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的计算附加篇
污水厂的各种相关计算在公众号前面的文章里面做了一个系列文章,系列文章对污水厂中的一些计算都进行了探讨,作为污水厂的日常运行来说,这些计算每天都在涉及,经常会有一些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最近的污水厂生产运行中,由于脱氮除磷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污水厂开始把脱氮的碳源投加,除磷的化学药剂投加作为一种日常的工作来做。当药剂投加成为一项日常工作之后,如何有效的控制成本是每个污水厂要面临的问题。如何精确的计算出投加的药量就成了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前面的计算篇里面,公众号对这些计算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今天就不去重复这些计算了,今天公众号主要讨论下,污水厂里的这些计算的思路,以及污水厂的计算后如何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实际操作又如何降低运行成本,针对变化及时调整计算等内容。
在污水处理上用的每一种化学药剂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计算的思路基本是相同的。整体的计算思路就是根据已知的数据,比如需要去除的污水水质浓度,常用的当量(一些物质的碳源当量等),计算得出需要的化学药剂数量。然后根据采购的工业化学品的纯度,浓度这些再计算实际用量。其中纯度是指采购的化学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我们使用工业的化学药剂是用里面的有效成分,不是实际采购的化学品的量。在实际工作中的化学品用量,是要用纯度来反算工业用品的数量,这个计算是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提到的。而浓度是指生产配的溶液的含量,是我们为了计算出在生产中工人们操作投加的溶液的量。这个就是与生产相结合的部分了。
整体来说,水处理药剂的计算不复杂,但是要把整个计算的思路缕清楚,那就是根据需要来设立问题,根据已知求出未知。而水处理中的一些常用参数都可以上网查到,遇到问题不要担心会算错,或者没有现成的计算,我们就无所适从,总想要从网上的资料或者别人的计算来验证自己的计算。但其实我们也知道,没有一个污水厂的生产实际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也不可能有相同的计算结果,这让更多的运行人员忐忑不安。那么究竟怎么才能证明自己的对错呢?
其实工程现实中的计算,有时候很类似于我们小时候做的应用题,不过这些计算是真实的应用,这样的应用往往对污水厂的生产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也正是因此,很多运行人员做出计算,反而觉得很小心,觉得自己的计算对不对,会不会影响生产。其实从加药的角度来说,污水厂的加药计算,很多都是从理论中演变过来的,和现场多变的情况是很难完全吻合的,这样的计算结果也往往和运行结果有很大的偏差,这种偏差也让大家更加怀疑自己的计算。这个问题运行人员要理清计算思路,理解计算原理,尽可能结合现场修正结果。计算的结果一般是一个静态的计算,而实际的污水厂是一个不断生产流动的场所,特别是很多数值是根据实际不断发生变化的变量。所以运行人员的计算,不能仅仅的依靠一两个数据进行计算,而应该在厂内的数据管理系统上,根据长时间的积累数据进行有效的计算。当然积累的数据往往只能反应出平均值的变化,对于突发水质的变化,仍然不能及时准确的反馈出来。因此在实际中需要根据运行风险程度,预设保险系数,比如出水水质总磷是0.5mg/L,那么为了保证稳定达标,一般可以控制在0.3~0.4 mg/L之间。而投药量需要根据数据化管理体系中的数据作为基准数据进行计算,这样的基准数据更接近于我们的工作实际。其实很多污水厂也正是这样做的,计算采用的基准数据,往往都是在运行中积累的基准数据,而污水厂数据化管理系统的正是把这种鉴别力变成更为数字化的基准(关于污水厂的数据化管理系统的文章可回看公众号文章内容)。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时候我们计算出一个值就觉得必须以这个值为基准,偏离了就不正确,其实不是这样的,水处理现场往往是环境复杂多变,很多不可控或者被我们管理人员忽略现场工艺条件会让实际用药量和计算量有很大差距,这种时候要记住现场运营管理的基本,水质达标,计算值是要在一个浮动的范围之内的,运行人员需要进行的是把这个范围不断的逼近运行管理的最佳控制指标,但是受到进水的变化的影响,这个指标一般是一个范围区间,运行人员需要根据一些现场数据,判断使用区间的那些数值。有时候甚至可以根据水质达标的数据再反算加药溶液量,药品纯度等方式,不断地精准的计算加药量。不要拘泥在计算里面,计算只是为生产服务,不能成为我们的羁绊,特别是做现场管理的运营人员,既要懂原理,更要善于利用实际工况,这样管理起来才会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运行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根据现场,基于理论,灵活调控的工作能力。
今天谈的污水厂的计算,没有具体的计算内容,更多的是对于计算的思路和计算的结果的实际应用来进行的讨论,这是需要每个污水厂运行管理人员要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污水厂现在越来越高的出水水质标准和要求,不断产生的药剂投加费用,使污水厂的成本不断增加,需要有更加完善的计算模式来控制加药量,控制成本,这样才能实现更加科学的管理,也是污水厂今后的精细化管理的趋势,是除磷脱氮工艺运行的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