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预测瘟疫?
中医神秘化的一个原因是中医号称能预测某一年中将发生的疾病,而有经验的中医能据此提前准备好药物给人预防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发展,比如艾宁著作《问中医几度秋凉》中的母亲。
那么中医是否真的能预测病情吗?唐略老师在本文中为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讲到瘟疫,不可避免要提到一本书:《温病条辨》。
按照以往的经验,每次提到《温病条辨》,就会有人嗤之以鼻,甚至痛骂我是“温病派”。其实,温病不是派。真正的中医,兼容并包,绝不以某个派画地为牢。温病是清朝医学集大成的结果,理论圆融,临床用药少,用方平和,疗效好,预后佳,有何不可?排斥温病,只不过是不懂罢了。
还有人认为,《温病条辨》温瘟不分,没有把温病和温疫区分开来。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区分。不管是温疫还是普通温病,特点就是都会化热,都属于广义的“温病”范围,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或传播力度有大小而已。
《温病条辨》的第一条,把《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中关于温病多发季节的内容归纳了一下,曰:“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如果您看得还有些费力,我可以画个表格: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年都有温病多发季节,只不过是程度深浅、范围有大小而已。这是天地决定的。
比如丑未之岁,在二气之上,也就是从交春分(3月21日前后)到立夏结束(约5月21日前后),“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有比较严重的温病,也就是瘟疫,而且波及范围会很大。2003年(癸未年)春天的“非典”便是!而且,二之气一过(5月21日以后),“非典”的势头就弱了。就这么准!
有人说,并没有在每个未年、丑年,春天都有瘟疫啊。别着急,《温病条辨》接着说:“盖时和岁稔,天气以宁,民气以和,虽当盛之岁亦微;至于凶荒兵火之后,虽应微之岁亦盛,理数自然之道,无足怪者。”
温病不严重的时候,就是一个流行性感冒而已。我们也经历过,有时候,一家或一个办公室的人都感冒了,但是很快就好了,大家都不在意;如果出现大量重病甚至死亡,人们就开始重视,称其为“瘟疫”。当然,现在如果西医检测出某种“瘟疫病毒”,也会将其定义为瘟疫,即使范围不大、死人不多。
年份的干支只能反映天地的的一部分格局,而瘟疫这是天、地、人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经常讲“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尤其是战乱、饥荒之后,民心不稳,环境污染严重,若正逢容易产生瘟疫的季节,那就可能有瘟疫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无道,天降灾”是有道理的。
所以,瘟疫自古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对于瘟疫的预测,也止于《六元正纪大论》这种程度,无法断言。
比如今年(2013年,癸巳),第六氣(2013年11月下旬到2014年元月下旬),“其病温厉”,所以,早在今年春天禽流感流行的时候,就有人说:“这还不算瘟疫呢!今年的瘟疫在冬天!”其实,也未必。人算不如天算。今年春天,黄浦江里几万头死猪浩浩荡荡,恶浊之气可想而知,趁着春生之气,来点小瘟疫不足为奇;冬天呢?天地虽有其气,但是否有瘟疫,还得取决于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真的不好预测,更不好断言。
所以,自古医家,谁预测到了瘟疫?没有。但是,每到温病的多发季节,大家都很注意。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的自序中说,他这部书在他头脑里形成后,未敢轻易写出来,他的朋友汪瑟庵催促他说:“来岁己未湿土正化,二气中温厉大行,子盍速成是书,或者有益于民生乎!”这便是对温病的一种防范,而不是对瘟疫的预测。
所以,古代的医家,只预测温病,不预测瘟疫。
判断一位医家的能耐,并不是看他能否预测到瘟疫,而是看他治疗瘟疫的本领。有的医家说:瘟疫与别的病不一样,症状、脉象都不同寻常,而且不能按照常规方法辨证论治。这其实也不对。不辨证论治,又当如何论治呢?
瘟疫和饥荒一样,首先是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恐慌;更要命的是,它给医生带来的恐慌更甚。医者在恐慌之际,再无心思辨证论治,所以只好将这一套说辞来塞责。我们不要相信。从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关于瘟疫的治疗验案来看,无不是辨证治疗。《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上关于瘟疫治疗的案例,大可参考。而且,预防瘟疫,就跟预防感冒一样,在温病多发季节,就要尤其重视。
》》编后语
现代的温病学认为,温病与瘟疫的区别,就在于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能够导致大流行;温病有的不传染,有的虽然传染,但是不会导致大流行,所以不称为疫。
温病分为多种类型,瘟疫仅是其中的一个种类。也就是说,温病的范围广,瘟疫的范围窄,温病包括瘟疫。
此外,瘟疫也不是仅指一种病,《素问·刺法论》中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之说,可见瘟疫也包括不少病种,它是具有强烈传染性,能够造成大流行的一类温病的统称。
| 作者简介 |
中医人唐略。致力于中医复兴与全民健康。著《药到病自除》(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整理中医古籍若干部。
来源:传统中医-唐略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