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埠:登莱古官道上的重要驿站,平度曾经的“副中心”

一个地方的交通位置是否重要?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有几条路从这里经过。倘若位于多条道路的交汇处,而这些路又是交通干线的话,那么基本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地处青岛平度市北部的灰埠,显然是一个交通位置重要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206国道和219省道在灰埠附近交汇,而荣乌高速也有个灰埠立交和灰埠出口。即便没有实地到过这里的朋友,也能通过这些线路推断出灰埠的交通地位。可能也是因为这一点,前些年新河镇与灰埠镇合并之后的新乡镇,虽然以“新河”为名,但镇驻地却设在了灰埠村。
实际上,灰埠的交通地位,在古代还要比今天更突出一些。因为现如今随着修路筑桥技术的提升,很多地方的交通条件都大大改善。而在古代,官道的规模有限,可供换马的驿站的数量更是不多。当时既在官道沿线又设有驿站的灰埠,相对优势自然也更明显。
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灰埠频繁出现在古代的史籍当中,《大明会典》、《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山东通志》、《清史稿》中都有提及。
比如,《读史方舆纪要》载:“(平度)州西北七十里有灰埠驿。”《山东通志》载:“平度州,旧设灰埠驿驿丞一员,康熙十六年裁。”《清史稿·地理志》载:“灰埠,(平度)州同驻。”
而平度地方史志对灰埠的记载就更多,清道光版《平度州志》载:“灰埠驿马九匹,驴两头,抄马牌子一名,马夫六名……”
不仅史志中多有提及,而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常留下关于灰埠的诗篇。由于山东内陆通往登莱的官道在跨过胶莱河之后,到达的第一处驿站就是灰埠(新河虽然也是重要节点,但当时没有驿站)。因此,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曾路过此处。比如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士、顺治年间曾任山东学政的施闰章,就曾写过一首《过灰埠驿》的诗。诗曰:“老树如车盖,苍苍覆驿亭。风霜枝尽折,苔藓干偏青。落日下归鸟,虚堂卧客星。移樽藉芳草,吾醉不能醒。”
而最能体现出灰埠特殊地位的事件,就是平度州同驻地从城里迁到灰埠。在明清时期,平度的级别为“州”(原来还管辖潍县和昌邑县,清代中期之后改为不辖县的散州,但级别仍比县要高)。州之长官为知州,副职为“同知”或“州同”。
在清代中期之前,平度州同原本与知州一起驻扎州城中。乾隆版《莱州府志》载:“平度州同知署在州堂东。”不过,由于灰埠地处交通要道,事务繁忙。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朝廷下令将平度州同署迁至灰埠驿,司治附近乡社。
如果说之前的交通繁荣体现的是灰埠的经济地位的话,那么,平度州同衙门的迁来,体现的则是政治地位的提升。套用现在的时髦词来说,从乾隆四十九年直至清末,灰埠相当于平度州的“副中心”。略微可惜的是,由于史料记载不多,当初设在灰埠的这个州同衙门到底是什么模样?现在已经难以考证了。
前段时间,笔者在去往胶莱河大桥参观时,途中特地在灰埠停留游览了一下。虽然没有见到“老树如车盖,苍苍覆驿亭”的场景,也没有打听到州同衙门的旧址,但车来车往、商旅涌动的情形,仍能让人感受到这个登莱古官道驿站的深厚底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