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19 05:01

  作者:王进明(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古代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苏轼的《赤壁赋》给予高度评价,如李民宬盛赞:“陶渊明《归去来辞》,千古绝唱。”徐居正则说:“赤壁一赋,万古风流。”两文被奉为圭臬,文人争相效仿,成为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朝鲜朝末期重臣、著名文学家李裕元对汉文学发展作总结时说:“凡仿古者,或于《归去来辞》《赤壁赋》等篇,不换几字,同其法而成之,是亦一段体也。”由此可见其深远影响。辞赋双璧为古代朝鲜文人提供了三重精神寄托:续写赤壁泛游的现实精神寄托,效仿官场归去的理想精神寄托,进行心灵对话的审美精神寄托。

  苏轼《赤壁赋》为古代朝鲜文人提供续写赤壁泛游的现实精神寄托。

  首先是行为效仿的现实精神寄托。1462年秋七月十六晚,徐居正与好友泛舟出游饮酒分韵赋诗,题写“壬秋七望广津头,拟续前贤赤壁游。”(《四佳集》)开启古代朝鲜文人续写赤壁泛游的范式。赵缵韩在《反赤壁赋》中描述:“今兹岁纪,属于壬戌秋之既望,又值此月,此非苏仙游赤壁之夕欤?是用骚林墨坛好事之徒,莫不提壸挈榼,争泛江湖者。”从一个侧面展现了17世纪前期文人泛游之繁盛。郑宗鲁在诗序中也说:“每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则思欲泛舟弄月,以办胜游,则必相与泛舟前江而游,用《赤壁赋》分韵赋诗,以写其兴。”(《立斋集》)可见文人效仿月夜泛游雅会盛况空前。

  其次,诗歌意象的现实精神寄托。在古代朝鲜文人眼中,苏轼赤壁泛游是文人理想的雅会娱情方式,赋诗中多次用到与赤壁相关意象,如“赤壁秋”“赤壁月”“赤壁舟”“赤壁船”“赤壁游”等,表达效仿苏轼赤壁之游,谋求现实精神寄托。在他们心目中秋天就是苏轼赤壁之秋,如沈喜寿“蜉蝣天地寄悠悠,又直苏仙赤壁秋。”(《铜崔亭晴望》)李昭汉“政值苏仙赤壁秋,问谁文采古人俦。”(《次崔大容有海韵》)李詹宿“烟浓杜子清淮夜,月小坡仙赤壁秋。”(《灭浦院楼》)在文人笔下月变为赤壁之月,如南有容“自古皆言赤壁月,长公豪气凌苍昊。”(《西亭望月作歌》)尹斗寿“珍重此筵须勿负,明宵赤壁月中游。”(《锦城榜会》)孝明世子“画阁夜长玉露晞,千年赤壁月生辉。”(《上林十景》)至于“赤壁舟”“赤壁船”“赤壁游”亦是如此。文人还把本地江河泛游比拟为赤壁,如丁寿岗“欲把汉江为赤壁,吹箫月下共扁舟。”(《七月既望,寄枕流堂》)李荇“拟把汉江当赤壁,何妨壬戌作庚辰。”(《七月既望之夜,泛舟汉江,玩月有作》)

  最后,比照苏轼的现实精神寄托。更为重要的是文人喜欢将苏轼作为参照对象,抒发泛游体会,以满足现实心理寄托。如刘希庆“不知此日笙歌兴,争似苏仙赤壁游。”(《沧浪亭泛舟》)南景羲“帆头更得东山月,不让苏仙赤壁游。”(《痴庵集》)宋奎濂“谁知此夕沧江兴,不让当年赤壁游。”(《霁月堂集》)金安国“夜深更击空明去,即是苏仙赤壁游。”(《慕斋集》)赵任道“千载苏仙赤壁游,吾侪此会亦风流。”(《涧松集》)赵冕镐“昨梦苏仙赤壁游,满江明月载扁舟。”(《闰七月既望,步月山庭》)经过文人不断充实,开创了一个续写赤壁泛游范式的海东盛况。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古代朝鲜文人提供效仿官场归去的理想精神寄托。

  第一,进入官场终极目标的理想精神寄托。徐居正提及:“归去来者,晋征士陶潜之辞也。前辈释之曰:'归其官,去其职,来其家。’盖古人得出处进退之正者莫如潜。后之有志之士,孰不欲幼而学,壮而行,老而退,以全终始者哉。”(《归来亭记》)古代朝鲜文人盛赞陶渊明是官场进退的典范,有志文人皆以其为榜样,遵循年轻入仕、老年归隐的准则,将其作为官场终极目标的理想精神寄托。如李奎报“他日功成便归去,倩人先筑钓鱼台。”(《又次渭津东望诗韵》)蔡之洪“他日功成归可早,季鹰秋思正难禁。”(《别郑季修棹入京》)赵冕镐“功成身退然后事,琴鹤逍遥归涧阿。”(《失题》)郑太和“他日功成归去后,五湖风月在扁舟。”(《阳坡遗稿》)另外,受其影响,古代朝鲜有81位文人选用与“归去来”有关的意象命名字号寓所。

  第二,仕途过程“心为形役”的理想精神寄托。陶渊明第一次提出“心为形役”这个命题,认为身在官场束缚自我,要早日迷途知返回归田园,触及文人灵魂深处的主题,给古代朝鲜文人提供了为官仕途中的理想精神寄托。许多文人为官时赋诗表达共鸣,如李詹“未能自克为形役,要向仁山卜结庐。”(《心》)李集“不堪奔走为形役,又见光阴逼岁除。”(《平昌郡楼题咏》)金诚一“胡为形役久不归,两鬓坐受风霜侵。”(《我所思》)李民宬“心为形役奚惆怅,事与时违便乞归。”(《南归》)最典型的是朝鲜朝水陆防备专委守臣李敏求提出“士大夫不可一日不读《归去来辞》。”(《吕子久归去来辞集字律诗三十首跋》)

  第三,脱离官场仕隐矛盾的理想精神寄托。仕与隐是古代文人必须直接面对的人生主题。当个人理想与官场现实冲突,或功成名就、或不喜功名,或党派之争等多种因素交织时,文人遂产生归隐想法,自然而然就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去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独立人格和回归田园的高蹈远举深深影响着古代朝鲜文人。他们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视角赓和“归去来”辞,共有84人写了86篇和辞,其中申钦和李最中各作两篇,构建规模庞大的“归去来”文学群,形成世界文学史的一大奇观。除此之外,许多文人作诗用“归去来”“归去”“归来”“归田”意象表达以陶渊明为楷模辞官归隐田园的美好愿望。正如尹拯所说:“'归去来’一辞,固骚人墨客之所共咀嚼。或步其韵,效其声响者有之;或集其字,述其意趣者有之。”(《次挹陶堂十咏韵》)经文人不懈地认同、追加、赓和、强化,“归去来”成为文人效仿官场归去的理想范式。

  有关辞赋双璧绘画为古代朝鲜文人提供心灵对话的审美精神寄托。古代朝鲜流传许多有关“归去来”和《赤壁赋》的绘画,文人欣赏时将所观所感付诸文字写了很多首题画诗,形成辞赋双璧文、画、诗三融合。如李好闵“元亮扁舟兴,当时岂自知。如今画里见,斗觉壮心违。”(《渊明归去来图》)金应祖:“五柳荫中处士家,石头松老影婆娑。飞鸿数点青冥阔,万古清风载一槎。”(《题归去来图》)徐居“当时行乐绝代无,二赋流传天壤俱。先生气节凌宇宙,先生文章焕星斗。追忆先生四百年,赤壁风月还依然。我今为赋赤壁诗,欲唤先生酹一巵。”(《苏仙赤壁图》)沈希安“十月无边兴,千秋不泯风。苏仙与二客,相对画图中。”(《题赤壁图》)文人面对绘画中的陶渊明、苏轼影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进行隔时空对话,产生心理与思想上的共鸣,享受审美体验,得到心灵蕴藉,以诗歌表达向往之情,同时寄托个人情怀。

  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说:“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辞赋双璧影响留存于古代朝鲜文人诗文中,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跨越了民族与文化,留传千载百世,成为“千古绝唱”“万古风流”,成为他们现实、理想和审美的精神家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9日 13版)

(0)

相关推荐

  • 分享几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带你走进文人的精神世界

    我们所熟知的文人中,李白那么浪漫,辛弃疾那么豪放,鲁迅充满了"鲁氏式"的冷幽默.其实这些都只是文人一面,大多数文人都是忧郁而敏感的. 本文将通过分享和分析几篇文章,带领大家尝试走近 ...

  • 论苏轼诗词中的交互式叙述

    夏梓言 [摘要]有着"一生凡九迁"独特人生经历的苏轼,无论是抒发人生忧患.嘲叹世事俗务的写实作品,还是歌咏旷达情怀.超越时空的纪梦之作,都表现出其独有的交互式叙述方式.其作品打破了 ...

  • 卫子夫当了38年皇后自尽而亡,她的妹妹却产下了大汉双璧

    说起卫子夫,我们都知道她是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原本身份低微,却硬是逆流而上坐到皇后的位置,可以说她一生的经历是传奇,并且她的经历也让她成为了大汉著名的皇后之一.卫子夫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平阳公主府中一 ...

  • 朝鲜民族与古代朝鲜4

    八.朝鲜王朝(二) (4)政局动荡 朝鲜王朝的中期是朝鲜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吏治昏暗,宫廷内部各党派之间的权利斗争愈发惨烈,屡次发生政变与农民起义.而自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日本封建 ...

  • 为什么阴宅会影响后代子孙?李双林

    主讲:李双林 内容简介:大家好,我是李双林.有朋友提问:阴宅到底是怎么影响到活人的?阴宅风水是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风水学其实更加重视的是阴宅风水,对阴宅的重视比对阳宅还要深. 经过千百年来人们经验的发现 ...

  • 亦师亦友 海上双璧 ——吴昌硕、王震的书与画

    上世纪初,继任伯年之后,海上画坛升起了两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们的画风引领画坛时尚,风靡大江南北,甚至隔海的日本也深受影响.而他们俩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情同手足,亦师亦友,被当时人们誉之"海上双 ...

  • 朱熹与马一浮: 书法史上的“理学双璧”

    朱熹(左) 马一浮(右)          今年四月,恰逢一代理学宗师朱熹(1130--1200)诞辰八百九十周年.逝世八百二十周年.三月底,上海<书法>杂志约我从书法的视角撰写一点文字, ...

  • 古代最美的双耳玉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代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 双螭耳白玉杯  明宪宗宠妃( 万贵妃)墓 它的摆放位置非常特殊--置于主人胸前,可见墓主人生前很珍视这只玉杯.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 ...

  • 吴让之《吴均帖》,内容与书法相得益彰,堪称双璧!

    <吴均帖>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一篇骈体散文,是其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岸的秀丽风光与所见所闻.看似描绘风景,实则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官 ...

  • 写景散文的双璧 空前绝后的名篇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异同比较

    文/肖旭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从事物的差异中,掌握不同事物各自的特征,学会并掌握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进行类比归纳,同中辨异,可以训练创造思维,激励求索,培养探究精神. 范仲淹的<岳 ...

  • 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之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