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赵氏家族起源
常回家看看
居住在邓州市境内的赵姓人口,大多都是明朝初年人口大迁移时搬迁而来。唯以邓州市张村镇堰子赵楼为源远的赵姓,包括士林、淅川、厚坡、香花、赵集、罗庄和内乡城关,灵山一带的部分赵姓不同。据堰子赵楼《赵氏族谱》记载:“自节度使赵普莅任中州遂寄居古穰。”公元983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赵普被罢相,以宰相、武胜军节度使的身份,出镇邓州,至公元988年,再度入相。期间,赵普的部分后裔已在邓州辖区内定居。赵普于公元992年病逝后葬于洛阳邙山。享年七十二岁。
因为赵普是协助赵匡胤治国的能臣,为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继承者或后来参政者们的行为。宋太宗继位后就对赵普疑惑排挤,曾两次罢相,赵普的后裔也长期遭受后来的官吏的嫉恨和排斥。北宋末年,金元统治者屡次南犯,也因为他们是宋朝的国姓而仇视迫害。
元朝统治者极端仇视汉人和南人,尤其仇视在宋朝当官为宦者的后人,对中原地区的人大肆屠杀。至使中原地还出现"百里无炊烟,千里无鸡鸣"的残状。元人攻占邓州后,因人口被杀戮逃亡殆尽,二十年都不设制。
几经颠沛流离,大约在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70年前后,赵普的第七代孙赵云辅,选择了这个豫、鄂临界几乎被统治者遗忘的地方----古称堰子川。
堰子川,位于邓州市的西北边沿、内乡县的最南端。在元朝以前还是原始生态环境,西部和南部的岗峦上荆棘丛生,灌木乔木交叉纵横。当地有名的老虎凹,曾是老虎出没的地方,其它地方有狼群及众多野兽藏身的穴巣。沿蜿蜒起伏的岗峦东侧和南侧,有一条小河,隔河是相对低缓的平原,平原上蒿草没人,芦苇片片,不大不小的沼泽棋布,是众多飞禽、野兔栖息的园地,河的上游有众多泉水流出,河水充盈,四季不竭,河内生物繁盛,是野兽们觅食的处所。每逢潮期,河水四溢,大大小小的鱼类爬到岸边的草地上,比比皆是,这条小河也因此而得名“爬鱼河”。
堰子川位于爬鱼河的中游(有人写成扒鱼河)。爬鱼河有两个名字,中上游叫爬鱼河,在张村镇境内汇格子河,后入文渠乡入湍河一段为下游,叫文渠河。它发源于伏牛山山脉东段,内乡境内的永青山。随着山势的余脉,在岗峦起伏的沟豁中,向南而下约十八公里,进入邓州市十林镇境内。这个地方在明清时期属邓州内乡县师岗镇管辖,河水随着蜿蜒的岗峦大回大转,好像不愿意离开母亲的赤子,频频回头顾盼,形成了九曲十八湾后又转向东南。当地人编有一首歌谣:“水流九曲是吧湾,湾湾不离堰子川;蜿蜒如龙汲清泉,堰子川里聚龙潭;东一潭、西一潭,好似苍龙一双眼;回头看看永青山,翻身卧倒堰子川;龙潭有泉育民善,老天无雨水不干;每逢涨水鱼上岸,逮鱼不用网和船。”堰子川里是肥沃的黄土地,耐旱也耐涝,有使死龙王爷之说。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
明清时期以堰子川为中心的堰子里管辖的有15个自然村、六个行政村。赵姓分布三个行政村,越七千多人。赵姓的三个行政村中,堰子赵楼人口最多。大概是因为土地资源的原因,各个时期从这里迁出的人口居多,淅川香花镇赵庄约有1500人,厚坡赵庄约有300人、赵寨约800人,李官桥赵庄约300人,赵湾约300人,(因丹江水库搬到湖北的有三个地方)。淅川、东川、十林大赵岗约1200人,灵山赵岗约400人,罗庄林堡约900人,赵集黑白洼约400人,文渠花园、黄营、庙沟约400人. 100人以下的地方约有20多处。据堰子赵楼《赵氏族谱》记载:(自赵普至赵云辅中间六代人没名字记录),自赵云辅以下,现在发展到28代,连同以上七代,现已发展到了35代。按平均30年一代人的发展,35*30得1050年。基本与赵普出任邓州的时间吻合。
赵集镇的赵姓分布有10多个自然村,有大赵、赵马、赵容、赵楼、赵岗、北坡、寺后等,他们也是赵普之后,因无文字记载而无从考证。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可能性很大。
1、堰子赵楼的赵姓始祖赵云辅即赵普的七世孙,坟墓在今罗庄乡青塚,其《族谱》记载有护坟地六亩二分。罗庄青塚和张村赵楼相距20多里,中间隔一条七里河(即湍河),说明赵云辅的前半生以前,甚至赵云辅的先辈曾经生活在那里。
2、赵云辅之前的六代人,人口发展情况无有记载。青塚位于罗庄乡的最南边,与赵集镇比邻,赵姓人口向周边迁移,比较便利。
3、堰子赵楼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族谱》记载,赵云辅有四个儿子,长玉、次安、三公、四平。但其《族谱》只记载赵安的后代。而堰子河北村的赵姓碑刻只记载赵玉的后代,至于老三赵公、老四赵平则无记载。据传,赵公和赵平二人均生活在湍河东罗庄赵集一带。凡历代迁出的更无记载,不用说统一排序了。
从上述情况,自赵普莅任邓州以后其后代没有统一族谱记载,应该说是一盘散沙,各处分居的时间长了,人口发展多了,难免在称呼上出现问题、疑虑困惑。但又无力组织、编写统一族谱,于是便自己编排辈属歌诀,有些不叫歌诀,是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大多都是根据老辈的名字顺溜下来,如赵集周边辈属顺口溜有“山石宝金玉、水土富草木.....”,“体广凤国保.....”,“德广书国保.....”。还有更多迁出的均自编辈属排序。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赵集一些地方的人们都觉得这样下去不好,但又统一不起来。
唯有以堰子川的赵楼、河北、河南三个行政村约六千人为中心,扩展到十林大赵岗、许沟赵岗、罗庄林堡、董赵、赵集黑白洼、赵家、厚坡赵庄、赵寨、香花赵庄、文渠庙沟、黄营、花园、原李官桥一带等20多个村庄都沿用“俊、贤、振、兴、琢、玉、永、成、家、数、伟、壁、信、传、精、忠。”这个清乾隆四年编写的四言十六辈属歌诀。
大体上说,赵普的后代就分布在湍河两岸,上至内乡,下至邓州,而湍河以西是赵普七世孙赵云辅的长、次二子的后代。湍河以东为赵云辅三、四二子的后代,也有赵云辅以前几代人的后代。总体说都是赵普的后代,新中国成立前,湍河两岸的赵姓就曾商讨过统一续族谱之事。解放后至今也曾三番五次的商讨此事。西赵姓的人口众多,歌诀含义好而自居。河东赵姓虽然人口不多,但以老根自居。
按理说都承认是一个根系的衍生,应该择优选用,少数服从多数是顺理成章的事。从2004年开始,笔者参与了湍河西岸赵氏族谱的续编和祠堂筹建活动。按照姓名学的要求,挑选文字,依照“俊、贤、振、兴..........信、传、精、忠、”的韵律编写了4言12句,48字的辈属歌诀,连同原来的4言4句共46字。符合64卦的排序。但双方各行其事,断章取用。
河东以不足400人的赵马村赵国栋为代表从中选用6句24字,河西以1600人的堰子河北村赵红俊为代表从中择用4句16字各作为新续歌诀,终究没能达成统一的共识。我担心这样下去,湍河两岸赵姓的辈属歌诀会更乱。因为他们从中选用有相同的字句,而用在不同的辈属中,有的措前,有的措后。
现将2005年新编的辈属歌诀连同老歌诀记录与后,望对这方面关心有共识的赵姓仁人志士作为参考。
原辈属歌诀:俊贤振兴 琢玉永成 家树伟壁 信传精忠
(原辈属己用到"伟"字,属赵普第35代,赵云辅第28代)
续辈属歌诀: 富贵祥荣 盛世群英 煦风清雅 紫盈芳庭
(以上16字已采用,以下32字备用)
修齐有道
品冠高峰
博仁治国
德绍孔孟
良才从政
德绍孔孟
世延吉庆
旺族康宏
世界赵氏宗亲联谊会官方QQ群:2552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