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艺术
作者: 李俊国
内容提要:甲骨文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字文化的重要内容。甲骨文书法具有鲜明的字形美、结体美、章法美和时代美等艺术特点,对其艺术的借鉴与弘扬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甲骨文、甲骨文书法艺术
一、甲骨文的发现与甲骨文书法艺术兴起
1.甲骨文的几次重大发现
1899年,王懿荣从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上发现了一种古代文字,于是“细为考订,始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乃畀以重金,嘱令悉数购归”,甲骨文才得以重新面世。
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由史语所进行了15次发掘,共获甲骨刻辞24918片。
1971年12月,小屯西地发现完整的牛胛骨21片,其中胛骨刻辞10片,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大规模发掘,共获甲骨刻辞5335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甲骨文最多的一次。
1991年秋,在花园庄东地H3发现甲骨1583片, 2002年6月至8月,在1972、1973年发掘区东部的小屯南路,出土刻辞甲骨227片。
2.甲骨文字主要著录
1903年,刘鹗从自藏甲骨中选择一部分编辑出版《铁云藏龟》,扩大了甲骨资料流传范围,使更多的古文字学家能据以进行研究,开辟了甲骨文作为一门科学的新时代。
此后,一些甲骨著录相继问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以及1982年,《甲骨文合集》13册出版。《甲骨文合集》是建国后甲骨学研究中又一重大成果。共收录甲骨41956片,之后《小屯南地甲骨》出版。
3.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兴起
随着甲骨文的研究,在我国书法界产生了甲骨热。一些学者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书法功力,或摹写临书,或集字成篇,使自然形态的甲骨文字体得以提升为一种新书体。
甲骨书法艺术的出现,与甲骨学研究草创阶段的完成是分不开的。随着甲骨学研究的成熟,甲骨书法艺术也进一步发展。
最早出现的甲骨书法作品是1921年左右由著名学者罗振玉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的楹联。他说:“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其后,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集甲骨文字为楹联。1927年,罗振玉将自己和其他三人的作品集为《殷墟文字楹帖汇编》出版,共收400余联,1950年,董作宾与汪怡合编的《集契集》出版。甲骨学家是甲骨文书法的推动者。
二、甲骨文字的书法艺术特点
1.甲骨文字的用笔特点。甲骨文主要是用刀刻画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
甲骨文大部分为契刻,也有少量的朱书墨书文字,契刻文字以刀代笔,故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棱刻而成,笔画多是两头略尖,中间稍粗的棱形,形成了甲骨文特有的笔画犀利、瘦硬、坚实、挺拔的契刻艺术效果,这是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基调。
2.甲骨文字的结体特点。甲骨文字体均可归入一个方块形的视觉空间内,为书法空间造型的艺术化演进提供了最初的基本单位 书法方块形态结构。这种方块形的空间结构,不像拼音文字呈线性形态水平展开,而是使方块空间形成上下、左右、内外的相对平衡和对称。
另外,由于甲骨文是早期文字,有象形的造字规律可寻,用其凝练简洁的线条表现词义的形象,通过一种特征的描写,廖廖数笔,就能把事物的形象表达出来,观其形、读其音,给人一种生动奇妙之感。使人目注神驰,赏心悦目。
3.甲骨文字的章法特点。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中专门提到“商代文字的排列方式”。他认为,汉字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显然早在商代后期之前就已经确立。这种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排列方式,形成了以纵势为主的笔法运动规则,以后的篆、隶、楷、行、草无不如此。这样的章法秩序沿用了3000多年,至今仍是书法章法的不二法门。
4.甲骨文字的时代特点。文字书体风格划分五期来认识。甲骨文一期,武丁(包括前盘庚、小辛、小乙)字体特点:“雄伟宏大”,字体形态大小有别,线条笔划净细精劲。甲骨文二期,祖庚、祖甲字体特点“谨守法度”,字体略小,大小适当,形款匀称整齐,疏密有致,法度中规。甲骨文三期,禀辛、康丁字体特点:“颓靡错乱”,因文风颓靡,字体线条柔弱、纤细,结构讹误,体貌幼稚。甲骨文四期,武乙、文丁书体特点:“刚劲峭拔”,线条较纤细,但劲挺钢韧,结构风貌劲峭。甲骨文五期:帝乙、帝辛字体特点:“严整浑厚”,字形匀称,形款整齐。可见甲骨文五个分期,一期和五期风格特点鲜明有别,四期近于一期,三期独有特点,二期与五期虽工整相同,但也有别。如董作宾先生所言,不同时期甲骨契刻文字是由当时五期中不同时期的历官征人契刻完成的,其契刻时期不同,各个历官征人的精力风格也不同,其字体演变异同,形成不同时期的书体风格及契刻成文的甲骨文形体特点。
三、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地位与影响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均已经失传,只有中国的甲骨文经千年的演变后至今仍然在使用。
甲骨文字已经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笔、结构、章法等基本要素,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劲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殷墟甲骨总数已达十五万之多,文字总量已经超过百万,可识读一千多字,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天文历法、地理气候、礼仪民俗、医学、文法等。甲骨文已超越原始图画文字阶段,而能以极简单的线条符号创作文字。书刻方向的多变,使字形结构异常活跃。同时,自上而下章法的纵势化开启了中国书法的章法程式,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书”原则。因此,甲骨文对书法及文字发生意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性。
甲骨文字,早期象形字较多,晚期形声字增加,笔画任意增减,偏旁也不固定,结构多作相向型,笔画肥瘦相间,重心稳定,端正续密,横竖笔画平引,这个基本构字规律,形成了后世篆书系列文字的结体原则。
甲骨文字对契刻有美的要求,郭沫若先生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年后人神往,文字作风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洋,帝乙之世文成秀美,细者于方寸之片上刻字数十,壮者之一字之大,任何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因也向有草率鱼就者,多见于禀辛康丁之世,虽然潦倒而多姿,上亦自成一格,凡此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何况用刀骨耶?……是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对之评价甚高,指出,它奠定了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是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以不同的风貌反应出时代的精神。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最典型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而作为艺术创作的甲骨文书法,与各种传统书体相比,不过才有80多年的历史,作为书法艺术的新品种,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今天,甲骨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我们要继承中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古为今用,促进今天的艺术创作,推陈出新,让甲骨文这一古老的民族瑰宝借助书法艺术的开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文字博物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769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