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倭寇有多猖獗?53人从浙江转战到南京,造成伤亡5000多!

1555年,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一伙53的小股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陆,沿途随意烧杀抢掠,一直杀到明朝的陪都南京城下。南京守军闭门不出,这股倭寇转而抵达太湖流域的芜湖一带。

等到明军历经80多天,最终追击剿灭这股倭寇时,沿途被他们斩杀的明朝百姓和官兵,总数竟然达到了5000余人!

53:5000,这真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战损比。

当时,布防在南京一带的明军,总数在10万人以上,据说这伙倭寇围着南京城墙游荡时,守军根本没有出城讨伐倭寇。

难道倭寇的战斗力真就那么强悍?居然牵制得南京城内的明朝守军不敢动弹!这样的传言和记载真的是事实么?

答案是,小股倭寇冲击南京城是事实,几千人的伤亡也是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着当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就真的完全糜烂。之所以出现这种近乎于天方夜谭的情形,是多种条件层层作用后的结果。

这场随意的远距离突袭,倭寇的大致路线,是从浙江绍兴沿海登陆,突袭了会稽和高埠后,又流窜到杭州、南陵、南京、芜湖等地,途径浙、皖、苏三省二十余州县。

一路上,这些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要不是他们主动袭击陪都南京,导致千里之外的北京朝野震动,惹得朝廷下死命令要剿杀他们,恐怕这伙人还能再多闹腾几十天。

为什么这支倭寇这么难以追捕和剿灭呢?

首当其冲不可否认的是,这伙倭寇的战斗力的确挺强。再加上他们是远渡大海背井离乡而来,简直就是连自己都不晓得能不能回去的亡命之徒,自然是更加得行事极端、作战凶狠。

在《明实录》和《明史》中,同时记载了一个相当离谱的细节,说当时明军放箭射杀倭寇时,这些倭寇居然有“空手接箭”的本领,明军的“火力覆盖”压根伤不到对手分毫,估计在场的明军当时就心态崩塌了。

还有一次是嘉靖三十六年的龙山所之战,倭寇800余人前来进犯,竟然撵得几千人的明军纷纷溃逃!危急关头,还是戚继光接连发出三箭,精准射杀三个倭寇头目,才压住了明军的阵脚。

由此可见,相比这些能豁得出性命的倭寇,嘉靖年间的明军,战斗力可就实在不敢恭维了。

其实,导致明军战斗力锐减的根源,还在于明朝推行的卫所兵制。卫所是以屯田为基础的一种世袭兵制,士兵们春秋耕种,秋冬农闲时节参加军事训练,战事出现就上阵作战。

对此感到无比得意的朱元璋,曾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样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真的,由于这些士兵能够屯田养活自己,所以明朝并不需要为他们支付钱粮报酬。

可天底下上哪有十全十美的好事?廉价和好用不可兼得,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士兵已经基本沦为只懂得耕种的佃户,军事训练荒疏,人数也远远少于编制,基本已经难以承担防御和作战的军事需要。

当然了,为了维持战力,明朝并非所有的军队都是卫所士兵,比如北方边境就有许多职业的军人。

但浙、苏、皖处于明朝腹地,承平日久,平时驻防的大多就是这些农民面貌的卫所兵。于是打起仗来就悲剧了,几十倭寇冲击数百、上千明军大部队的荒谬场景,在这段时间里多次上演,就变得一点也不奇怪。

戚继光发现这些问题后,将目光投向了浙江金华、义乌等地的矿工,这些人经常为争夺矿产资源激烈械斗,各个都是敢于玩命的狠角色。

在戚继光的编练下,终于打造出了一支敢于跟倭寇正面冲杀的“戚家军”。后来,这支剿灭倭寇的劲旅,还在万历年间赶到朝鲜半岛,爆锤了丰臣秀吉的日本武士正规军。

除了卫所明军与倭寇的战斗力差距外,古代落后的交通通讯技术,也是导致这股53人倭寇小分队猖獗一时的重要因素。

这是股几十人的倭寇,不是数量上千、目标明显的大部队,在通讯措施极不发达的古代,想要在一省之内找到这样一个目标,实在是太难了。

如此一来,明军就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困扰:

一是倭寇搞的是游击战术,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事先具体的作战路线,就更别提让明军去针对性地制定围追堵截计划了。

二是敌情不明。估计当时驻防在南京一带的明军,压根儿就判断不出这股倭寇的人数,尽管大致能猜出这不是大股倭寇进犯,但按照以往动辄几百倭寇撵着几千明军跑的情况,大部分驻防的明军也就选择以防御为主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南京守军闭门不出,谁晓得这不是小股倭寇引诱明军开城门呢?

不过话说回来,打仗也有敌情侦查和试探性进攻,南京城守军好歹也分出一部分人来攻打一下啊!

最后一点也非常关键,在当时沿海的地界上,可不只是单独这一股53人的倭寇在活动。

过去网友们在讨论这一事件时,经常单独的将这一支倭寇列出来。但实际上1555年倭乱爆发时,在明朝南方搅来搅去的可不仅仅是这五十多人,同一时期还活跃着不少于20支倭寇队伍,其中还包括两支规模在4000人以上的大部队!

可想而知,当时的南方在多股倭寇反复的侵扰下,其实已经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了。而这支人员精炼、行动迅速的小部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浑水摸鱼冲向了南京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