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一时爽,爱情两行泪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婚姻与生活方式教练朱迪斯·莱特和美国著名教育家鲍勃·莱特所写。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建议可能是:不要吵架。但作者在对大量伴侣做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把无效争吵转变为高效率、有意义的争吵,才是促进亲密关系健康发展的核心方法。
这次我们分享书中关于吵架的5个真相,掌握了它们,才能让吵架不再只是相互伤害。
①
『50%原则』
“都是你的错!”
“到现在你还不承认你错了吗?”
“你的问题太大了!”
吵架时,不管在你眼里对方是多么“恶毒”的人,但有一个真相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甚至处于指责位置的人,往往是吵架的挑起方。即便对方真的在你眼里非常不堪,他最多对现状也只承担50%的责任,毕竟选择和他生活,是你的决定。
从另一个角度讲,结构决定了责任。家庭是一个整体,夫妻双方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不管这个关系出了什么问题,责任一定彼此共担。当你发现自己或对方在推卸责任,一定要记得提醒自己,你们各自需承担的责任,最高都不超过50%。
②
『100%的责任』
当家庭生活整日面对柴米油盐时,吵架几乎成了夫妻交流的主要方式。这也让彼此没有意识到:双方都要对营造家庭幸福负100%的责任。
唠叨、指责和抱怨只会给幸福减分,控制不住自己的人才是赶走幸福的人。当然也有一些夫妻不会激烈争吵,但也不会亲密互动,“软瘾”成了幸福的羁绊。所谓软瘾就是伴侣在逃避与对方互动时,找到的一种沉迷方式。玩手机、上网、疯狂追剧等,都是互动时逃避和退缩的途径。
有多少在餐厅吃饭,还各自抱着手机不撒手的情侣;有多少在漫漫长夜,各自无言埋头刷剧的夫妻。当争吵多过交流,该负责的就是那些不愿为幸福努力的一方。放下“软瘾”真诚交流,才算得上迈出了营造家庭良好氛围的第一步。
③
『找到事实点』
“想不到你是这样的人。”
“你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
在吵架时,很多人会用否定对方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正确和无辜。但他们没意识到的是,对方根本不理解这些话的含义,两人吵了一场糊涂架。
“我是怎样的人?”
“我哪里变了?”
这些话变成了对方心理的OS。很显然,情绪的宣泄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误会和矛盾。在吵架时,找到事实点的正确方法是,“话是这么说,但我不喜欢你说话的语气。”“我是错了,但我的火气没下去呢,不想承认。”“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我们现在说的是这件事,不要混淆。”基本上,如果双方都能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用“事实”交流,争吵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平复。
④
『停止的反作用』
“你不要再说了!”
“我以后都不说了。”
“咱们谁也别说了。”
冷战一时爽,夫妻两行泪。争吵往往发生在分歧、矛盾和误会时,因此争吵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禁止表达。
如果中止吵架的方式是彼此停止交流,那接下来伴随的就是一段时间的冷战;如果夫妻用冷战中止吵架成了习惯,彼此就会在生活中越来越独立,感情也会越来越淡。
在作者研究过的案例中,中止争吵是最损伤感情的行为之一。因为问题放着不管,并不能自行消除,只会在人们心理留下悬而未决的焦虑点。积累久了,就会给家庭积攒一场大战。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争吵,都要允许对方表达,自己也要表达。作者发现,很多话说出来了,往往就没事了,憋在心里反而是最难受的。
⑤
『好意假设』
“出发点”在吵架中,至关重要。任何吵架,我们都要预设对方是出于好意,而非恶意。如果没有抓牢这个出发点,争锋相对的言语伤害,几乎成了必然。
虽然我们都知道,吵架本身就带有不理智、冲动,甚至刻薄,但还是要假设对方是出于好意。并且把这种预设成为一种习惯,多回想伴侣和你们关系中的积极方面。
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最常见的情形是,矛盾双方只挑错,他哪里做错了、哪里理解错了,甚至认为对方就想破坏我们的关系。但研究表明,一旦我们处于挑错模式,就会无视对方的好,片面放大对方的过错。
因此,做好意假设不是要你把对方想得有多好,而是给自己的坏情绪做一个中和,在生气时提醒自己:“没有那么严重。”
总结一下,“对抗—逃跑—呆滞”几乎成了现代家庭矛盾处理的“规范步骤”了。高频的工作、高压的生活让我们越来越没耐心,把所有处理情绪的权力都交给了电子设备和app。可是,如此一来,想要获得高质量的家庭生活,就成了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