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与回归(散文)
春天的时候,母亲在电话里说,周末回乡下的话,要走村后的路,因为村口的石桥在维修,没法通车。
不知道你有没有从村后的角度看过自己居住的村庄,那是一种别样的感受,江南人家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村后就是北面,因为太过熟悉,即使从北面望过去,依然分得清谁家是谁家。
我的老家是吴江西边一个普通的小村落。我记事的时候,它是一个四面环水,如同桃花岛一般的所在,与外界唯一的联通就是村口的一座小木桥,木桥简陋得只是几根木棍支撑着,桥面铺着稀稀拉拉的木板,两个成年人同时走在桥上,木桥几乎要打晃。每天早上上学,都是提心吊胆的,那年月,父母不可能有时间送我们去学校,等战战兢兢过了桥,来不及开心,又要为中午回家担起心来。终于,在某个冬天的早晨,木桥哗啦啦地倒下了,木棍与木板横七竖八地浮在河面上,奇怪的是,站在桥北还来不及过桥的我们,与桥南之间,因为隔着这无法跨越的水流,瞬间有了一种咫尺天涯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路的意义。在重新修桥的日子里,村里用一条小木船摆渡我们来回,几个月后,一座像模像样的小桥修建好了,令人安慰的是,它是石头的。
在整个小学时代,我们都是撒开脚丫子走在泥土路上,只有冬天才会穿上母亲做的布鞋,做一双鞋子非常不容易,母亲要在油灯下花费许多个黄昏,因此鞋子要省着点穿。比起就在家边上的村小,初一初二的上学更不容易,我们上的片中在隔壁村,从家到学校要步行40分钟左右,中间还要走过一座荒无人烟的高高的石桥,桥侧有凉亭,是给过路人歇息的,这座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下雨天或者秋冬时节,寒风呼啸而来,荒凉得恐怖,幸好我有一个发小一起上学放学,偶尔我一个人上学的日子,我都屏息敛声飞奔过桥,生怕桥下突然出现什么妖魔鬼怪,把我拉下水去。晴天还好,要遇上雨雪天气,两脚泥泞,桥面湿滑,几乎要手足并用才能爬上桥去。在镇上读初三时,因为离家太远,可以住校了,我记得小舅舅帮我把一副床铺家什挑到学校,浑身汗水淋漓,如同河里捞起来一般。我跟在后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
从家门口出发,走到震泽中学时,在自己和旁人的眼里,少年的人生仿佛有了一线希望的光彩。震泽离家大约15里地,三年高中,两周回家一次,基本都是步行来回,只有一次,搭上大队里的挂机船,却不知,是一次惊魂之旅。小小挂机船开到徐家漾时,天气突变,狂风卷着巨浪扑过来,几乎要把挂机船掀翻了。一船的人都吓得面无人色,幸好有惊无险,挂机船很快驶入河道。但那次之后,我再也不敢搭船了,步行虽然辛苦,但是安全,那时,有少数男生开始骑自行车上学了,父亲也为我们添置了一辆,愚笨如我,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怎么学会,更何谈骑车去上学。
许多人还记得,那年头,从镇上到苏州,一天只有两班车,外出上学,当然是坐早上的车,因为还要赶乘去南京的火车。每次买车票都要托在镇上工作的表舅,有一次,表舅也没办法弄到票,实在没办法,表舅厂里正好有辆苏州来送货的卡车,表舅与司机商量了,让我和妹妹搭车去苏州。我们裹着一条毛毯,坐在卡车的露天车厢里,隆冬季节,那扑面而来的寒风如同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车到苏州,两个人都冻得站不起来了。出行的不便是年少时最大的困扰,所以在外求学的日子也不大回家。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十多年寒窗苦读,换来了县城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很快买了第一辆汽车。周末的时候,在乡下吃过晚饭,母亲总是催促我们早点回家,在她的脑筋里,县城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地方,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呢,这天都要黑了,她怎么能不着急呢。回城的时候,我和妹妹都不约而同地喜欢在刚刚进入市区的时候就给母亲打电话,为的是听她惊讶地说,这么快就到了呀,我还没有收拾好厨房呢!
交通的变化带给生活的便利是无法言说的,我母亲总爱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像神仙一样,什么都办得到。我老家所在的村子几乎是最偏僻的地方了,俗称冷水弯兜,可是现在,一到节假日,村里所有的空地都停满了车,我们村长现在最头疼的是,怎么解决停车问题,越来越多的路,越来越好的路,把城市和乡村真正联成了一体,或者说,乡村和城市,从未像今天那样紧密结合在一起过。
也许多人跟我说,你可以走出县城,走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去,或许可以,可是,天底下还有比我的家乡更美好的所在么?
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