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三十而已》,撞出多少真实的共鸣与残酷?

地盘说
《三十而已》:成年人的底气都是房子给的。

✍️ 撰文 | 赵灵儿 ☞ 《地盘》特邀撰稿人

《三十而已》爆火,也撞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共鸣。

从开播到大结局,微博热搜、抖音刷屏不断,不论事业线、感情线、生活线,随手一拎都有梗。几乎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都能在剧中代入自己,找到共鸣:当妈的焦虑,全职太太的焦虑,中产的焦虑,想成为有钱人的焦虑。

从安于现状到大城市生活的不易,再到拼命跨越阶级,它所影射的社会问题,统统被现实撞了一下腰。

房子是必需品

看这部剧一个最强烈的感受是:房子对于30岁的人而言,真的太重要了。
无论是家庭事业两手抓的太太顾佳,上海土著求安稳的钟晓芹,沪漂的奋斗青年王漫妮,还是每次片尾都会出现的煎饼摊姐姐,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投影,她们的人生折射在每一间房子里。

©剧情中离你我最近的三个人

钟晓芹是上海本地人,吃住不愁,家里的房子给了她生活和选择的底气。对于绝大多数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一套房子也许就是奋斗的终点,而钟晓芹,一开始就出生在终点。
王漫妮,出身小城,家境一般。在“大城床”和“小城房”中,她坚定地选择了前者,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留在上海。
然而,小城镇容不下灵魂,大城市容不下肉身。房东一个电话打来坐地涨租到8500元,她也没想搬家,拼命挣钱一半都用来养房东。对于没有房子的她而言,真正可怕的是心灵上的漂泊感,永远无法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大城市的美好在她面前只是虚幻。

©城市很大生活很小

一个城市的归属感永远都来自于房子,只有在一个城市有着属于自己的房子,才真正算得上在这个城市有了立足的资本。
并且,越是中产家庭,对于房产的需求愈发强烈。
顾佳,典型的中产阶级,住在上海望江的豪宅内,自家的烟花公司盈利不错,夫妻和睦、儿子可爱,已经满足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所在的豪宅,凭着“我住君悦府”,就能让幼儿园家长眼前一亮求加微信。
顾佳说:“到了三十岁,好像大家突然就会着急要买房子、存金子、生孩子,这些东西都有一个统称,叫后路。”

©剧中顾佳实现了无数女性的幻想

三十而已,说到底最缓解焦虑的是房子,房子大多数时候是成年人体面的退路,是最大的安全感来源。尽早买房,才能让自己活的更有保障,从而开始挖掘更多的人生可能,也可以开始仰望更高的地方。

居住鄙视链

生活就像个万花筒,里面有无数条鄙视链,也有无数条羡慕链。
顾佳住豪宅君悦府,钟晓芹在君悦府的物业上班,王漫妮在君悦府底部的奢侈品店当销售。虽然同在一栋楼,但阶层对比鲜明。
当王漫妮第一次来到顾佳家门口,看到精致高级的电梯间时,她对自己说:这里就是更好的生活。然而,这显然还不是顾佳心中最理想的生活。

©王漫妮进门后的好奇、畏缩、不知所措......

在房产界,心照不宣的隐形“鄙视链”无处不在。
顾佳跟老公咬牙换了上海陆家嘴的江景大平层,以为能跻身更高的阶层了,却在看到同幢楼王太太家的复式三层顶跃时,惊讶地合不拢嘴。
可见,即便住进这栋楼,也不算挤入了同一个阶层,这栋楼也是有鄙视链的,豪宅越是顶楼景致越好,价格也更贵。
住在顶层的王太太第一次见顾佳,就问她住在第几层。毕竟,这栋楼里的房价会随着楼层而递增,王太太家就住在整栋楼里面房价最贵、视野最好的顶层,并且是上下三层复式,价格起码上亿。

©见多识广的顾佳嘴巴也成了O型

这其中的差距,当然不止这十几层楼的价差,其最核心的还是资源。看似不愁吃穿的中产阶级,实际依旧在焦虑中反复煎熬,因为他们还未曾拥有真正的资源与话语权。
掌握核心资源的,是那群太太圈里的人。一封介绍信就解决了顾佳孩子幼儿园的入学问题,一个乐园烟花的单子,就养活了顾佳整个公司。
作为新中产的顾佳,即便身居这个社会的中上层,已经过上了大多数人所羡慕的生活。但对她而言,想要前进,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更高、更厚的阶层壁垒。

©富太太的朋友圈也有鄙视链

长袖善舞的顾佳,她总有敏锐的嗅觉找到“向上”的敲门砖。顾佳迫切想升入太太圈,好帮丈夫的烟花公司打开局面。寻求更多机会,换更大的房子,更高的楼层,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房子就是最好的捷径。房子不仅是资产的保障,更是撬开资源与圈层的钥匙。
当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太太圈的爱马仕包包比拼的时候,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是这套江景豪宅给了顾佳走进太太圈下午茶的资格与机会。

©所谓运气就是付出数倍的努力

没有这套房子提供的圈层机会,一切都是空谈。房子的保值增值能力只是基础,背后潜藏的圈层财富才是真正的价值。对于中产而言,房产投资的思维要放得更长远一些。

学区的焦虑

更激起共鸣的燃点,是中产家庭的教育问题,我们看到了家长为孩子争夺“教育资源”的人间真实。
作为母亲,顾佳最大的渴望就是把孩子送到上海顶级的国际幼儿园。为此,她不惜在老公创业初期,资金并不充裕的时候,背负巨额贷款购置学校对面的豪宅。

©孩子是父母勇往无前的铠甲

一向高傲的顾佳为了能让孩子上好学校,放低身段花式讨好学校校董夫人王太太。
为了儿子幼儿园的推荐信,把自己的拖鞋给王太太穿,让她舒服走下楼梯,而自己则选择赤脚走下21楼,并不畏艰难给对方搞定了小行星的命名权。
用顾佳自己的话说,这是她“做母亲的修行”。
“我出月子的那天,我忽然发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顾佳的这句话戳中许多父母的心:为了给孩子最好的,谁不是为了孩子拼尽全力?

©每个当妈的都是狠角色

“我是妈妈,我要爱马仕,我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样的拼尽全力,折射出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育儿焦虑。
作为母亲,她在儿子身上埋下阶层流动的种子。流动的跳板,正是争得头破血流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面试,不仅考核小朋友,还要求父母英文交流。好的教育本是为了阶层跃升,但资源的瓜分又反向考核父母阶层。
中产阶层,历来是阶层焦虑最强的一群人。向上千难万难,向下一步之遥。

©顾佳诠释了当妈也是一种修行

很多人对顾佳这个角色心有戚戚。大概是在她身上,大家既看到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那种阶层流动——工薪阶层到中产阶层;又有中产阶层继续往财富阶层跃迁的巨大屏障。
学区房一直是房地产市场里一个绕不开的词汇,中国人的信念感里讲究,要给孩子我拥有的最好的,它意味着家长对孩子的拳拳期待。
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知道有多少人,挤破脑袋,就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上一个好学校。
投资客眼里,学区是炒房最佳利器;开发商眼里,学区是宣传卖点。总得来说,无论如何,学区房的辉煌一时半会儿是不会落幕的。

©学区房是教育资源的集中场景

对于房子,中国人的感情如信仰般坚定。理性来说,它是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感性地说,它是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归属。于下,一套房子是家庭安全感的来源,于上,它是打开圈层更上一层楼的关键钥匙。
顾佳有了这套黄浦江边的房子,成了孩子入学的敲门砖,更是开发圈层的敲门砖,也是行走在社会之上的身份象征。通过楼上的王太太,顾佳成功打进魔都顶级富太太圈内部,不仅扫除小孩上国际幼儿园的入学困难,更拯救了家里的生意,圈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即使无数人在计算租售比,计算房价的涨跌,但最终都敌不过我们对房子的现实需求。因此,房子该买还得买,趁早买,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命中注定的需要。

©成年人的底气都是房子给的

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搬离大学寝室步入社会的那天,也许没有人想象过三十岁的自己,会居住在哪里。
转眼到了三十岁,比起所谓的年龄增长、阅历提升,手握一套不动产证,才是实实在在能给我们安全感与归属感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