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变一个人,不要讲道理,做好这件事就够了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国际知名设计心理学博士苏珊·魏因申克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改变的三个认知,分别是:自我故事、进阶改变和运用方式。
①
『自我故事』
人们喜欢听故事,也容易被故事改变。
人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分析:他是谁,为什么会做某件事,为什么会有那种信念。
比如,对作者而言,她曾是一个设计师。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苹果公司的产品非常排斥。所以她的家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但是,当她的孩子长大后,mp3成了年轻人的宠儿。尤其是苹果的iPod,绝对是孩子们非常推崇的音乐设备。
作者觉得自己可以不买,但是不能不让孩子们用。
于是她内心的执念产生了一个小裂缝。她给孩子们买了ipod。
接着在和ipod相处的过程中,她也偶尔会用到。她发现这款电子产品的外观和操作都比一般的电子产品好很多。
她的自我故事仿佛要因此改变了。
所以,自我故事最核心的内容是改变。变化才是吸引人的关键,人们也会因为别人的改变,改变自己。就像很多人读小说的原因是,给自己人生一个备选项。在遇到相似情景时,我们有了选择的底气和参考。这就是自我故事的力量。
②
『进阶改变』
变化就像下台阶,总是分阶段性的。
在一个固执的设计师和苹果公司产品之间,是孩子的ipod。
我们违背自我设定、原则,或者说自我故事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这种发生往往源于小变化。
尝试过孩子们的ipod后,作者对自己的mp3越来越不满。每当拿起自己的mp3,她都觉得孩子们的ipod既时尚,又容易使用。
于是,她走进了苹果售卖点,给自己买了一个 iPod。
这个故事走向,显然违背了作者的初衷。她不是为了家人,而是出于自愿自发买了一个ipod。
作者并不是给苹果的产品做广告,只是她发现了促使我们改变的钥匙,就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对于作者的改变来说,她的态度和初衷没有变过,但是行为却因为孩子而改变了。
那么,同事的建议、上司的分享、家人的言行其实都能对我们带来影响。
不要用固定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你的想法、做法和态度都会因周围人带给你的影响而改变。
也就是说,你的自我故事,并不自我。
③
『运用方式』
我们总听到一句话叫: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
这里的爱,再具象化一点就是:家里人的言行。
聪明的商家会利用这一点,给酸奶设定“爸爸酸奶”“妈妈酸奶”来影响孩子对酸奶的喜爱度;经验丰富的母亲会拿“你不吃,爸爸就吃了”来引导孩子吃饭;无可奈何的家长,会对不爱学习的孩子说“不好好学习,长大只能去扫地。”
这就是在运用家人身上的自我故事,来影响孩子。
在商业上,如果你想让目标受众采取一个与其坚定的自我故事不一致的行动,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先采取一个非常小的行动。比如,你可以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免费使用你的产品或服务。这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足以让他们改变自我故事的小裂缝。
当他们在这种小裂缝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后,他们才会催生出后续的行动。
当然了,打破旧故事,就一定会创造一个新故事。
不要妄想很快改变一个人,因为他坚持的故事和你描述的不一样,但是他和改变之间,也许只需要一个裂缝。
总结一下,以情感人的显性呈现就是:你先改变。你做到了,对你想改变的人来说会更有说服力。如果你回顾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改变,你都会发现改变之处有一个小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