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坐龙庭
半年的光景,汉文帝刘恒从代王变成了大汉皇帝。眼下汉文帝刘恒得到了大臣拥护,还有以刘泽、刘交为首的大辈分王爷的支持。有了生育福利,老百姓也坚决支持汉文帝。刘恒立了太子,封了皇后,皇位日渐巩固。虽然齐王刘襄和淮南王刘长多少有点不服,但是有意见只能保留。
对于刘恒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以目前的形势看,他活着是没人敢明目张胆的搞事情。万一他死了,太子刘启还真不一定能撑起这么大一个摊子。因此,刘恒必须继续当圣人。这不,在汉文帝元年,就在刘恒封窦氏为皇后之后,与民同乐模式再次开启。
汉文帝下诏,救济一下全国的鳏、寡、孤、独、穷五类人,因为这类人是最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不用替朱虚侯刘章操心,他饿不死。也不用替淮南王刘长抱不平,他命运再不济,也比一般百姓强得多。汉文帝看得很明白,在这个社会上,达官贵人、商贾巨富远不及鳏、寡、孤、独、穷值得关爱。刘襄进一步是皇帝,可他失败了也是个王爷。刘章进一步是王爷,可他失败了最起码还是个侯爷。而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进一步也好不到哪去,退一步就是死。所以作为一个负责人的皇帝,放着这类人不去关心,而去关心官员的疾苦,那是不道德的。
汉文帝关爱老人,他的做法并不是说单纯的让老年人爬泰山不要钱。因为你给他钱,老年人都未必上的去。汉文帝下诏,国内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按月供给米、肉、酒。九十岁以上老人,在这个基础上加赐帛、絮。
你看,这是实打实的给老年人福利,不是那虚头巴脑的假装关爱,更不是以提倡孝道为名,把朝廷跟老年人的养老撇清关系。比提倡孝道,谁比得过汉朝皇帝啊。别管汉朝皇帝的谥号是什么,都在前面加一个“孝”字。宣传归宣传,人家儿子再孝顺,也不是朝廷不养老的理由。
下个问题,汉文帝说给老年人福利,万一底下的官员舞弊克扣怎么办?谁敢?汉文帝规定,每次发放福利的时候,不仅县里面的官员要亲自送去,而且郡里面的官员要随机派出官员监督。别出了事赖临时工,世界上本来没有临时工,不想负责任的人多了,也就有了临时工。汉文帝规定,发福利这种事必须是官员亲自办理,而且要层层监视,为这点东西铤而走险,也不值当得,毕竟官员的工资更高。
这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皇帝想到的如何关爱老人。诚然,这里面有作秀的成分。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汉文帝守住了最起码的底线。皇帝可以做秀,但不让百姓陪他作秀。福利是实打实的给,而不是仅仅为了拍摄新闻演一遍。等这些老爷子们领完东西你再采访他幸不幸福,跟让他看着题词板问他幸不幸福是两码事。
汉文帝行仁政,但他从来不说自己伟大,还总说自己无能。对比一下秦始皇满世界刻歌功颂德碑,向全世界宣布他的伟大。只有这两个选项的话,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当百姓呢?
秦始皇时代,谁要是发现了或者是生产、养殖了好东西,都得献给伟大的皇帝陛下。而皇帝陛下收下以后,连个证书都不给。讽刺的是秦始皇攒下的东西,都被项羽抢走了。而项羽守着这堆宝物,丢掉了美人、江山,东西又到了刘邦手里。汉文帝元年,由于刘恒广施仁政,就有百姓自觉自愿的把自己养的千里马献给他。刘恒说,皇帝出门,队伍每天最多走三十里地,要千里马何用?然后刘恒把马退了回去,还给人家回家的路费。自此,刘恒下旨,禁止民间进献宝物。
秦始皇以武制人,但不能服人。汉文帝以德服人,登基不到一年,别说国内百姓了,连周边四夷都服气汉文帝是个令人敬仰的君主。这样的皇帝,别说是他从周勃手里接过的玉玺了,就算他是捡来的玉玺,也没人会质疑他统治中国的合法性。
这时候,汉文帝才开始册封自己人。他从代国带来的六大臣都身居要职,至少位列九卿。卫将军宋昌是刘恒的绝对心腹,被封为壮武侯。为了安抚诸侯,汉文帝册封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为靖郭侯,封淮南王刘长的舅舅赵兼为周阳侯。这里头有什么学问呢?齐王刘襄是靠着舅舅驷钧在齐国混,如今刘襄争夺帝位失败,像个霜打的茄子。汉文帝继位之初,为了安抚这个大侄子,把之前吕雉从齐国分割的土地都还给了刘襄。齐国是汉朝第一大诸侯国,汉文帝册封刘襄的舅舅为靖郭侯,封地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很明显,汉文帝用驷钧分割刘襄的土地,谅刘襄也说不出什么。驷钧这辈子也没什么指望了,这时候突然封侯,对他来说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人生巅峰。驷钧只要没心气闹事,刘襄就闹不成事。而分割刘襄土地的是他亲舅舅,不是当年的吕党,所以刘襄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刘长就是另一种情况,他舅舅赵兼是个惹事的苗子。赵兼和刘长凑在一起,那是一对危险的组合。在齐国,刘襄得依靠驷钧。在淮南国,赵兼得依靠刘长。驷钧是山东地方大佬,不想去长安混。赵兼是不怕事大,想和刘长一起做大事。因此汉文帝把驷钧留在山东为侯,却把赵兼弄到山西封周阳侯。赵兼的封地挨着周勃的封地,再想跟刘长联系闹事,根本办不到了。
至此,国内国外都承认刘恒帝位的合法性,也就是说此时的刘恒已经不再是依靠大臣拥护的皇帝,即便是大臣串联别的宗室想推翻他,已经办不到了。既然如此,周勃,咱得聊聊了。
简单盘点一些周勃这些年做的“恶”。从当年刘恒来到长安城外开始,周勃捧着玉玺当着百官的面非要和代王刘恒私聊,刘恒就记住了这个不规矩的周勃。单聊是几个意思?寡人的帝位又不是你周勃给的。之后当了右丞相的周勃日渐骄横,上完朝皇上还没走,他居然扭脸就走,摆架子给谁看?人家窦皇后的弟弟窦少君好不容易和姐姐相认,还没怎么着呢,周勃叫叫嚣着窦少君和窦长君会效仿吕氏作乱,必须得好好教育。总而言之,周勃太不拿自己当外人。换句话说,周勃压根没明白自己是个什么身份。江山是人家刘恒的,你周勃事事表现的生怕别人破坏你理想的汉王朝,这算几个意思?
其实周勃很冤枉,他没什么野心,否则的话汉高帝时代就把他办了。只不过这个人过于耿直,脑子又不是多出类拔萃。当陈平这么聪明的人处处装傻的时候,周勃这个不聪明的人却处处装聪明,这不是找倒霉么。
终于,坐稳皇位的汉文帝在朝会上点名找事事装聪明的周勃问话,全国一年有多少案件?周勃蒙圈了,问这跟问他天上有多少星星差不多。周勃提心吊胆的说,不知道。汉文帝又问,那全国一年收多少粮食?周勃依然不知道。问啥啥不知道,周勃吓得汗都出来了。周勃觉得,这是汉文帝在搞他。谁能知道一年有多少案件?谁又能知道一年收多少粮食?汉文帝要做个让人心服口服的人,老周,不是朕搞你,不信我再问问陈平同样的问题。
陈平答的干脆,说司法上的事问廷尉,税收的事问治栗内史,我不知道。汉文帝又问,你啥也不知道凭什么当丞相?这话是问陈平吗?不是,这话其实是问给周勃听的。周勃也在思考,对啊,丞相方面的业务自己什么都不懂,凭什么当丞相呢?还是个地位最高的右丞相。
这头陈平又说话了,说皇上您不了解我的愚笨,才让我当这个左丞相。当丞相就应该辅佐皇上让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专长,安抚四夷、诸侯、百姓归心。汉文帝大喜,说这才是丞相该办的事。
退朝后,周勃赶紧去找陈平,问陈平为什么不教给他这么说。陈平说皇上要问你长安有多少盗贼,你也要强行回答吗?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何必给自己挖坑呢。周勃一听,觉得丞相这活太难干了,自己干不了。再回去当太尉?自己有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跟自己的门客商议过后,为了善始善终,周勃提出了休病假。
对于汉文帝拉说,早就盼着这一天。汉文帝准奏,自此陈平一人担任独相,表面上功高盖世的周勃,就这样被排挤出了朝廷,比当年吕雉夺他的权更彻底。最终,无论谁在位,陈平都是那个不可或缺的既得利益者。
为什么陈平能当政坛不倒翁呢?这就是一个优秀政治家的过人之处。陈平这样的人,谁用他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但是因为他善于用阴谋,所以办大事不显功劳。你看陈平跟着刘邦,六出奇计,每个计谋都是解决生死攸关的大问题,但是都不特别的耀眼。比如灭项羽,陈平的计谋都是致命的,他瓦解了项羽身边的重臣,但是从表面上看陈平都不如英布显得耀眼。所以英布那点功劳不给他封王就不像话了,而作用更大的陈平却显得默默无闻。白登之围那次,大家看到的是诸将拼死杀出重围。事实上没有陈平走夫人路线,将士再拼命也够呛杀的出去。平定诸吕之乱那次,大家看到的是周勃主持大局,事实上幕后都是陈平策划指挥。
反过来看周勃,显现出来的功劳都比他实际作用小。还是说平定诸吕那次,南、北军的口号是效忠刘氏。在北军大营坐镇的可以是周勃,换成柴武、郦商、夏侯婴也一样。退一万步讲,换成郦寄、刘揭、张苍、曹窋替代周勃也一样。军队认的是兵符,而不是太尉。但是陈平这个角色,任谁也替代不了。
很明显,陈平是个性价比极高的臣子,而周勃就太费油了。陈平知道自己功高,但是一直说自己功劳不如周勃。周勃功劳不如陈平,却自视为救世主。在皇帝面前以救世主自居,那还能好的了?
这就是汉文帝登基一年的成绩,不动一兵一卒,诸侯、大臣、四夷、百姓尽皆臣服。下一步,汉文帝要解决前几代君主解决不了的遗留问题,这回更加显示出一个优秀君主的基本素质。这些故事,下节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