我作业,因此他吃饼时,总要掰点给我。让我过过瘾,压压馋虫。从大上海,一下子来到故乡,由于大人生活的艰难和物质的匮乏。我的童年一半是火,一半是水与冰。从一个穿着入时,大红绒线衫罩身,脖戴银项圈,留着惯宝子才有的小瓣子,穿着短筒袜子的十岁孩童,在吃完十岁生日的一碗米饭和一个煮鸡蛋后,我不但行走于读书之途,更要担负拾草之任。食堂寿终正寝过后,各家各户又起炉灶。粮食固然是宝中宝,烧锅的草更是一根不能少。家中给我的任务,是一天四网包草。放学的路上,书包可以不要,网包绝对不能丢。那怕是稻根、树叶、扒泥根、一根树枝,也如获至宝。我幼小的心,因为付出,而毫无怨言。没法子,我知道到什么山砍什么柴,到什么日子朝前挨的道理。因为,特定条件下,拾草比读书重要,保命比什么都重要。没有了粮草,就无法生存下去。听说周围很多地方因饥饿而死了不少人,我们是幸存者,幸存者也是黄皮包骨,骨瘦如柴,因饥饿引起的疾病,比比皆是,贫血、黄病、虫病、疟疾等等,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每一个人,像一条条凶狠无比的猛兽,吞噬着我们的肌体。物质的稀缺,早将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习惯,抛于九霄云外。见到萝卜,山芋、小瓜等,不及洗净,褂子角一搓,拿起来就咬。常此以往,肚内蛔虫盘根错节。脸上虫斑满佈。当时,公社卫生院有宝塔糖,专治此病,服了,果有奇效。那几十条的蛔虫被药死,排出体外。如今,类似的病似已绝迹,得到了有效根治。(未完待续)【作者简介】乔永星,1949年出生在上海,10岁随母亲下放回到盐城新兴公社。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后,随知青妻子返城。喜欢写些散文,小说之类,大多是农村生活题材。已完成《串场河畔》、《串场故事》两部系列小说和《学书》中篇小说以及几十篇短篇小说。累计近七十万字。 赞 (0) 相关推荐 1958!吃大食堂的日子! 回忆过去,只是要珍惜现在.也要看到老一辈为了美好未来.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五八年夏秋之际,各地如火如荼,跑步前进.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只争朝夕,胜利似乎唾手可得. 那时,农村各地陆续办起了大食堂. ... 徐良观:难忘那饥饿的岁月 难忘那饥饿的岁月 作者:徐良观 之所以想起那饥饿的岁月这个话题,是因为如今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识愁滋味,衣食无忧,很少知道祖父辈们当年那愁吃愁穿的滋味. 上世纪50.60后可是尝尽了饥饿的味道,顿顿吃 ... 有关"外公"那篇文章的随想 年轻时,唯恐文章写得不美,华词丽语用得多,难免会矫情.年纪大了,唯恐文章写得不真,尽量去掉多余的词藻, 想质朴了再质朴. 以前发的<想起外公>那文,现在又看,这段是不太真的: " ... 山芋情结 山芋情结 郭文华 元旦晚上,与友人吃完晚饭,一起溜达在如皋中山路上.夜晚的皋城灯光旖旎,车水马龙.头顶明镜般的月光映照着眼前雪白路灯,显得分外的耀眼. 两人漫无目的的走着,突然,一阵扑鼻的烤山芋香味窜 ... 60年前华县下庙人的饥饿岁月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一段关于饥饿的记忆 作者 吉建军 前言:渭河南岸的陕西华县曾是渭河平原最富庶的农业区,然而与农业的富庶相对的是,旱灾.水患和丰年交替出现,构成了这里&q ... 串场人家(十二) 串场人家(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当时农村有个说法:春遥夏摆秋遛寒不见.大人是这样,小孩更是这样.造成这样状况的,主要是少穿,无御寒之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地气回暖 ... 串场人家(二十) 串场人家(二十)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历来为世人公论,是最幸福,最惬意的事.人人必欲得之而后快.金榜题名,与二子大花无半点关系.唯洞房花烛夜在即.日 ... 串场人家(二十一) 串场人家(二十一)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身在曹营心在汉.婚后的大花,牵肠挂肚的,是生病的老娘,劳碌不息的老父,还有就是年纪尚小的妹妹二凤.三姑娘.一夜之间,如隔千年.娘婆二 ... 串场人家(二十二) 串场人家(二十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婚后的新娘子,受到多方面陈规陋习的约束.非但没有新婚的幸福与快乐,小夫妻的恩爱甜蜜.尤其大花,洞房之日已非处女,而是带孕之身.当然, ... 串场人家(二十三) 串场人家(二十三)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开门六件事,油盐酱醋柴米.后被城里人加上了茶.成了七件事.生活水平提高,茶成了普通人家生活之必需,且成了茶文化.据说茶为生活之必需, ... 串场人家(二十四) 串场人家(二十四)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农村全面推行农业学大寨.怎么个学法?似没有统一的硬行规定.大致上,每生产队为独立核算单位.基层三级组织 ... 串场人家(二十五) 串场人家(二十五)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诸多男劳力的眼中,场头上的生活,是半养半做,养人的地方,老弱病残的聚散地,无非是翻翻麦子,稻子,晒晒草,最重的生活,就是脱粒,进仓. ... 串场人家(二十六) 串场人家(二十六)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生产队场头上,竹箩是易耗易损品.一年下来,推陈出新,至少得添个三十只二十只的.细帐算起来,是笔不小的开支.生产队长见了柳神的柳器家什 ... 串场人家(二十七) 串场人家(二十七)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一年两次完公粮,是必不可少的.夏季卖小麦,秋季完水稻.至于棉花.队里的生猪,无一例外,都分别由供销社和食品站收购. 夏季完公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