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的书画艺术

海上画派是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在上海形成的一个由100多位画家组成的画派,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蒲华作为“海上画派”开山人物之一,尤为黄宾虹所心折,并称赞其为“海派第一人”
蒲 华:(1839-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不染庐、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
蒲华以其墨竹闻名于世,既继承传统的精神,也不为自身旧貌和前人经验所囿,融诸家之长而融化无迹。与蒲华亦师亦友、相交40年的吴昌硕是这样形容他的墨竹的:
墨沛淋漓,竹叶如掌萧萧洒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其襟怀之洒落,逾恒人也。
谢稚柳云:
画竹之法,须于介字、分字,五笔、七笔起首,所谓整而不板,复而不乱。竹干须挺劲有力,忌在稚弱;小枝则随手点缀,无须粘滞。然必悬臂中锋,十分纯熟,庶几有笔情墨情,不落呆诊。由法而化,雅韵自然,切不可失笔墨二情也。
据吴昌硕的长孙吴长邺先生回忆,其祖父经常向他们提到蒲作英,他说:“祖父生前曾对我们讲,'蒲作英墨迹千万要看重,我们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作英的书画。“
他的人生:可用“凄惨”二字形容
蒲华自幼聪慧,传统文化得益于外祖父的启蒙,书画得到同里周闲的指点,年少的蒲华虽然贫苦,但却得到了良好教育。然而,在这之后的人生经历中他却屡屡受挫:
1855、1858和1859年先后三次乡试未中,他绝意仕途求取功名,遂耽于艺事;紧接着又经历太平天国运动;1863年妻子的离逝更是雪上加霜。
1864年起一度在太平(今温岭)、海门等县作幕僚,因不善官场应酬,更不耐案头作楷,曾自行弃职,后复幕又叠遭辞退。
在1868年后他开始以职业画家的身份浪迹于江南,结交其他知名画家,丰富的阅历,创作的累积,使其笔墨日益精到。
但是很可惜,蒲华在他的那个年代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艺术史论家忽视蒲华在晚清碑学和海派书画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以至对蒲华的评价过低。
吴昌硕赠其诗云:
蒲老竹叶大干掌,画壁古寺苍崖边。墨汁翻衣冷犹著,天涯作客才可怜。朔风卤洒助野哭,拔剑斫地歌当筵。柴门日午叩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
这也基本概括了蒲华穷困潦倒的生活和不羁的性格。

他的墨竹:真率自然,随心而化
蒲华的绘画,专注于花卉、山水,尤擅墨竹,有“蒲竹”之誉,湿笔饱墨,以淋漓酣畅的大写意最具特色,书法则以行草书见长,中锋环曲,倚侧动荡,于书坛别树一帜。
晚年作品,尤体现了画家字与书家画的充分契合,这缘于长期的学养锤炼,更与其心性密不可分。
蒲华的墨竹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墨竹为主体,横贯整个画面,或一枝独秀,或数枝交错,又常以粗笔淡墨写巨石相映衬。
墨竹的气势磅礴和巨石的稳重,构成鲜明的对比,加之蒲华喜用湿笔作画,画面常给人水墨淋漓的感觉,充分体现其水墨大写意的境界。
另一种手法以墨竹为辅助,往往出现在画面的附属位置,作为其他花卉或者巨石的陪衬,小枝交织,树叶清秀。蒲华用娟秀小楷,笔笔细微, 无不体现精致的写实功底。
对于墨竹的画法,蒲华也毫不吝啬、隐藏,他曾在墨竹册页《文苏余韵》尾页自跋云:
画竹之法,须于介字、分字,五笔、七笔起首,所谓整而不板,复而不乱。竹干须挺劲有力,忌在稚弱;小枝则随手点缀,无须粘滞。然必悬臂中锋,十分纯熟,庶几有笔情墨情,不落呆诊。由法而化,雅韵自然,切不可失笔墨二情也。
不难发现,对于墨竹,蒲华首先认为要胸襟潇洒,不拘泥成法,真率自然,随心而化。
他的外号:时人戏称“蒲邋遢”
有传记云蒲华作画,若无旁人为他磨墨,自己稍磨即用,故以水墨淡淡而闻名,而又因墨少水多难以凝集,笔墨之处显得湿渗无定。不理解者将其画之形与他生活的外形一并视之“邋遢 ”。
此外,蒲华生平,不识蒲华之画的人,见蒲华一到,甚至会故意藏起纸张。因蒲华不讲究纸的好坏,逢纸即画,有时还画在糊窗纸上,因而时人戏称他为“蒲邋遢”。
蒲华的画学探索,对吴昌硕的艺术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后,黄宾虹则推蒲华为“海派第一人”,曾谓百年来海上名家“唯蒲作英用笔圆健,得之古法,山水虽粗率,已不多见”。此二者,可谓识蒲华于风尘中之巨眼。
除了墨竹以外,蒲华的其它作品同样值得一看。本次展览共遴选出80幅蒲华的代表作,涵盖蒲华的花鸟、竹石、山水、书法等创作领域 。
蒲华幼时,
从外祖父姚磐石读书,
后曾师事林雪岩。
1853年入庠为秀才。
蒲华在嘉兴时,
家境贫寒,
曾租居城隍庙。
为人朴厚,
淡于名利,
潜心于绘画。
22岁结婚,
娶缪晓花为妻,
亦善书画。
二人贫困相守,
情感至深。
1863年秋,
相依十年的妻子病逝。
蒲华以诗抒其哀恸:
“十年结知己,
贫贱良可哀”。
时年蒲华32岁,无子。
从此不再续娶,
孑然一身至老。
与友人结鸳湖诗社,
有诗稿《芙蓉庵燹馀草》,
得诗家陈曼寿等题辞赞许,
早年便获“郑虔三绝”之美誉。
1864年春,客宁波。
同年到台州,
十多年间,
先后在太平(今温岭)县署、
新河(温岭属)粮厅和
海门(今椒江)海防同知府当幕僚。
因不善官场应酬,
更不耐案头作楷,
叠遭辞退。
生性嗜酒,
疏懒散漫,
人称“蒲邋遢”。
穷途无路,
开始卖画生涯,
走遍台州、温州、
宁波、杭州等地。
虽以画为生,
却不矜惜笔墨,
有索辄应。
当时民生多艰,
又因人微画易,
笔润微薄,
常至升斗不济。
1881年春,
自上海去日本,
受日人赞赏,
颇为自得,
因绘《海天长啸图》以舒其意。
同年夏归国,
依旧画笔一枝,
孓然一身,
游食于沪宁苏常、
杭甬台温一带。
师承陈淳、徐渭、
郑板桥风格,
借鉴近世浙东画家
林璧人(蓝)、傅啸生(濂)、
姚梅伯(燮)及赵之谦,
曾跟著名词人与
画家范湖居士周闲学画。
当其声名远扬,
乡间旧友来沪探望,
蒲华盛情款待,
视同至亲。
日本来客,
每以重金求画,
得资便呼朋斗酒,
或为青楼女子赎身,
竟至垂橐空囊。
因而在沪期间,
仍为生计所驱,
不时奔走于沪宁、
沪杭之间。
清末多灾荒,
他参加“豫园书画善会”,
义卖书画以助赈。
蒲华素无疾,
步履轻捷。
1911年夏,
醉归寓所,
假牙落入喉管,
气塞而逝。
蒲华无子,
一女在乡。
吴昌硕等为其治丧,
由一侄扶榇归葬
嘉兴西丽桥西堍,
今墓已不存,
唯吴昌硕所书
“蒲山人墓志铭”
嵌藏于南湖监亭内壁,
为后人凭吊遗迹。
蒲华一生贫困潦倒,
极不得志,
吴昌硕题墓志铬曰:
“富于笔墨穷于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