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一 )

黄帝内针临床常见病症基本思路》是本人根据黄帝内针法则,结合本人自学习内针以来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而整理的,试图在临床常见病症运用黄帝内针时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这是本人的一种尝试,至于能否达到初衷?还需大家多提宝贵意见,需要说明的是:大家运用时,应该根据黄帝内针的法则灵活运用,而不要刻意模仿、照搬照用。


分述
第一章 全身症状
1发热
1.1但热不寒
临床表现:但热不寒多为阳明经发热,症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喜凉饮。
内针治疗:经络:阳明经。
三焦:可涉及上中下三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可取上肢阳明经曲池、或手三里、或阳溪、或合谷。也可取下肢阳明经犊鼻、或足三里、或解溪、或陷谷,一般是男左侧上肢或下肢,女右侧上肢或下肢、同时取1—2个穴位即可。

1.2发热恶寒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为太阳经发热,症见发热、恶寒,可兼见头胀、鼻塞。“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内针治疗:经络:太阳经。
三焦:可涉及上中下三焦。
上下左右:男左女右
施针部位:可取上肢太阳经阳谷、小海;或下肢昆仑、委中;亦可取大椎点刺放血。男左女右,一般取1—2个穴位。如有鼻塞,可加大骨空;如有头胀头痛,可根据法则按头痛处理。

1.3寒热往来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为少阳经发热,常伴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等症状。
内针治疗:经络:少阳经,
三焦:可涉及上中下三焦。
施针部位:可取上肢少阳经外关、或天井、或中渚;或取下肢足临泣、膝阳关、丘墟;男左女右,一般取1—2个穴位。伴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可分别根据法则随证治之。
凡发热不退者,均可取大椎点刺放血,或十宣穴、气端穴、耳尖放血。

1.4、外寒内热
临床表现:或身冷但不近衣、或大便秘结、或凡渴引饮、或大便臭秽。
内针治疗:可把外寒视为“症”,也可把内热视为“症”,根据伴发症状参考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条随症治之。

1.5、外热内寒
临床表现:虽身觉有热,但安静神清,多有小便频数、或大便不结、或喜冷饮但不多等表现,
内针治疗:可把外热视为“症”,也可把内寒视为“症”,根据伴发症状参考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条随症治之。
 
1.6、上热下寒
临床表现:可见头热、口疮、咽干、足胫寒冷或发凉等;也可见手发热足发凉表现。
内针治疗:可视下身症状为症,下病上治,阴阳倒换,于手三阳经取同气,加八邪,三焦定位上焦;也可视上身症状为症,上病下治,阴阳倒换,于足三阳经取同气,加八风,三焦定位下焦。

1.7、上寒下热
临床表现:可见头部畏寒、胫足发热,或手发凉足发热等表现。
内针治疗:同“上热下寒”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