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戾·熊】2、多尔衮与豪格的争位之谜
熊·多尔衮
传说多尔衮与蒙古科尔沁部的格格大玉儿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后来皇太极横刀夺爱,强娶大玉儿,并封之为庄妃。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看在庄妃的面子上没有篡位,而是拥立庄妃的儿子福临继位。而当了太后的大玉儿,又下嫁给多尔衮,造成了福临对多尔衮的切齿仇恨。
那么真实的历史是这样吗?实际上蒙古格格不会有“大玉儿”这样的名字,这位格格叫布木布泰,是皇太极的庄妃。若非皇太极驾崩后留下了皇位之争,庄妃和多尔衮不会有任何的交集。
由于皇太极暴毙,其生前又未立太子,因此出现了权力真空。
如果根据满洲旧法,这时候应该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推举新的皇帝。那如果按照皇太极时期的汉化改革来定,应该由皇太极的嫡长子继承皇位。
问题来了,皇太极这个倾心汉化的皇帝,为什么不预立太子?他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他的皇权永固吗?
皇太极心里清楚立触的好处,但是皇后哲哲无子,皇太极没有嫡长子。他的儿子中,最接近储君的只有庶长子豪格。豪格要身份有身份,要军功有军功,而且皇太极驾崩的时候,豪格三十四岁,正适合当皇帝。那么皇太极生前为什么没有立豪格当太子呢?
那是因为豪格虽然勇猛,也不能算无谋,但关键是他在思路上跟不上皇太极的意图,还停留在抢一把就走的境界上。他没有进取中原一统天下的雄心和规划,皇太极对他并不是特别满意。
在皇太极其他儿子中,除了皇八子受到皇太极特别青睐之外,其他儿子也就皇五子硕塞比较勇武,其余的要么年纪太小,要么看着就无能。皇八子还没满月就夭折,所以太子人选皇太极一直定不下来。
这皇太极一死,皇位的问题成了大问题。两黄旗和正蓝旗支持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两红旗和镶蓝旗观望。
看上去豪格掌握三旗兵马,多尔衮只有两旗,那豪格是有绝对优势。其实不然,旗有大有小,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有65个牛录,每个牛录是三百人。
两黄旗只有40个牛录,算上豪格自己正蓝旗的21个牛录,加一块也只有61个牛录,所以在实力上稍差。
他们两个剑拔弩张的时候,掌握两红旗的大家长礼亲王代善的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此外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不能当他不存在。
眼看清国就要在这场内讧中完蛋,礼亲王代善和皇后哲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代善是与世无争,但他也不忍心看着清国内讧。豪格是他侄子,多尔衮是他弟弟,可以说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帮谁都会引发内讧。
那就平衡一下吧,俩人都退一步,另选皇子继位,由多尔衮辅政,万事大吉。皇后哲哲背后是实力不小的科尔沁蒙古,所以她的态度也不能不考虑。只要是皇子继位,她就是太后。多尔衮继位,她就尴尬了。
于是,在代善的主持下,另选皇子继位,让多尔衮辅政的计划,得到了多尔衮的支持。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多尔衮大权在握是肯定的了。
那么说这么干豪格能答应吗?豪格不答应也得答应。支持他的三旗人马中,也就正蓝旗真心拥护他。两黄旗其实拥护的是皇太极的皇子,至于皇子是不是豪格,那就不那么较真了。
因此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豪格宣布自己退出皇位争夺,支持另立皇子。那就要进入下个议题了,另立皇子立谁?
坊间这方面的故事都特别精彩,但实际上这个阶段并没有那么多的斗争。皇九子福临继位,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时皇太极活着的儿子中,除了豪格之外,还有编号四、五、六、七四位年纪大一点的皇子,另有九、十、十一三个小皇子。
四、五、六、七、十这五位的母亲出身太低,低到什么程度呢?比如皇五子硕塞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就被皇太极赏赐大臣了。
皇九子福临的母亲是妃,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的母亲是贵妃,讲道理该是博穆博果尔继位。
但是,众所周知,福临的母亲庄妃,是皇后哲哲的侄女,背后是蒙古科尔沁部。可能大家不知道,这位贵妃当年是察哈尔蒙古林大汗的福晋,察哈尔已经被清国灭亡,所以这位贵妃娘娘背后就没什么大势力。
皇后哲哲当然支持自己的家族利益,支持立福临。代善、多尔衮也没理由得罪科尔沁,于是大家都拥立福临登基,福临就是顺治皇帝。
然后,多尔衮被封为摄政王,济尔哈朗被封为辅政王,共同辅佐顺治帝。不过朝中大事,肯定都是由多尔衮说了算。
这个过程,皇后哲哲、代善、济尔哈朗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庄妃干了什么,从现有史料看,似乎也只有在顺治帝登基后,和哲哲一起被封为皇太后接受朝拜。
多尔衮自此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他与庄太后也没什么交集。不能忽略宫里边还有一个母后皇太后哲哲呢,多尔衮不可能在她的眼皮子底下和庄太后有什么猫腻。所谓爱情,真的看不出来。
多尔衮摄政期间,清国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小瓶颈。和清国接壤的蒙古诸部都以臣服,如果要进军中原的话,山海关是过不去,还得绕道攻打北京。
到了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李自成招降明朝山海关吴三桂,说要保护吴三桂在北京的家小。
吴三桂正愁没人出军饷,就点齐人马去北京,接受李自成的册封。结果到了路上,吴三桂得到消息,李自成没能保护他的家小。吴三桂的亲爹吴襄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夹脑袋要钱,还抢走了他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调转马头回到山海关,派人去见了多尔衮,要借兵为崇祯帝报仇。借兵可以,那什么当报酬呢?吴三桂答应多尔衮,给他黄河以北的土地。
于是,这场交易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李自成怪吴三桂反复,吴三桂怪李自成食言。俩人就在一片石展开了激战,个个胸有成竹。
李自成人多,吴三桂有后援。所以这场大战,那是谁也不虚谁。但是,前提是吴三桂的后援来了,他才能和李自成有一拼。后援不来的话,吴三桂的实力还是够呛。根据不同资料的记载双方兵力的差异也不尽相同,李自成大顺军有5万~30万不等的记录,吴军有7千~2万不等的记录。总之,双方差距巨大。
吴三桂眼看要完,赶紧去找按兵不动的多尔衮,问他什么时候履行合同。这时候多尔衮变卦了,要和吴三桂重新谈条件。这回的条件不谈借兵了,直接让吴三桂剃发易服投降,如果吴三桂不答应,那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吴三桂一看被阴了,但也没法了,只能内心一万只草泥马奔过,投降了清国。多尔衮派出自己的哥哥武英郡王阿济格、弟弟裕亲王多铎带两万八旗骑兵入关。
那个年头,八旗骑兵基本上是野战无敌的。李自成的大顺军没见过这么打仗的,两白旗的骑兵来去如风,箭如飞蝗。李自成也不知道这是八旗军还是吴三桂的辽东骑兵余部,反正打不过,那就跑路。
多尔衮见作战顺利,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让他当前部向导,带着八旗军直捣北京。
李自成杀了吴三桂全家三十多口,在武英殿匆匆登基称帝,然后一把火烧了紫禁城跑路。
八旗军进入北京,多尔衮一面出榜安民,一面救火,一面重修紫禁城,一面上书请顺治帝迁都北京。
清军占据北京后,开始实行和关外一样的剃发令。当多尔衮本人进入北京之后,则下令暂缓执行,得到了北京士大夫集团的称赞。但实际上,开始北京城的剃发令也是多尔衮下达的,只不过考虑到要笼络人心占据中原,暂停一段时间罢了。
你还别说,这段时间北方原来明朝的官员,对清朝的感觉还不错。他们原本怕极了李自成,都知道刘宗敏对明朝官员夹脑袋要银子。所以在1644年清军刚进入北京的时候,山西、陕西一带原本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官员纷纷反水,因此多尔衮派出阿济格继续追击李自成余部,在晋、陕一带非常的顺利。
当时的多尔衮不知道有张献忠这号大神,但他知道明朝并没有灭亡,明朝依然存在于南京。于是,多尔衮与南明弘光政权商议,仿宋金议和,让南明称臣。弘光帝对此也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种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的谈判,怎么就酿成了战火,有了扬州十日呢?这方面内容,我们下次再聊。
西山十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