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籀”笔法的前世今生:秦简里的“中锋”
总第一四五八期;欢迎关注。
本文通過對秦簡牘書墨迹中對篆籀筆法的保留、進化與失度現象的討論與分析,總結了其形成背景與意義,揭示了秦簡牘書墨迹作爲篆書之後任、隸書之前身的承上啓下的過渡性字體,在漢字史和書法筆法史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筆法演變史中有關“篆籀”筆法的演變,讓我們獲知如何上溯古法的一條路徑。
本文為篆籀專題之十一,轉載敬請註明出處。原文較長,我們分幾次刊發。本文為繁體版,不喜繁體的書友請嘗試一次閱讀考驗。——“書法入門”(ID:shufarumen)
從秦簡牘書墨迹看
篆籀筆法的保留、失度與進化
孫鶴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秦簡牘書在中國書法史上所具有的地位,體現在書體形態方面和筆法演變 史方面的承上啓下作用,它上承商周篆籀書體,下啓漢代隸書。
秦簡牘書墨迹中所保留的篆籀筆法,對于傳統書論中的相關筆法論述具有客觀而具體的説明性,而秦簡牘書墨迹中所表現的篆籀筆法的進化,則説明了新書體誕生前的技法準備過程,即便是篆籀筆法在秦簡牘書墨迹中的運用失度,也同樣真實地呈現了漢隸前身中國書法的筆法狀態。
本文試從秦簡牘書墨迹的具體文獻出發,對于其中篆籀筆法的保留、失度與進化,以及對後世書體筆法的影響,做出分析和總結。
01/
篆、籀二字在書體上的異名同質關係
篆籀筆法是書法中最爲核心的筆法,在託名爲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并 序》中,明確指出“精研篆籀,功省而易成”。雖未詳解篆籀筆法的具體要 領,但足以證明其重要性。那麽,何爲篆籀筆法?
許慎《説文·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即確切認爲,是名爲籀的太史官,用大篆書體做了十五篇與古文字或有不同的發蒙 文字。唐顔師古爲《漢書》作注,也認爲太史籀爲教習學童作了大篆十五篇。
《説文·序》又云:“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爲史。”而這裏 的“籀書”即指太史籀做十五篇文字所用的大篆書體,可見,籀書與大篆是同一個概念,“篆”“籀”二字是大篆與籀文的簡稱。
清代諸儒對籀文的釋名多有考證,表面上不相一致,互相争論,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太史籀”與“籀文”的關係。而所謂籀文,指的是《史籀篇》的字體,《史籀篇》又稱《大篆十五篇》,故籀文即爲大篆,也就是説大篆與籀文之間是異名同質的關係,因此,“篆籀筆法”不可析言爲篆法和籀法,而是同一種筆法,即金文中所體現的中鋒用筆諸法則。
02/
秦簡牘書墨迹中對篆籀筆法的保留
一切保留,均是與捨棄相對而生的。因此,在討論保留之前,我們需要首 論捨棄,先審視秦簡牘書墨迹對篆籀筆法的捨棄及其意義。
篆籀筆法包括四層含義:一是中鋒用筆,二是藏鋒護尾,三是圓轉通暢,四是力貫始終,四者兼具,纔是篆籀筆法的完整含義,缺一則不可。
而這一完整含義,在秦簡牘書墨迹中並没有被完全保留,而是有取有捨。换言之,在秦簡牘書墨迹中,對于中鋒用筆、藏鋒護尾、圓轉通暢、力貫始終的篆籀筆法四原則,並没有全面、精準地貫徹,而是捨棄了其中某些要素,其取捨結果對于秦簡牘書墨迹而言有重大意義:首先,它直接成就了秦簡牘書自身不同于西周篆書的獨特形態,其次,它奠定了漢字今後的發展方向,確立了後世書體的筆法基礎。
我們從來自《里耶秦簡》的圖1—1中看到,“計”字的左部言旁,已經没有了篆書“舌”字(下图2为毛公鼎之“计”字,本号配图)的圓轉用筆,而代之以諸個横向短筆畫;
圖1—2的“年”字也没有了篆書中上部“禾”字與下部“人”字的圓轉用筆(下图2为周《伯吉父簋》大篆之“年”字,本号配图),而代之以縱向長筆畫和諸種斜向、横向的長短不一的筆畫;
圖1—3“洞”字的水旁,不再是篆書中的水波樣弧曲狀,而代之以長短不一的縱向筆畫;
圖1—4“庭”字的廣部左上轉角處也不再是篆書圓轉用筆(下图2为商殷墟甲骨文之“庭”字,本号配图),而代之以新的筆畫順序,以斷而相接的筆畫,使銜接處呈直折之角。
這些字,處處消弭篆籀筆法中的圓轉態勢,呈現出整體筆畫平直化的特徵,破壞了完整意義的篆籀筆法,是對篆籀筆法中圓轉用筆之要素的捨棄。由此達成了秦簡牘書處于由篆書到隸書的過渡過程之中的特殊狀態,恰恰是這種解散篆體的狀態,證明了解散的途徑便是變篆書的圓轉用筆爲方折用筆。
而秦簡牘書墨迹中呈現出來的對于篆書圓轉用筆的捨棄,于字形而言,的確是對篆書根本性的破壞,它直接導致篆書體式由此開始失去自我,並賦予了秦簡牘書一種特别的承上啓下的使命。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也正是這種破壞,帶來了篆書形態的改變,促使漢字日常實用字體,由此走向一種簡明的環節。所以,秦簡牘書墨迹對于 篆籀筆法的圓轉用筆之捨棄,有着改變書體發展方向的重大意義。
再談保留。秦簡牘書墨迹保留篆籀筆法存在必然性。
從文字學意義上講,秦簡牘書是西周文字的順勢發展環節,是周金文順勢 演進的結果,因此,自然承襲了周金文的篆籀筆法。至秦代,雖説“八體”並存,但用于日常流通性書寫的是秦簡牘書體,因此秦簡牘書在實踐中對于周金文的筆法繼承是必然的。至于周金文與秦簡牘書二者之間的書體嬗遞關係,拙作《秦簡牘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已從歷史文化背景、筆法演變細節等多方面加以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需要討論的是秦簡牘書墨迹中對于篆籀筆法的具體保留情况。换言之,即篆籀筆法在被秦簡牘書墨迹捨棄圓轉用筆之要素後,其他要素以何種面貌被保留。
1、中鋒筆法的保留
在失去圓轉用筆的支持之後,秦簡牘書墨迹對篆籀筆法中那些决定筆畫品 質的其他筆法要素全部保留。首先是對中鋒用筆的保留。
圖2
圖 3
圖4-1
圖5
圖6
如圖1(1—5)中之“計”“年”“洞”“庭”“貲”字,圖2“事”字、圖 3“者”“不”“吉”等字,圖4-1“倉”“鄉”二字、圖5“户”字、圖6“禾” 字等等(均参见上图),無論筆畫長短與縱横,皆體現出了高品質的中鋒筆法效果。
蔡邕《九勢八字訣》有言:“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其中的“筆心”即指中鋒,此言所指,並非僅指起筆處藏鋒,而是在行筆中將副毫藏起,用中鋒行筆。
觀諸上述字例,其“横鱗豎勒”之勢,入木三分之功,確合蔡邕所論。可以説,秦簡牘書墨迹中所保留的篆籀筆法要素之中鋒用筆,是秦簡牘書筆法意義上的靈魂,也成爲未來書法史上永恒的筆法精要。
以上中鋒筆法在秦簡牘書墨迹中的保留,還存在着一定的客觀限定條件, 必使之然。
2、保留中鋒筆法的客觀必然性
秦簡牘書墨迹中保留中鋒用筆,一定意義上來自于書寫材料和工具等物質
條件的作用。物質决定意識,指的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先决作用。先秦及秦的書寫工具和材料,决定了其書寫必需保留篆籀筆法中的中鋒用筆,纔能更有利于完成書寫。
左家公山战国楚墓出土毛笔(图片来源: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
已經被考古發現的長沙左家公山戰國墓出土的毛筆、河南信陽長台關1號墓出土毛筆、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毛筆,筆頭全部呈錐形,當筆頭濡墨後,豎起筆桿時,所有副毫所濡之墨會自動集中流向中心位置的毫毛上, 中心位置的毫毛因此也最有利于集中每一根毫毛的墨汁,而當遣毫之時,用中鋒行筆也最有利于集中力量,完成筆畫;
另外,先秦時期的毛筆——如長台關和左家公山的毛筆——是將毫毛束縛在筆桿一端的外部的,不用中鋒,則毫毛易散不易聚,而散毫是不利于很好地完成書寫的。因此,保留篆籀筆法中的中鋒用筆原則,便成爲秦簡牘書無可選擇的必然選項。
其次,秦簡牘書墨迹所用書寫材料也要求保留中鋒用筆。
秦簡牘書,顧名思義是以簡牘爲書寫材料的書寫載體,簡牘材料無論竹質 還是木質,作爲天然材料,其製成簡册之用的材料時,多是取纖維縱向分佈的方向,而且常用簡牘形制確定爲1釐米左右寬、23釐米左右長,是一個狹窄縱長的空間;即便是里耶秦簡中絶大多數是木牘,面積寬闊些,但一簡一事的規制,也要求書寫者布局時必須考慮對空間緊窄處置,如簡取勢。
而秦簡牘書字勢取勢縱長,尤其在書寫縱向筆畫時,恰好與這一材質的自然肌理方向相一致,使用中鋒,順簡牘肌理之勢而行,更便于毫力齊聚,行筆暢達,因此在篆書向隸書過渡過程中的秦簡牘書,自然保留了篆籀筆法中的中鋒用筆原則。
3、藏鋒、護尾之法的保留
藏鋒、護尾,是秦簡牘書墨迹所保留的篆籀筆法中的又一個筆法要素,同 樣是優質筆畫的保證。
蔡邕《九勢八字訣》中説:“藏鋒,點畫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右亦爾。”我們在秦簡牘書墨迹中隨處可見這種筆法用例。例如圖4-2(下图)中的“縣”字左部横畫起筆處、“嗇”字上部横畫起筆處,均明顯呈現出向下的圓頭,即是起筆時逆向回護的用筆結果,在起筆處藏匿鋒芒。
特别是圖7中“隸”“有”二字(下图),起筆多呈圓勢,而結尾處筆鋒内涵,即使筆鋒微揚,也是斂鋒送出,護尾到位,而使筆畫沉凝,氣息團聚。這種情况在圖2、3、4、 5、6中也屢屢呈現。
而選自《里耶秦簡》的圖8中的“恬”字(下图,左邊心旁的長筆畫,在結尾處有明顯的護尾動作,這一筆畫甚至有篆書中無往不復之狀的重現,將篆籀筆法的中鋒用筆、藏鋒護尾、力貫始終完成得十分完美。
可以説, 篆籀筆法的較好保留,並不是秦簡牘書墨迹中的偶然現象,而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常見現象。
4、力貫始終的法度保留
力貫始終是篆籀筆法與中鋒用筆、藏鋒護尾一並出現的用筆原則,原因是 篆書體系中所有筆畫,本身就以篆引來完成。
但是,在秦簡牘書中,由于筆畫平直化特徵成爲主體,出現了很多短筆畫,甚至包括用筆出鋒的新鮮筆勢。可以説,這些因素對于篆籀書體中原有的力貫始終筆法的保留是極爲不利的,這種不利在秦簡牘書墨迹中也的確以末筆散毫逸出等狀况有所表現。
值得慶幸的是,歷史在方向性的選擇中,在原則的取捨方面,有着驚人的優化傾向,在秦簡牘書墨迹中,力貫始終的用筆原則不僅被保留,而且有上乘的表現。
比如上圖9“令”字下部表人形的長筆畫,雖然以直綫代替了肢體的彎曲,但筆畫自起筆到收筆均沿用了篆籀筆法,自始至終力量飽滿,尤其末端,用筆圓滿;
上圖10“廷”字的轉彎之筆細勁遒美,筆到力到,力貫始終;
上圖11“封”字右部左下長彎筆,圓勁飽滿,筋骨内含,力貫首尾,始終如一。
實際上,篆籀筆法中的中鋒用筆、藏鋒、護尾、力貫始終諸要素,是相輔 相成、彼此共生的有機整體,中鋒用筆、藏鋒、護尾是前提條件,力貫始終是結果。换言之,有了中鋒用筆、藏鋒、護尾的存在,自然會出現力貫始終的效果。
然而,在秦簡牘書墨迹中保留篆籀筆法的同時,並非處處都將篆籀筆法的 中鋒用筆、藏鋒、護尾、力貫始終等等要素,全部呈現得盡善盡美,而凡此之時,筆畫品質均受到極大减損,我們以《里耶秦簡》爲例做一説明:(待续)
【篆籀专题】
穿透的线条——解读颜真卿《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作为颜体行书代表作,对后学启示良多。
赵孟頫画树的篆籀笔法圆熟,表现出古木苍老斑驳的效果。枯树的嫩条新梢,笔法快捷,用笔沉著。
吴昌硕自云:“苦铁画气不画形”。他以篆籀之法入画,在随意中更具匠心。
“篆籀气”向来被历代目光敏锐的书家、书论家所重视,成为他们品评书法作品高低、雅俗的一个重要标尺。
米芾尚古,他不仅爱篆籀、写篆籀、品篆籀,而且将篆籀书推上至高无上地位,人评其“篆宗史籀”。
从现有的书法史料来看,米芾实为提出“篆籀气”第一人。用“书如篆籀”的眼光来审视草书等字体,在当时的确比较前卫。
以追求金石的斑驳感为目标,这是对“古”完全抵牾的阐释。与米芾所欣赏的“篆籀气” 已是天壤之别。
在书法中,不俗便是要气息高古,在篆书中其寻到了想要的答案,就是在作品中融入浑穆高古的篆籀气息。
在笔法成为书法的母题、书艺以笔法为上的今天,“徒识方圆,而迷点画”的人一定不少。所以,我们发掘方圆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对于当代书法向传统回归不无启示。
▽
董门秘传,南宗法脉
解密篆籀笔法
直入魏晋核心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