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间文保组织如何利用城市博物馆资源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前夕,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指出:“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随着社会力量更多参与,民间组织蓬勃发展,文保活动持续开展,各地民间文保新势力正不断崛起,这一现象正已逐步成为我国文物保护局面的新常态。从2016年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连续举办了三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社会组织、志愿者代表等民间各方力量汇聚一堂,共议社会力量如何更好地服务文物事业,并于2018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吸收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力量加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上海,不仅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江南传统的吴越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早在宋代就有了“上海”之名,1843年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并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近代的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报业、广播业、现代印刷出版业及话剧的诞生地,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京剧、越剧、淮剧的命名之地,更是中国交响乐、油画、芭蕾、流行音乐等新艺术样式的引入和发育之地,还是中国国画、书法、戏曲、杂技、曲艺等传统艺术汇聚创新的大码头。海派文化与中华文化、江南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品格。
(上海陆家嘴夜景 图片来自网络)首届中国进博会上讲到:“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是给海派文化的定义,开放、包容和创新的特性,就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文化解读。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文化是产业经济的助推器;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市民精神需求的主渠道。而上海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码头和源头。然而,在这些璀璨夺目的城市霓虹灯下,是城市建设规模的飞速扩张,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以及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停滞不前,那些文物建筑遭到破坏和损坏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据《上海历史建筑:这厢上榜“保护”那边惨遭拆除》一文报道,杨浦北外滩英商班达蛋行、杨树浦路民国巴洛克式警察局、开国大将陈赓居住过的虹口公益坊、四川北路陆氏民宅等一批不可移动文物相继被惨遭拆除,短短一个月中多处文物点被损,破坏情况十分严重(参见《新民晚报》,2015-06-30)。尤其是2017年位于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优秀历史建筑、邬达克成立邬达克洋行后所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建筑群之一——巨鹿路888号,被业主花8000多万买下后任性的进行拆除,更是反映出当下民众对于优秀历史建筑的无知,以及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冷漠。
(俯瞰涉事建筑,原结构已全部被拆除,被钢架所替换 图片来自网络)
(被拆除前巨鹿路888号原貌,可见建筑特色鲜明 图片来自网络)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在文化遗产保护“冷”现状的另一面,是“文化热”带动的“文旅热”和“文博热”。2016年的一部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匠人的专注与古典文化之美滋养了孩子们的心;2017年《国家宝藏》的开播,使得“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项目新热门,看展、刷宝,成为“网红”新名词。有数据显示,自《国家宝藏》开播以来,节目中介绍的部分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0%以上。人们越来越渴望深度体验博物馆,感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是,在公众参与热情度普遍高涨的现象下,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文化“过热”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2018年5月,一个自称“帝王陵文化研究会”的非法社会组织,组织了一次非公益商业化的唐帝陵旅游团活动。他们打着“走陵”或“游学”的旗号,在没有得到官方批准的情况,擅闯文物保护区,以“保护文物”之名私自违法挪动帝陵石刻残块,并在唐帝陵丰陵北门动手挖掘出一个石狮子,后进行了回填,并自称是进行“考古发掘活动”。整个活动过程,组织者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一支以实地寻访、记录、研究和保护帝王陵墓古迹的团队”,实则却以“夜探帝陵”为噱头收费敛财,这样的“走陵”活动,其实就是在保护文物的名义下破坏文物,对文物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实在是骇人听闻。
(走陵人拓碑 图片来自网络)又如,2019年春节前,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一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展览还没有开幕,网络上各路人马因为一件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而争吵不断。一句“每打开掉0.0001毫米纤维都心疼”,深深刺痛了每一位国人的心。到底是应该展还是不该展?大家一边是怒气冲天,一边又是泪如雨下,如丧考妣,如同亡国。在此次《祭侄文稿》借展事件中,不少文化人士发声,这固然是出于一片好心,但是由于民众缺乏必要的纸质书画文物保护和文物展览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被谣言带起来的舆论狂潮,会让他们产生对文博活动的极大误解。我们不禁要问将文物深锁库房,绝不示人就是最好的保护吗?如果文物真的永世隔离,那他存在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行走的海风”)文物保护需要从公众做起,但文物保护又不可无知者无畏。上述两起文化方面的案例,都说明了随着文保知识在大众传播领域的有效传播,文物保护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民众虽然有热情,有激情,但因为学识有限、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在在对待文物古迹的态度上,公众认知与专业标准之间还是会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那么我们公众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参与文保呢?上海的民间文保组织可以做些什么呢?作为创建于2015年的上海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其核心力量主要来自于本市各大博物馆的志愿者和爱好者,他们年轻好学,同时热爱传统文化,热衷公益事业,在工作之余常常是主动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活跃在各大博物馆里以及讲坛上,义务为公众讲述文物背后故事,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传播优秀文化知识。他们长期致力于让更多的朋友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关注文化遗产现状。他们因知识相识,因使命相聚,大家志同道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服务技巧,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目前,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是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首批71个联盟成员之一,也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家以博物馆教育、古迹寻访为主的联盟成员,现隶属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在首届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主旨演讲中曾指出:“文物保护的社会组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参与保护维修的作用;二是发挥参与监督管理的作用;三是发挥参与宣传普及的作用;四是参与制度设计的作用。”我们每天都在上海这座城市呼吸,十分清楚上海的资源及自己的专长,所以从团队成立之日起,我们并不打算成为像“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那种专家型的社会组织,而是想立足自身特点,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在博物馆的培育与引导,在城市间的行走与宣传,不断普及文物知识和文保理念,提高民众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连“盗墓”和“考古”都分不清楚的人,他会用心去保护文化遗产。文保理念的普及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了解——热爱——保护,这是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宣传普及文物的知识和价值,帮助民众培养多彩的艺术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民众建立起了解文化遗产背后故事的兴趣;其次,我们努力打造一个草根阶层的学习型组织,创立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引导民众开展深入学习,鼓励自主学习,让知识通过他们不断传播,从而影响到更多的民众。樊锦诗曾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你对他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我们相信当民众真正热爱中华优秀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感、自豪感的时候,他们会付出更多的热情去保护他们。“城南草堂”来自于广大志愿者,也来自于最草根阶层,那么我们是如何利用城市博物馆资源进行宣传普及工作的呢?第一、利用城市现有的博物馆,开展民众基础知识普及与引导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精华的储藏室,是天然的学习空间,也是广大民众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博物馆正在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从“教育”观众向“服务”观众转变,从“藏品中心”演变为“公众活动中心”,博物馆的社会使命与职能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教育为核心、功能多元化、公共性增强。由此也带来一股“文博热”,据“2018年度上海市博物馆运营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已备案博物馆131座,以上海常住人口2420万计,每18.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年上海市博物馆共设有基本陈列220个,临时展览和馆外巡展613个,全年接待观众总量2216万人次。此外,全年上海市博物馆共举办临展322场,接待观众1138.7248万人次。从主题内容上看,艺术类和自然科技类的专题展览更受观众喜爱。因此,我们选择博物馆作为普及宣传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的活动阵地。
(2010-2018年上海博物馆数量变化情况)(上海市博物馆类型分布图)(2010-2018年上海博物馆参观人次)美国著名博物馆学家弗兰克·汉密尔顿·库欣曾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从这些展品中发现故事,让这些故事自己在那些未经专业训练的参观者面前展开。”(【美】斯蒂芬·康恩著,王宇田译:《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这也是我们共同的理念,我们努力在博物馆里做好知识的传播与引导,让孩子们在博物馆里成长,感悟先人的经验,享受人类创造的成果,不断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增强城市归属感、文化自豪感、文保认同感。2015年2月15日,到陕西省西安市调研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以上海博物馆为例,这是一座世界顶级的古代艺术圣殿,其藏品与展品涉及地域之广、展览质量之高、文物种类之丰富,国内没有博物馆可以与之相比。他着眼于全国范围,而并非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与遗存(比如省级博物馆展示本省出土发掘文物等),能较为全面的收藏和展示中国文明的遗存以及发展脉络。特别是近些年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一些高质量的特展,吸引了中外观众竞相排队参观。上海博物馆正在成为大众永不下课的课堂,但是,我们该如何引导民众更好的走进这所学校呢?如何在讲解服务中推广传统中华文化呢?比如,我们注意到传统佛教艺术文化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与推广,容易使民众对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文明产生偏见或以讹传讹的误解,于是我们在2018年邀请了中华鹿野苑艺文学会会长吴文成老师为我们在上海博物馆古代雕塑馆进行了一场现场导览。吴老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演绎了佛教造像的感化魅力,讲解超越了对一般艺术和文物知识的普及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如,我们发现很多民众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还不够了解,一说到上海的历史,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上海是由200年前的渔村发展而来的,可上海真的是从渔村演变而来的吗?近年来上海的考古发现,上海早在5000年前就曾是中国最发达的文明中心。为了给公众补上这节课,我们多次举办了上海历史博物馆“古代上海”馆的参观以及主题为“上海的前世今生”的讲座,让民众能更全面的了解上海的历史,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城南草堂举办的上博佛教造像艺术公益导览活动,以及上历博参观活动)第二、利用城市这座大博物馆,将历史文化记忆融入城市精神原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在描述上海未来愿景时,曾表示上海要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一直以来,上海的建筑都是优美且充满了传奇与故事,他们在中国城市建筑群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静静地矗立在这座城市各处,从不同角度、不同年代阐述着城市的文化品质、历史进程和城市精神,既有时代华彩篇章,也有战争伤痕印迹。同时,城市的温度也体现在对城市记忆的唤醒与保留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上海早点摊陆陆续续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从小听到大甜糯糯的上海话,现在也很少能从90、00后小囡口中说出;四处的高楼迭起,老城厢却越发黯淡;弄堂老街越来越少,耳边总能传来轰隆隆的拆除声。好多熟悉的事物,都在渐渐远去。所幸的是,上海近两年来正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办法和机制,探索“多模式并举”,努力走出一条风貌保护、城市更新、旧区改造、大居建设和住房保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的新路。旧区和旧住房改造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上海的特色建筑例如小里弄、石库门和老弄堂等,传承城市记忆,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我们保留保护好历史风貌,保留保护好城市肌理、街坊肌理和历史建筑。巴黎是一个城市管理非常严格的城市。但就在前不久,巴黎市政府通过调动市民、街区的力量,把一条废弃的小环城铁路,打造成了整个城市风貌中一道全新的风景线,被昵称为巴黎的“小腰带”。通过一系列尝试,一些文化遗产成为市民眼中“我们的遗产”,而不再是“游客的遗产”“开发商的遗产”“历史学家的遗产”。目前,上海保留城市文脉主要通过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称为“留房留人”。例如虹口区“春阳里”保存原有房屋加以修缮,将居民临时安置,改造完成后再迁回原址。另一种模式称为“人走房留”,例如黄浦区“福佑”地块,征收后成片保留历史肌理和风貌,并将原有居民住宅改造为商业开发和公共空间。据悉,今年上海也会对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现在的“上海石库门博物馆”——张园原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他的历史风貌和街坊肌理,外墙将保留历史原貌,而“72家”房客割据的里子也将有所改变。石库门文化是上海的标志与精髓,不仅要传承表壳,还要有一些血肉的东西。
(印有张园内安垲第楼的明信片) (张园中的大型娱乐设施“过山车”)建筑在诞生之后,与名人的风云际会,命运纠葛,以及在时代大潮中的盛衰,经过特殊年代,特殊人群的洗礼,百经磨难,最终获得一块认可地位的“优秀历史建筑”,这简直就是一出神奇历险。经过我们认真梳理,像“优秀历史建筑”这样的上海文保对象共分为三类,他们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截止2017年6月底,上海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文物保护点2745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现存的优秀历史建筑有1058处,这些传奇建筑见证了上海滩的百年历史,连同筑就他们的每一片砖、每一扇窗乃至每个主人,都彰显出独一无二的海派文化底色。(三)、上海市红色革命遗址上海革命遗址可考的就有657处,现存440处。其中,与党直接领导相关的革命遗址456处。以“共产党”命名的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第一份党刊,第一份政治宣言……上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许多光辉的“第一”。城市的魅力在于大家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此,我们借鉴了博物馆观展的模式,将上海视为一座历史建筑博物馆,邀请参与者身临天地间的上海之大境,以城市的街巷为观展通道,以既存的蛛丝马迹为可观对象,完成一段或短或长的深根经历。一旦开启走读模式,参与者可能需要自身毅力——短则三小时、长则七小时的一站又一站的边走边读,循历史发展的脉络亲临其境,层层累进地了解上海。在明了上海怎么来的同时,逐步洞悉整个中国的近代史,让参与者在活动中不仅可以看懂上海以外的地方,甚至还能了然世界近代格局。毕竟,上海在世界近代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众所周知,这样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受众,对一座城市润物无声的精神滋养和气质塑造,会在更长远的时间里,以更令人欣喜的方式,逐渐显现出来。例如,为了让民众对古建筑平移技术和现代盾构技术有个初步认识,我们在2018年举行了数次“穿越地上地下”活动。我们精心策划,选取了两处场所参观,第一,玉佛寺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是上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确保古建安全,这座具有130多年历史的上海玉佛禅寺大雄宝殿连同内部佛像及文物一起平移了30.66米;第二,北横通道则是上海正在建设的东西第二条大动脉,由于我们此次参观的是靠近苏州河的特殊路段,在了解了盾构法和明挖法的基本原理外,还重点介绍了“钢琴式”的特殊挖掘工艺。一边是玉佛寺,百年古刹梵音缭绕,一边是北横通道,盾沟吊塔机器隆隆,貌似对立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基建,我们通过现场的参观与讲解将两者达成和谐和统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城南草堂“穿越地上地下”活动,左为参观玉佛寺,右为参观北横通道建设工程)第三、走向更多的城市博物馆,让文化传播之火种不断的燎原如果说上海这座城市是一座地方史博物馆,那么全国、全世界就是一座中国史、世界史博物馆。我们这些年在立足上海,以我为主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尝试以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为依托,加强各级文保组织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立“文旅”与“文保”结合的创新模式。以下就是我们“城南草堂”近些年的一些做法。(一)、围绕六大“城南”品牌,积极打造文保阵地。随着普及宣传工作不断的深入开展,以及文保队伍的不断壮大,为规范团队志愿者的服务质量,树立活动的品牌意识,我们提出了重点打造六个“城南”品牌的目标,即以讲解导览活动为主的“城南博物”品牌;以文博讲座活动为主的“城南讲坛”品牌;以城市寻访活动为主的“城南寻踪”品牌;以美育培训活动为主的“城南雅室”品牌;以读书交流活动为主的“城南书斋”品牌;以古迹考察活动为主的“城南乐游”品牌。“安全第一、注重体验、积极参与、服务满意。”是团队开展活动的宗旨,因此,我们对团队志愿者的要求是:多学习,我们是一名合格的城市文化讲解员;多分享,将美妙的历史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多奉献,大家的笑容离不开我们的辛勤付出。中国记忆网创办人张金起老师曾说过:“衡量一个团队的好坏有以下几个指标:一是骨干人数、二是外围人数、三是活动频率、四是开展深度(如有的团队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或者形成了项目制),五是周边地区与人员的影响程度、六是外联工作搞得如何。”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都是由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志愿者们组成,我们并不是靠经济报酬来留住人,而是靠志同道合来团结人;我们也不是靠加薪升职来激励人,而是靠在志愿服务中享受快乐。也许现在团队做得还不够,也不够专业,但我们会围绕着这些文保阵地,不断开拓创新,坚持将文保理念和志愿者精神影响到更多的人。(二)、立足上海本土文化,努力体现城市魅力。2014年2月25日,上海正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性,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建设人文城市。要打响文化品牌,辉耀文化光芒,增强文化魅力,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理清上海文化的自身特色与来龙去脉,理清当代上海文化是如何由前天、昨天一步步递嬗演变而来的,理清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各自的内涵及其相互关联,这也是我们“城南草堂”不容推卸的使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宝贵资源。这三种文化资源不是矛盾对立的,也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共生、融会贯通的。如果说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之肉身,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之中心,那么,红色文化就是上海文化之灵魂。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为再现地下党员在峥嵘岁月里,为上海解放、新中国诞生,前赴后继、勇斗顽敌的感人事迹,重现革命前辈为了五星红旗的升起顽强斗争的真实经历、我们今年的活动内容也会紧紧围绕着上海本土红色文化展开。上海的精彩和传奇由他们来缔造,现在由我们来发现、记录、整理,这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三)、依托联盟平台优势,深入谋划创新发展。长期以来,民间文保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的三大困难,即政策、资金和人才。很多民间文保组织都是出于一腔热忱,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和纯粹性,但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政府机构作为上级主管单位,也没有相应的注册资金,因此就不能注册为正式的非政府组织,并取得合法身份。而2018年由中国文保基金会倡议成立了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71个社团组织成为联盟首批成员,“城南草堂”有幸通过层层审核后成为其中的一员。加入联盟以来,我们通过举办论坛、微信工作群等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关注到了各地民间文保组织的活动开展情况,也吸取了诸多兄弟民间文保组织的成功经验与思路,并能相互协作,谋求发展,联合组织了多次“文旅+文保”的活动。大家通过实地考察等活动共商文保对策,从而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建共赢的文保新局面。例如2018年,上海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与重庆市文保志愿者开展了“乐不思蜀”川蜀石窟文化考察共建活动,在为期十天的时间里,我们共同考察了重庆、成都、泸州、巴中、广元等地的石窟、壁画等一些国保单位,并参观了数家博物馆。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我们民间文保组织谋划开拓创新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8年,上海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与重庆市文保志愿者共同考察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以及巴中市南龛石窟)随着现在游学热的兴起,很多机构都在经营这一热门行业。一到寒暑假,国内各大博物馆都是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海外游学活动也逐步成为中国城市学术的假期“必修课”和“时尚活动”,而且这个市场还价格不菲,鱼龙混杂,那么我们文保组织参与其中是因为我们的“志愿者”不甘寂寞吗?还是我们想在这块市场分一块蛋糕呢?其实,非也。我们开展一切活动的初衷还是要在不断学习中推广文保理念,这是我们区别其他组织活动最本质的内容。例如,我们最近在积极谋划与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者中心的对接,利用上海的客源与资金优势,结合山西的古建资源,共同推进古建认领、农家书屋进古建、文化艺术在古建、活化利用古建等内容的文保课题。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在文保这条路上做得足够专业、足够强大,我们可以组织民间文保组织年会、可以开展民间学术论坛、可以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城南草堂,逆风飞扬!”这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我们的初衷,我们坚信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处”。此第三境也。这是王国维理解的做学问,也是建立知识体系的三重境界。我们“城南草堂”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分享与传播更多的知识;我们也唯有不断的分享与传播,才能使知识更具分量。2019年2月上海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 何海陵附:上海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是一个以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为使命的公益志愿者团队,旨在通过城市寻访、古迹考察,博物馆参观、知识讲座等方式学习文保知识,弘扬文保精神。该团队现系中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首批71个联盟成员之一,也是上海地区唯一一家以博物馆教育、古迹寻访为主的联盟成员,隶属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城南草堂,是一个以学习考古文博、历史建筑及本地历史地理为主的文化爱好者群体组织,通过线上交流,茶会读书,城市寻访,参观考察等活动,研习古典生活美学,提倡手工匠人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城南草堂文保志愿者团队,城南草堂,欢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