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也曾把我欢迎
我其实是带着许多的遗憾离开西安的!
西安那么大,可我只大略地看了秦兵马俑,在华清宫里转了一个圈,然后于大雁塔前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
不过事后想想这样也好,这就好比对一个人的了解,知道了对方最大的好处和优点,这其实就已经足够。也或者从此给人留下了一个念想,下次有机会或许我还会再去。
在送我们前往高铁站的路上,西安导游微笑着说,祝贺我们终于要跳离西安这个大火炉了,不过估计洛阳那里的气温也好不到哪里去。
导游说这话的当儿我就在想,其实,只要是和对的人在一起,然后再遇到对的景,我们并不会在乎天凉还是天热。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当我们到达洛阳城的时候,它居然早就已经把舒适的温度,不时吹拂的凉风,还有一个古灵精怪的导游都给我们准备好了。
在龙门石窟景区入口处,天空甚至还落下了几许冰凉的雨滴,一扫我们前几日遭受的热浪的煎熬。
我们每人花了十元钱乘坐观光车往景区前进,远远地就看见香山和龙门山两山相对而峙,一条伊河如一条阔大的玉带一般,静静的从中穿流而过。
那一瞬,我的心情莫名地好了起来。
这里的导游姓李,约莫二三十岁的年纪,也是带着遮阳帽,人长得不高,但是笑脸很灿烂。等到她拿起手中的话筒,如数家珍一般,娓娓道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现今的发展,她的形象瞬间就无比高大了起来。
不得不说,李导很专业,也很敬业!我们在李导的带领下从西山石窟北门进入,一路向南参观了西山石窟,然后出南门向东过漫水桥,再北行经过香山寺和白园,然后向西过龙门桥回到游客中心。
一眼千年,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就此在心中定格。
漫步在伊河水畔,观光望景,徘徊驻足。这座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代,雕凿时间长达400年之久的石窟,其间有十万余尊佛像,2840块碑刻题记,60余座石刻佛塔,短短一日之内又怎么看得过来?
可是行程短暂,便也只好“日行千里”,“一日看尽长安花”了。
一路走来,看这里的一座座精雕细琢的石佛像,有的粗狂豪放,有的雄健有力,有的姿态优美,有的仪容尊贵,有的和善开朗。他们形态各异,每一个石窟都有自己的风格,这些石窟重重叠叠如蜂窝一般聚在一起,雄伟而庄严,真正具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站在最大的石窟面前时,从不信佛的我不由得以最虔诚的心静观:卢舍那大佛眉若新月,嘴角微翘,含笑不露,眼帘下垂,微微凝视前方。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而有序。一圈圈同心圆式的纹络把头像烘托得异常鲜明和圣洁。
据说这尊卢舍那大佛当年就是照着武则天的样子给造的,所以今天我们看大佛,就能想像当年武则天真正的样子。卢舍那大佛是如此的安详和温存,又是那样的圣洁和庄重,令人敬而不惧。
站在这里,面对此情此景,你会不由得感叹千百年之前,那些虔诚的佛教徒们,究竟是如何用了自己最虔诚的心,然后一锤一锤雕凿出属于自我心中,那绝不可错凿哪怕一斧的佛像!那一种人与佛的对话,那源自内心最虔诚的修炼,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而当我来到香山寺,再次远看曾经登临的洞窟。每一个石窟都像眼睛一般,一千多年来,就是这般静静地看着沧海桑田的变幻。
在那冷峻的山岩之上,无花也无草,却生出了万千佛像。在我的耳畔,有香山寺的钟声阵阵回荡,那仿佛是山林的呼唤,也或许就是佛家的语言。
“香山寺”内留有白居易的“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之佳句。还有李白的诗作:“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宵迥,赏游万壑通”。品味着这样的诗句,让这样一座原本就钟灵毓秀的香山,以及其间的一景一物都越发变得空灵了起来。
过“香山寺”的北面约500米处,便是白园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就建在此处。进入“白园”,在苍松翠柏之中拾级而上,不几步便见台阶的顶端一座两方柱单门冲天石牌坊,上刻“望阙”两个大字。石坊柱上的楹联取自白居易的诗句:“嵩烟半捲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
石牌坊里面便是白居易的青砖圆顶墓丘了,墓前石碑上镌刻着“唐少傅白公墓”六个大字。
站立白居易墓前,脑海里又现当年白居易留下的文字:“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此诗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其被贬之地江州即今江西九江,就从其诗句所描述之景况判断,想来当年那里一定是一处蛮荒之地。
如今我看这白园,周围松树柏树如盘如盖,时有鸟鸣奏出阵阵欢乐,前有一条伊河常年清澈地流淌,倒也是安葬一颗诗魂绝佳的宝地了。
走出白园,便见一群开着面包车的师傅争相吆喝,只花了五元钱,便极热情地把我们载到了游客中心。就在那里,李导早已经把微笑给我们准备好了。
大巴车载着我们再次从龙门桥经过,伊河的水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仿佛听见白居易在岸边吟咏“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似乎又在感叹“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不去管他了吧,他乡虽好,不如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