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含量浅谈

写在前面

把浙贝片分成三份后,有了如下思考:

一个是皮,主要起保护作用,会不会含量较高呢?

一个带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会不会有什么特殊成分呢?

就像大麦发芽变成的麦芽,就是另外一种药。

一个是肉,感觉比较普通,是不是只是好看呢?

找了一些文献上的相关研究,我们一起看一看。

浙贝母会有含量不合格的情况,如果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就不用担心不合格,因为可以通过调整比例,让他合格。

但现在大多是混合检测,有没有厂会分开检测呢?

就像前面写的文章,“低头拉车or抬头看路”呼吁的一样。

从更深更细的角度,去探索每一味药材,不断刷新对他的认识。

浙贝母现代研究
01
含量

浙贝母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和皂苷,

其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是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检测的指标成分,

贝母辛在近来研究中,发现其具有很好的平喘作用。

文献测的60批浙贝母样品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总含量为0.032%~0.24%。

共19组含量低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的最低限量(0.08%),

其余41组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的最低限量(0.08%)。

02
加工

以无硫护色组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总含量最高(0.082%~0.24%,平均0.15%),

生晒处理组次之(0.058%~0.23%,平均0.13%),

硫熏处理组次之(0.032%~0.12%,平均0.092%),

贝壳灰法组含量最低(0.040%~0.12%,平均0.072%)。

贝壳灰法处理生物碱含量低,可能是加工过程中擦去外皮,

使得浙贝母浆汁流出,造成有效成分的流失。

浙贝母栽培品种鳞茎生物碱含量,以狭叶种最高,

各栽培品种内小鳞茎贝母素甲,含量显著高于大鳞茎。

浙贝母产地加工中,大小分开,

大者去除芯芽,习称“大贝”,

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

研究发现,芯芽贝母素甲含量远高于鳞茎,

浙贝母产地加工多采用粉吸法,

去除鳞茎外皮和鲜汁的流失,会造成生物碱的大量损失。

浙贝母产地加工多去除芯芽,

研究表明浙贝母芯芽中贝母素甲含量远高于鳞片。

浙贝母古籍记载
01
《本草经集注》

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断谷服之不饥。

02
《本草汇言》

贝母,……必以川者为妙。

若解痈毒,破症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

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倪朱谟为浙江杭州人氏,所言“土”者,

与四川产相区别,实为本土之意,

非土贝母,而是指浙贝母。

03
《本经逢原》

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

浙产者,治疝瘕、喉痹、乳痈、金疮风痉、一切痈疡,皆取其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04
《叶闇斋》

象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

05
浙贝功效

浙贝母苦寒,苦泄寒润,善于开泄,具有清热化痰止咳、散结解毒、消肿消痈、开郁行滞、托里透脓、通乳之功。

主治咳嗽痰多、肺痈、乳闭、乳痈、瘰疬、疮毒、喉痹、血证、疮疡肿毒、痈疽发背、杨梅结毒、妇科下焦诸症。

内服可煎汤或入丸、散剂,外用研末外敷。

与王不留行同用,可有下乳之效;

配伍天花粉,可用于痈肿初期或酿脓期;

与玄参、牡蛎配伍治疗瘰疬;

连翘、蒲公英、天花粉等配伍疗疮痈;

治肺痈可与鲜芦根、生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等同用。

结尾

我们可以看看前面写过的贝母系统文章。

1:贝母系列鉴别

2:贝母系列功效差异

我想古人去皮取芯,可能是为了降低浙贝母的生物碱,

也就是他的寒凉之性,使其更平和,可以食用,目的是充饥。

现代为了含量能合格,不做上述处理,

是为了保住了他的寒凉特性,

更匹配他消肿消痈等一系列的功效。

川贝母不苦,更温和,适合老人儿童,

川贝母之外的贝母,是苦的,

苦与生物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

是否将生物碱减弱后的贝母,

他们功效会更靠近温和一点的川贝母呢?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不同炮制方法对浙贝母药材3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王路伟 沈晨薇 张水利 俞冰 李石清 范慧艳 睢宁 张春椿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不同浙贝母栽培品种贝母素甲累积规律研究 张彦南 王康才 张晓倩 崔志伟 王乾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5

(3)中药浙贝母药用源流及发展概况 朱晓丹 安超 李泉旺 胡凯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 无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