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旭晨||豆干飘香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出忻州城往东南行约五公里,便来到忻府区西张镇西张村。这里,“华北第一溶洞”禹王洞神奇美丽,遗山墓园庄严肃穆,貂蝉故里桃杏羞容,让人不由感叹这是一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地。其实,让西张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地还有享誉三晋、回味无穷的西张豆腐干,咸香爽口,硬中带韧,堪比鲁迅小说中的“茴香豆”,被忻州人戏称为“素火腿”。
相传,明朝初年,有张姓者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在此定居建村,名为张村。后来洪水将村子分割为二,河东为东张,河西为西张。西张村南高北低,属半平川半丘陵地区,有土地7200亩,人口3300多人,这里所产的玉米、豆类、薯类远近闻名。
忻州人大多喜欢吃豆腐,但对豆腐的起源却知之甚少。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在16岁时承袭父亲的封号为淮南王,其为人好道,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刘安拜八公为师,一同在都城北门外的山中苦心修炼仙丹。淮南一带生产优质大豆,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刘安入乡随俗,每天早晨也总爱喝上一碗。一天,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炉旁看炼丹出神,不小心手一抖,豆浆泼到了供炼丹用的一块石膏上。不多时,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滩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后来,仙丹炼成,刘安登山大祭,埋金地中,白日升天,有的鸡犬舔食了炼丹炉中剩余的丹药,也都跟着升天而去,流传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也留下了恩惠后人的八公山豆腐。
在西张一带,流传至今的却是另外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先民们只知道把黄豆磨成豆汁煮浆喝。有一家只有婆婆、儿媳和儿子三人,婆母非常吝啬,在生活上总是亏着媳妇,往往煮了豆浆不给媳妇喝。后来,媳妇怀孕了,很想尝尝豆浆的滋味。正好这几天婆婆外出了,媳妇便自己泡了豆子,磨了豆浆,打算喝时,院子里传来了走动声,她怕怕婆婆见了生气,便赶紧端起锅来把豆浆倒在了炕边的坛子里。原来是丈夫回来了,她便笑嘻嘻地拉着丈夫去喝豆浆。谁知揭开坛盖一看,豆浆却变成了雪白的固体。丈夫说:“你别逗我了,这哪是豆浆?”原来,这坛子里泡过酸菜,里面还有些酸菜底,豆浆倒进去便变成了固体。小俩口一尝,质嫩味美,该叫个什么名字呢?两人一商量,就管它叫“逗夫”吧,趣逗丈夫喝呢。后来,因为其原料是用豆子做的,人们干脆称“逗夫”为豆腐了。
历史悄无声息地走过了多少年,豆腐作为民间的传统食品广受百姓欢迎。直到明末清初,忻州大旱,迫于生计,成百上千的忻州人不得不辞妻别子,踏上漫漫“西口”路。俗话说:家穷不叫路穷。除给兄长或丈夫拿上东拼西凑的盘缠外,细心的女人们想到带上一些干粮给男人们路上充饥。路途遥远,带些什么好呢?女人们首先想的是豆腐,可好吃不好带呀。于是,大家试着把豆腐压成豆腐干,加上盐、花椒、大茴、大料等配料,包装好揣在男人口袋里,让他们路上饿了吃。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在长长的相思和等待中,豆腐干既鲜又香,久放不坏,制作工艺慢慢流传开来。
说起西张豆腐干,人们都知道有个老双科的老字号。老双科豆腐干配方独特,加工讲究,口感细腻,很有筋道,是忻州人购买豆腐干时的首选。老双科老人已作古多年,但其加工豆腐干的传统技艺却传了下来。在西张村东南通往禹王洞的路口西边,在一处干净整洁的院子里,老双科的孙子和妻子在制作豆腐干,祖辈流传下来的加工配方和工艺是不外传的。由于是手工作坊,规模不大,产量自然不多。不过,有一点,他们加工的豆腐干牌子响,名声大,质量高,口感好,不用自己出去叫卖,一做出来便销售一空,有时候连区里镇里的头头脑脑们来购买也得预订。普通的西张豆腐干在市场上每公斤卖十元钱,而老双科豆腐干要卖到十几元,即便这样,常常是供不应求。
其实,制作豆腐干不仅是苦营生,也是技术活儿,从做豆腐到做豆腐干要经过十几道工序。首先是浸泡,选取饱满、均匀、有光泽的优质大豆,以1:2的比例将大豆完全浸泡在水中,一般夏天在25℃-35℃的水中浸泡6-8小时,春季和秋季在20℃-30℃的水中浸泡10-20小时,中间要换1-3次水,大豆要泡至完全被水膨胀。接着是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滤水,用筛除掉残次大豆,再用清水清洗两次,一边加大豆一边加水进行磨浆。在95℃高温下煮10分钟,直到浆表面形成黄色的脂肪蛋白膜,豆浆香味溢出。配制好卤水,进行点浆,按1.25:100的比例,点浆温度85℃最为适应,边加卤水边用大滤勺上下倒搅,当出现均匀的芝麻大小的豆花时停下来。再进行10分钟的蹲浆,直至黄浆水析出,小豆花聚成大块豆花。随后,将表面黄浆水除去一部分,搅动豆花,将大块的豆花重新搅成均匀的芝麻大小,以保证压制豆腐的均匀性和细腻口感。趁热压制20-30分钟,分时段压制,将包步平坦地铺在压模中,留出多余的布,趁热将豆花均匀地倒入,一层层盖住包步,放上压板,用千斤顶压制,至豆腐干无水压出。
90℃-95℃的高温下卤制1小时。然后,将卤制的豆腐干放入烘箱中,调至80℃,7-8分钟取出。将各种配料加入豆腐干中搅匀,再在120℃的高温下进行15分钟的杀菌。这样,豆腐干制作完成。
豆腐干,又名豆干,白干,干豆腐。豆腐干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其最大的特点是营养均衡,是佐饭下酒的最佳食品之一,便于旅途携带,被称作“浓缩”了的豆腐。关于豆腐干的吃法,有几十种,人们可以做多种菜肴:麻辣豆干条、豆腐干炒肉片、豆腐干炒香肠、香辣豆腐干、蒜苗炒豆干、香韭豆干炒肉、双椒豆腐干、茄汁豆腐干、五味干丝、豆腐干拌粉丝、豆腐干炒海带、青豆豉炒豆腐干……等等。在忻州城乡婚丧嫁娶的宴席上,豆腐干作为冷盘重新出现在餐桌上,勾起了众多宾客太多的食欲和回味。而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会谈、招商、签约、文体比赛中,具有地方特色的豆腐干礼品盒作为馈赠佳品,逐步登上大雅之堂。墙内开花墙外香。西张豆腐干尽管占领忻州市场,进军北京、天津、内蒙古、太原等省、区、市,但由于一家一户生产,传统工艺滞后,卫生状况差强人意,缺乏市场化经营,致使豆腐干生产经营受到束缚,很难形成气候。特别是西张村的几十家散户还是小手工作坊,处于提篮小卖模式,缺少科技含量和市场思维,忻州豆腐干没有在全国交响。人们只知道豆腐干原产于西张,其实真正的生产经营龙头却在东张村。
建在东张村的冯氏豆业,由农民企业家冯贵云领办,他秉持西张豆腐干的品味特色,潜心研究,狠抓产品质量,沿用传统配方,采用现代工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所生产加工处的豆腐干不仅有老食客喜欢吃的大黑干,也有畅销的五香干,还有被孩子们青睐的香辣条。在包装上不断推陈出新,既有真空包装,还有礼品包装,大气典雅,在太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广受欢迎。冯氏豆业在各级领导的引荐和帮助下,投资20万元加入了北京市食品协会,在北京建成了日产2万斤的豆腐干加工厂,闯市场,拓销路,丰富了北京市民的菜篮子和餐桌子。
忻州禹王豆制品加工厂的老板叫张建峰,以前是小作坊业主,2008年5月他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豆腐干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靠质量开拓市场。2014年,他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250万元,从中国最大的豆制品机械企业定制回现代先进设备,建起了占地4千万平方米的厂区,不仅生产出广受市场欢迎的豆腐干,而且解决了村里一大批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带动了东张村及周边村种植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据最近出炉的全国豆腐干十大品牌影响力报告,四川烧巴食、上海馋嘴猴、重庆奇爽占据前三甲,前10名中没有山西品牌。这无疑透露出一个信号,说明西张豆腐干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正规化管理、科学化开发、市场化营销和行业化推进,其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西张镇党委书记蔚念军介绍,镇党委、政府通过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创优环境、能人带动、招商引资,为西张豆腐干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成立了豆腐干协会和合作社,培塑经纪人,鼓励加工户抱团经营,借船出海,力争把这一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有这样一个幽默故事,两个人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问:你说做什么生意最保险挣钱?另一个人回答:我看做豆腐最保险,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事豆腐皮,做硬了是豆腐干。小小豆腐干,蕴藏着无限商机。
“传得淮南豆腐佳,西张豆干见精华。其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寻常百姓家。”西张豆腐干,一味清香,一段传奇,一路期许……
作者简介:栗旭晨,山西忻府区南高村人,现任忻州市广播电视台专题部主任,荣获山西省第五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荣获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金质奖章,著有文集《跨越》、散文集《梦里花落》《梦里花开》。
留言之窗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