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银的租书铺(散文)(逄鹊)
逄鹊
认识小银时,我不到二十岁。
从我家去县城, 走最近的路, 要经过726炸药厂。紧挨着炸药厂的村子,住着小银。小银比我大一两岁。小银是读书人。三十年前,小银经营过一间小小的租书铺。她的租书铺, 就开在炸药厂大门口的马路斜对面,接待的顾客,自然是厂子里有钱有闲的工人。我读一些现当代作家的随笔,常常看到, 这些作家年幼时從租书铺租来连环画,回到家便废寝忘食地阅读。租书铺,在我的生活中从未出现过。我生活的村子,虽不是穷乡僻壤,却也算得上闭塞。即便是在县城里,我也没见过租书铺,更别说租书看了。想看书,就得自己掏钱买。
通过一个叫二嘎的伙伴, 才认识了小银和她的租书铺。二嘎和我一样,痴迷武侠小说。他不花钱买,他在两个有书的人之间来回说合拉纤,这样就可以白赚着看书。从小银的租书铺往南不远,有一座砖窑。二嘎在砖窑上干活儿。出一天力气, 流一身臭汗,还少不了精神生活,做工之余便老去小银的租书铺。几毛钱一天,他也舍不得。他从我这里拿到书,去小银那里交换。待得急匆匆读完,再让给我。我的书,则摆上小银的书架,供她出租。小银藏书有限,我的书过去,加厚她的藏书量,她愿意。
在一个寒冬腊月的黄昏, 我从县城骑自行车回家,路过726厂的大门口,看到了小银的租书铺。小银的租书铺很小,仅有五六个平米大, 紧挨着南墙, 站着一个旧书架,上面码放的大都是武侠言情。书架的边角,也有不少中外名著。我如痴如醉地读了几年武侠,书里尽是高来高走的血腥厮杀,渴望读一些踏实讲述现实生活的小说。
与小银交谈,知道了她极爱读书,并且写诗。那天,她和我聊了好半天的文学,还让我看了她抄满了诗句的笔记本。她说,别看武侠了,没营养,多读一些古今中外名著吧。临走,经她推荐,我租了两本张贤亮的书,一本作家出版社的《感情的历程》,一本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习惯死亡》。
这两本书对我的冲击, 称得上石破天惊。除了金庸古龙的武侠,世上竟还有这么好看的书。那时候,我睡在我家西间屋的凉炕上。屋里没有炉火,奇冷之下,倒一杯水,不一会儿便凝成冰。我缩在被窝里,连夜一口气读完了《绿化树》。读到村妇马缨花给了章永璘一个白面蒸馍, 五年没有吃过白面的章永璘激动落泪, 诗人的纤细让他在蒸馍上,发现了美丽的女人指纹。我哆里哆嗦地爬出被窝,从我家的瓦盆里,拿出一个硬邦邦的剩馒头,咔咔一顿嚼,香甜的程度,不次于马缨花的白面蒸馍。
尽管后来也读过不少乔伊斯、福克纳式的意识流小说, 但那些形式变化多端的小说,都没有《习惯死亡》给我留下的印记深长,即便是那些略显卖弄的长句子,我也读得颇为顺溜。日后写作投稿,编辑看完我的稿子,说我的小说从形式到文字,都在模仿张贤亮。可以说,我是拄着张贤亮这根拐棍,磕磕绊绊走上文学创作的独木桥的。
过了没几天, 我把家里那些不喜欢的武侠,归拢了一大摞,带到小银那里。我和她说,你书架上的名著,根本就租不出去,谁看名著啊?这样吧,我拿武侠小说跟你换着看,你也能把我的武侠小说租出去换钱,以后咱们再换回来。
爱读书的小银, 见我爱读她书架上那些落满灰尘的名著, 脸上溢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她立刻答应了。我从她那里拿走了几十本书,其中包括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中外名作。临走,小银叮嘱我道, 这些书, 有一大半我也没看过呢,你回去要好好看啊。
唉,小银的这些书到了我手里,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能回了。我和她换书时,就动了歪心思。那些破烂武侠,在我心下没一点价值,压根儿不打算再要回来。我自小见到喜欢的书,光看一遍不行,还得把它据为己有。这个臭毛病与《西游记》里垂涎唐僧袈裟的老和尚一模一样。老和尚看到宝贝袈裟, 呜呜咽咽哭道, 纵然留他住得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长久,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怎生留得长远? 老和尚这一哭,算是哭出了我的心声。
我和小银玩起了失踪,过了两个多月,她托人给我捎信,让我回去还书。我听了那些口信,只当是耳边风,丝毫也不理会。
又过了一个多月, 小银竟然一路打听着,找到我家里来。那天我正戳台球,有人跟我说,你快回去吧,有个女的来找你,在你家大门口呢。我一听, 立刻倒吸一口凉气,急匆匆跑回去一看,小银正推着自行车站在我家门口呢。见到小银,我后脊梁立刻汗津津。我不敢让她进家门,她的书都堆在我家炕上呢。小银见到我,笑着说,好几个月了,那些书你该看完了吧,可能你忙,没空儿去还书,我自己来拿。我说,看倒是看完了,都借出去了,等我要回来,一定给你送回去。小银说,怎么着我也是来一趟,你现在把书要回来,我得拿走。我说,都借到外村了。小银说,没事,我不怕远,你这就去要吧,我跟着你。
真没辙了,我只好领着小银,东村串西村。每到一个和我熟识的伙伴家,便让小银在门口等着,我进去胡乱转一圈,出来对小银说,唉,也借出去了。天都快黑了,小银仍然锲而不舍地推着自行车随我四处乱走。我实在是没招了,只好向她抖散了包袱,撂了实底儿。我说,实话说了吧,那些书就在我家里,我就是不想还你。小银说,你看完了就还我吧,买了这些书,我自己都还没看呢。我说,你行行好,送给我,行吧? 小银说就是送给你,也得让我看完了吧?不能说我买的书,连我自己都不让看啊。我说,不行,书到了你手里,我还要得回来吗?小银也有些急眼,她说,你讲不讲理? 见她声音高上去,我软磨,跟她说,我正在写小说,并哀求她支持帮助我,把书送给我。在我声情并茂的恳求下,小银的心软了,她叹着气,轻声说,好吧好吧,书送给你,希望你日后好好写作,成为作家。
天几乎黑透了, 望着乡间小路上小银那骑着自行车慢慢远去的伶仃背影, 我既觉得她可怜,也更加觉得自己卑鄙无耻。
从此后,小银不再来讨书了。我呢,一边闭门造车地写作, 一边无头苍蝇般往各个杂志社投稿。稿子投寄出去,全部泥牛入海,偶尔也能收到一纸铅印条。我见编辑们对我视而不见, 便赌气给他们写信。信里说,我的小说是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你们这样怠慢我,真是有眼无珠,不识英雄好汉。这次编辑部倒是给我回了手写的退稿信。信里说,你可以把小说直接寄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去,不过投寄前,先得把稿子里的错别字改好。
文学评论家许子东谈自己少年时代投稿时说,当年他四处投稿无望,灵机一动,便把自己的稿子,寄给了文坛泰斗巴金。他怕在信封上写“巴金先生收”稿子到不了巴金手上,于是写上巴金的本名:李尧棠先生收。稿子还真到了巴金的手里。巴金给许子东写了简短的回信,说自己年事已高,阅读极是吃力,已然把稿子转到了编辑部。除了得到巴金回信,许子东的稿子仍没发表。
我折腾来折腾去, 虽然没发表一个标点符号,但阅读量越来越大,藏书也越来越多。每次重读张贤亮的小说,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银。次数多了,我良心发现,从书堆里挑了《平凡的世界》并几本国外的诗集译本,骑上自行车直奔小银的租书铺。租书铺锁着门。一打听,小银的租书铺早就关张了。我又一路打聽,寻到小银家里。
小银家的院子不大,有北屋,有东屋。小银可没有像我对待她那样, 她热情地把我让进北屋。小银的妹妹(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一直不停地打量我,且努力憋着笑。她或许认为我和她姐姐搞对象呢吧。小银说,租书铺早就维持不下去了,关张一年多了。她又说,开书铺的钱,都是借的,拉下的饥荒,到现在还没还清呢。我听后,心下越发感到愧疚。人家举债买下的书,被我坑骗进手里,我太龌龊了。
此后我又去过小银家几回。我知道了,她家没有儿子,只生了她们几个女孩儿。记得有一回,他爹见到我,阴着脸爱搭不理。我局促地坐在炕沿上, 小银也有些慌里慌张。她爹出去没一会儿,端了一个装着几块豆腐的碗回来,冷冷地说,晌午饭在这儿吃吧? 我赶紧抬起屁股告辞走了。
后来再去小银家,她已然成了家,招了上门女婿。这次我去, 她们全家待我颇热情,他爹也一径笑眯眯。她对象个头不高,穿着皮夹克,出屋进屋走动起来,很是精神利索。那天,她们一家正在东屋里,用秫秸秆儿串锅盖呢。我和小银谈论文学,她对象也不时插一两句话。显然,他也略懂些文学艺术。小银特意把我请到北屋的西里间,向我展览一大摞一大摞的文学杂志。小银说,她老去县文化馆的图书室借书阅读, 时间久了, 县文化馆在她这里建立了乡镇图书阅览点。我从一摞摞的杂志里, 挑出一本《收获》, 指着书里刊载的一部《苍河白日梦》跟小银说,写这部书的刘恒,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你该好好读一读。
最后一次和小银见面, 又是几年之后了。地点是县城的新华书店。那天,正是酷暑难当的蒸笼天气,书店里没空调,风扇底下翻翻书,立刻便是淋淋一身热汗。我和小银不期而遇,简短交谈几句,便各自翻书。过了一会儿找她, 她竟然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我骑车追出几里地,才看到她。时隔多年,我已然忘记我们说了些什么话,反正像缺油少盐的熬白菜,寡淡而无味。
小银结婚这么多年, 也不知生了几个孩子。她的孩子们也该有孩子了吧。小银还读书、逛书店吗? 读书,有可能,逛书店,哪儿还有真正的书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