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天突
【穴名释义】
“天”,指上或上部;“突”,有冲涌、奔涌之义。本穴居胸腔之上端,有消壅散结、通利气机的功效,该穴尤善化痰,可令内郁痰湿奔涌而出,故名天突。
【定位取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凹陷之中点。体表标志取穴法:胸骨上窝正中,平齐锁骨上缘为本穴,一般应以仰靠坐位取穴。
【穴性特点】
本穴为任脉、阴维脉交会穴。本穴为治疗咽喉部疾病的常用穴位,具宣通肺气、利咽止咳之功。《针灸甲乙经·卷之八》: “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灵光赋》: “天突宛中治喘咳。”
【主治概要】
1.本穴位于胸骨柄上方,深部为气管,属肺系所辖,为治疗咽喉部疾病的局部要穴,如咳嗽、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声带炎、咽喉肿痛等。
2.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本穴亦可治疗瘿气、梅核气、胸痛等局部疾病。
3.因本穴有宣通肺气,肃降肺气作用,用于以咳喘为主的肺系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哮喘发作时,用本穴疗效较好。
【临床应用举例】
1.支气管炎 指支气管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或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以及过敏反应等而发生的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常以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症状,临床分为急性、慢性2种。本病属于中医的“咳嗽”、“痰饮”、“喘证”范畴。
毫针刺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用2寸毫针先快速直刺入穴位0.2~0.3寸,再改由上而下直刺,毫针应在胸骨柄之后、气管之前,沿着胸骨柄后缘缓慢进针,深度可达1~2寸,有针感后小幅度捻转毫针,一般不留针、不提插,不可向两侧斜刺。每日1次,如症状较重或慢性较顽固者,可每日治疗2次, 10日为1疗程。
2.支气管哮喘 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过敏性疾病。由于细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伴不同程度的黏膜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产生胸闷、气急、哮鸣及咳痰等症状。急性发作时患者有气急、哮鸣、咳嗽以及多痰,呼气困难尤为明显。本病属于中医学“哮病”、“喘证”范畴。本病多因风寒、郁热、痰湿壅阻肺气,逆而作喘,与肺脾肾密切相关。在发作期多为邪气偏盛,气滞血瘀,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毫针刺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令其为仰头取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术者用左手拇指轻轻将气管向后推,用2寸毫针以指切法,将食管和气管推移后加压针柄,顺胸骨柄后缘刺入1~1.5寸。然后轻刮针柄,以捻转手法刺激穴位,当患者感到局部发胀发热,并向胸背部放射时,可休息1~2分钟。然后再刮针柄3~5次,如此重复,直至哮喘消失后即可起针。
3.咽炎 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咽炎起病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继而疼痛,吞咽唾液时咽痛往往比进食时更为明显;可伴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侵及喉部,可伴声嘶和咳嗽。慢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为慢性感染所引起的弥漫性咽部病变,主要是咽部黏膜炎症。中医学认为外感发热、肺胃热毒、虚火上炎等引起诸症。
穴位注射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令其为仰头取穴,先用5毫升注射器配7号注射针头,抽取2毫升鱼腥草注射液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快速将针头直刺入穴位0.2寸,再向下沿胸骨柄斜刺1寸许,待患者平静后令其做吞咽动作,若无梗刺感时,回抽无血则缓慢将药液注入。
4.咽部异感症(梅核气) 主要症状是喉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但并无吞咽困难,能照常进食,呼吸也无异常。咽部检查无特殊发现。咽部异感症属于中医“梅核气”范畴。
毫针刺法:患者取坐位并稍向后仰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对准穴位先直刺入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柄后缘缓慢刺入1~1.5寸,待患者局部有明显憋闷感觉即可出针。注意针尖不能向左右偏斜,以防刺伤气管。肺气肿患者也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致气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