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田 /徐小东 散文 大美乡村沙石峪

大美乡村沙石峪以其独到的文化精神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10月23日上午,我们一行坐上汽车,从县城向南东方向驶去,开始又一次重温沙石峪红色记忆之旅。

美丽的沙石峪村位于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是全国闻名的当代“活愚公”的故乡。20世纪60年代,它就被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乡亲们在党的领导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壮举,彰显的“万里千担一亩田”的艰苦创业精神,成为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光辉典范,当时电影、广播等媒体都进行了广泛宣传。

沙石峪的乡亲们把土看得如同黄金一样珍贵。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导,凡是去沙石峪的人都要给这个乡村带去一包泥土作为见面礼。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为那里增添的每一包土,都具有的深刻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它比其它任何礼品都要让人感到贵重和欣慰。中国人是这样,外国友人也都不远万里捧来本国的泥土,表达最深情的敬意。

土是沙石峪人生存的命根子。在解放初期,沙石峪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之称。过去仅有贫瘠土地5.3公顷,亩产粗粮30余公斤,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沙石峪的乡亲们要靠国家救济粮才能生活。有一天,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看到一篇介绍长征的文章,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我们奋发图强,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就是第二步长征。

看着文章,老书记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沙石峪人不能总靠国家救助,要走强起来、富起来的第二步长征,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沙石峪。有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别人能办到的,沙石峪人也要想办法办到。沙石峪缺土,就是到有土的地方运土,也要把青石板变成米粮川。沙石峪少水,就是开山引水,也要让这土地得到灌溉。在共产党员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

1965年冬天,经与其他党支委员沟通,张贵顺在村党员大会上,号召党员、青年团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动员全民开展运土造田运动。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一点一点地运土,这辈子完不成,下辈子继续来,像愚公那样挖山不止,一定把穷乡僻壤变成美丽富饶的米粮川。

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羊群走路靠头羊,干革命靠的是共产党。在困难面前,关键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要行得端、走得正,能吃苦、勇争先,不忘为人民谋福利这一初心。如今,我们迎来了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我们是在革命先辈打下的江山上搞建设。再困难也没有那时的困难大,那时要抛头颅、洒热血,随时都准备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现在是需要我们党员、团员出力、流汗、吃苦的时候了,我们一定要知难而上,不负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

村党支部根据群众提出的建议,决定白天凿石开地,晚上出去担土。张贵顺亲自带领100多青壮乡亲,用扁担挑着荆条筐子一起到五里外的小老峪村去挑土,累了就歇一会,流汗了用手巾擦一擦。经过12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他们走了1万多里,挑了2300多担土,终于造成了一亩样板田。接下来,他们就这样一亩一亩地,经过一春奋战,让23亩能保肥、蓄水的土地平展展地铺在了北山上。

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没水也不行。张贵顺说,我们要团结一心,攻克第二个难关—解决水的问题。1971年春天,党支部根据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了方便取土,加快发展农业,提出要凿通北山,实现南北通达。说干就干,在上级党委和人民解放军的支持下,开凿山洞的工程很快就开始了。当时的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李凤元和27个民兵。民兵们冒严寒、流热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排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打通了山洞,把山北和山南连为一体,这样用牛车、马车就可将北山的厚土运过来,不仅大大加快了造田步伐,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他们又打了16眼深井,解决了饮水、灌溉问题。

土地、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都决了,沙石峪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沙石峪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沙石峪人民成为了“当代活愚公”,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来沙石峪参观和游览,敬爱的周总理也曾两次到沙石峪亲临指导。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贵顺没有骄傲自满,没有止步不前,他设想着,沙石峪能不能再前进一步,能不能像其他先进村那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在经济上打破原有的经营模式,开展多种经营。

他在市委扩大会议上听市委书记说,遵化缺少一个葡萄繁育基地。沙石山峪那个地方是否能创造一下。

市委书记的话在张贵顺的心里引起了反响:沙石峪能不能成为葡萄发展基地?带着这个问题他召开了支委会:经商讨,他们认为,沙石峪完全有条件成为葡萄发展基地。这样农民的收益将会大大提高。

但是群众意见却不统一:有的说,我们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现在不错了,不能瞎折腾,折腾坏了怎么办?

有些有小富既安心态的乡亲们说:知足吧,现在已经不错了,别画蛇添足,再折腾了。

张贵顺书记谆谆教诲大家: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是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我们脱贫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带领乡亲们致富,让乡亲们活得体面,活得有品位,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就行了,我们山里人也要活出个样来。

根据大多数乡亲们的意见,支委会做出决定,沙石峪要进行建设葡萄繁育基地的探索。

党的好干部张贵顺召开的支委会具有本村划时代的意义。这是沙石峪的新发展的转折点。从此,沙石峪真正走上了栽植葡萄,发展乡村旅游的致富道路。但这条致富道路并不平坦。

起初,乡亲们选沟内30亩水土充足的好地作为实验,葡萄苗长势喜人,但收获的季节到了,却没有收获像样的葡萄。经检查发现这是由葡萄根子溃烂导致的。找葡萄专家评估,原因是沟底比较低洼,不适应葡萄生长。实验没有成功,这在乡亲们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沙石峪到底能不能种葡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乡亲们面前。张贵顺也陷入了困境。但他有一个信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别人家的地里能长成葡萄,沙石峪的地里怎么就不成功呢?他虚心请教专家,专家说:沟底不成功,原因是沟底低洼易涝,山坡上情况与之相反,通风良好,雨水也不易存留时间过长,葡萄秧不会被浸泡,较适合玫瑰香葡萄的生长。

后来,他们开始在东山坡反复进行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当东山坡的玫瑰香葡萄甜美流蜜的时候,来沙石峪旅游的游客,纷纷到葡萄架下采摘。凡吃过沙石峪葡萄的人都说,沙石峪葡萄有种特殊味道,它特别甜美,甜过天下的任何葡萄,甜而不喉,甜而不腻,亲戚朋友们吃都吃不够。没人想到青石板上的葡萄这么好吃,没想到沙石峪的葡萄这么有迷人的魅力。许多人为了吃上沙石峪的葡萄,就特意到沙石峪旅游和采摘,乡村旅游红火起来了。

沙石峪的葡萄出名了,沙石峪发展全面葡萄的局面形成了。沙石峪葡萄全面丰收,但是遵化人却没吃到多少沙石峪葡萄,几乎都让外商定走了,几乎都让旅游的人摘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沙石峪不但葡萄长得好,沙石峪的路修的特别好。葡萄长在哪,路修到哪,下车就可以摘葡萄。沙石峪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是传奇式的。

现任党支部书记周国军告诉我们,沙石峪发生深刻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引领,广大人民能团结一心,团结的力量是艰不可摧的,它可以创造一切人间奇迹。沙石峪人民走的路都是党指引的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是党给予帮助解决。周总理先后两次到沙石峪指导工作,省地县的领导下也经常到现场指导工作。

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贵顺这位好带头人,真抓实干,哪里艰苦哪里有他。

他从不贪,从不沾,从不以权谋私,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共产党领导干部。

离世前他还嘱咐后人,要把他葬在家乡的土地上,希望死后也能看到沙石峪越来越美好的景色。他是一位在新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共产党员,是党的好儿子。

沙石峪人感谢张贵顺,感谢这个忠心耿耿的共产党领导干部,是他胸怀为人民谋福利的如火初心,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拚搏进取,给沙石峪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在我们采访结束时,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告诉我们,如今村里已将万国田、大口井、愚公洞、沙石峪陈列馆等10多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示范基地串联成环线,每年还组织葡萄采摘节等,打造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个只有900余口人的小村庄,每年吸引着游客三四十万人次前来观光。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村里还在谋划建设外交小镇、葡萄酒庄和轻钢别墅群,红色基因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回味着周书记豪迈的话语,憧憬着沙石峪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踏上返程的汽车。再见了,大美乡村沙石峪,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会时常来领略你与日俱新的俏丽容颜。愿你的不朽丰碑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如火激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中国的日益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

注:本文所用照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烦联系,立即撤回。

作者简介:崔俊田,遵化市建明镇人,73岁。82年见《武警报》《工人日报》,19年加入遵化作家协会,20年加入唐山作家协会,在中国散文网  湖南文学   河南文学 华北精短文学,河北省地县刊物均有文学作品发表,获中国散文网一等奖   湖南文学全国联赛纪念奖  唐山晚报三等奖   金秋文苑三等奖   文集《铭心往事》出版。
 作者简介:徐 小东,河北遵化人,1966年6月出生,唐山市、遵化市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以来,在企业内部报纸《河钢》《河钢 矿业版》《老人世界》《唐山晚报》《金秋文苑》《四季风》《绿州诗刊》《畿东文化与艺术》上陆续发表散文、诗歌100多篇。

顾问:关仁山  峭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  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王翠红   杨晓键 张玉红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键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期编辑:徐小东

投稿须知 :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0)

相关推荐

  • 菊花的乡村(外二首)

    菊花的乡村(外二首) 叶子 菊花又一度开在乡村 我的有着菊花一样淡雅品格的乡亲 在秋日纯净的阳光下 收获一束束喜悦 那么淡定自然 菊花的花瓣 一瓣瓣弯向花蕊 似一只只异乡游子的眼眸 露珠凝聚于花瓣之上 ...

  • 早春伤流期管理细则

    干枝期的葡萄 从早春树叶流动到萌芽展叶为止这一时期叫葡萄的伤流期. 当土壤表层温度达到8℃-10℃时,葡萄根系开始变得活跃,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明显增强,树体内液体开始向上流动. 而此时新 ...

  • ​屈宇飞《美好的乡村生活》指导老师:陈里桂

    美好的乡村生活 湖南省湘乡市毛田镇芬水中学 屈宇飞 在美丽的乡村,你可以看到很多你平时看不到的事物和良辰美景.走在美丽的乡村小路上,漫步在湿漉漉的青草中,嗅着新鲜的空气,闻着清香的野花是多么美好啊! ...

  • 特产早知道——段园葡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用葡萄来做美酒在我国古代就有,但葡萄的好与坏决定着美酒的好与坏,所以选用葡萄来做酒的话,我建议选用段园的葡萄,因为段园葡萄果穗整齐,大小均匀,着色一致,酸甜适中,风味 ...

  • 散文||小院“花事”

    小院"花事" 大地回春,植树种花是最好的时节. 去年,家里在余杭良渚买了一幢联排,上下共五层,前面朝南还有一个院子.院子不大,大概也就五十多方,与西边的邻居只隔一道"绿蓠 ...

  • 鲁昌贤:乡村傍晚勤劳忙

    乡村傍晚勤劳忙 安徽霍邱  鲁昌贤 五月的乡村绿树掩庄,山岱苍翠,暑气初升.傍晚的风伴着凉爽的晚意抚拂着大自然中的一切,太阳依依不舍地与人们告别,亘古不变地落到山那边去了,淡淡的暮蔼挂出了天边那诱人的 ...

  • 崔俊田 徐小东/散文/童年的看青人

    说起儿时乡村的那些故事,真是千奇百怪,有的让人愤怒,有的让人流泪,有的让人温馨回味,老百姓的生活是离不开故事的,没有故事便没有生活.可我要说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与乡村看青人的故事. ...

  • 崔俊田 散文 钟灵毓秀凤凰山

    终于迎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旅游采风活动.5月29日,遵化作协一行50人乘大巴向迁西凤凰山出发.一路上欢声笑语,气氛和美,作协副主席周祝国带头表演节目,他朗诵的诗歌体现了诗人的超然风采:老同志唐继胜一首& ...

  • 崔俊田 / 散文 / 柿子饼 螺丝转 缝纫裤

    在我的印象里,我第一次吃到柿子饼是在1958年的冬天.那些年,奶奶在我家养病,老姑姑来看望奶奶时,常常会给老人家带些小食品,其中有一样就是美味的柿子饼. 柿子饼个儿不太大,圆圆的.扁扁的.软乎乎的,有 ...

  • 崔俊田 散文 给老师看孩子

    1962年,我已经十一岁了,正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那时,学校三.四两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复式班学习.上合班课时,老师先给左半部的三年级讲课,右半部的四年级复习功课,给四年级的同学讲课时,三年级的做作业 ...

  •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崔家的枣树II崔俊田(河北省)

    崔家的枣树 ☆崔俊田(河北省)   在那些岁月里,洪鸭屯村其他人家没有果树,只有在村西北部的老崔家有一棵树龄有好几十年的果树-枣树.这棵树是崔家祖宗崔凤自己亲手栽植的,崔凤在离世时和家人们说:这棵树别 ...

  • 徐小东 散文 老英雄崔国栋

    在我们平凡的生命记忆中,总有一些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而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革命老前辈,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让我们感动.心动,让我们心怀感恩地生活.工作和学习,并引领我们走出个人患得患失的狭小天地,将有限 ...

  • 崔俊田 单口相声 宇宙牌汽车

    诸位.今天我斗胆给大家说段单口相声,咱一起乐一乐. 我说是相声,其实也不一定称得上是相声,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声嘛,必须能把大家逗乐了才行,你想让大家鼓掌,无人鼓掌,你想让大家笑,可就是无人笑,那叫 ...

  • 随笔|崔俊田:他72岁圆了作家梦

    他72岁圆了作家梦 崔俊田 遵化市建明镇有个小村叫洪鸭屯.洪鸭屯有户人家叫崔殿村家,崔殿村35岁就离世了.他的爱人"老三家"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谁也没想到这个家能成个家,这个家的 ...

  • 徐小东 散文 葫芦

    前些日子,在矿山井下生产一线工作的一位擅长丹青的工友特意赠送我一只精美的工艺品.这是一只带有底座,有一尺多高的,上面有立体感颇强的吉祥祝福文字和鸳鸯荷花优雅图案的火画葫芦,真让人爱不释手.在由衷赞叹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