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怪文化”
1、何为志怪?
“志怪”通俗点说就是有相关文献记载的妖怪,其中也包括部分虽无文献记载,却有迹可循或经人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妖怪。
2、何为志怪文化?
“志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主体是志怪小说,却并非单指志怪小说。其文献内容大致可分为“纪实记录”、“传闻记录”以及“凭空杜撰”三类。“纪实记录”多用于作者记录自身对妖怪、类妖怪或疑似妖怪的见闻;“传闻记录”多以传言为引,前人文献为据,作者观点收尾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亦有只记录传言或单记录前人文献以求传承的作品。“凭空杜撰”多为志怪小说或以抒发情感、讽刺现象或娱乐大众为目的进行创作的作品。
3、《淮南子》也能算得上是志怪文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淮南子》算得上是志怪文献,尽管它本身并非是志怪作品。首先,我们需要区别“志怪文献”和“志怪作品”的概念。“志怪文献”是指涉及妖怪相关内容,起到探究妖怪起源、补全设定、了解相关背景及提供事例支持等作用的书籍,一般以“纪实记录”和“传闻记录”为主。“志怪作品”则是以妖怪为主体进行“纪实创作”或“杜撰创作”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说《淮南子》算得上是志怪文献,却并非是志怪作品,是因为《淮南子》是以先秦道家思想为基础,综合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而成的作品,更是早于《大戴礼记》提出“五类”的概念,全面诠释了包含异兽在内的物种起源的作品。全书大量引用了各类妖怪知识以传达自身思想,同时也直接或间接佐证了各类妖怪的特性及起源。与其概念相同的文献有很多,例如《山海经》、《本草纲目》、《史记》、《太平御览》等均有提到或引用妖怪内容,也为志怪文化的探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价值。
4、如何判定志怪文献的价值比重?
从“纪实记录”、“传闻记录”、“凭空杜撰”三类比较而言。“纪实记录”重于“传闻记录”重于“凭空杜撰”。其中概念难以言表,以例说明:《淮南子》=《搜神记》=《山海经》>《聊斋志异》>《西游记》
《淮南子》虽不属于志怪作品,但为志怪文化提供“纪实记录”、“传闻记录”的引据,其地位等同于以神仙、妖怪为主体,侧重于“纪实记录”、“传闻记录”的《搜神记》,同样等同于涉及“纪实记录”异兽方位、资料、特性及些许神话碎片的《山海经》;要高于以大量“凭空杜撰”讽刺世事,少量“纪实记录”、“传闻记录”的《聊斋志异》,高于极少量“传闻记录”改编,以“凭空杜撰”为主的《西游记》。(以上仅限于志怪文献的考究价值,不代表其作品自身的文化价值。)
另外,文献创作时期越早越具备权威性属于基本规则。当然,也存在部分后期文献经过辩证使其权威性高于早期文献的情况。例如:[明]李东阳版“龙九子”和[明]杨慎版“龙九子”间的差别。李东阳版“龙九子”的由来是李东阳为答明孝宗对民间“龙生九子”是何名目的提问而和同僚讨论整理出的。而杨慎版“龙九子”是后起之秀杨慎在多年后与李东阳再次探讨,后提出的修改版“龙九子”。也就说,得到李东阳认可的杨慎版“龙九子”的权威性理应更高于李东阳版“龙九子”。
李东阳版“龙九子”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霸上、狴犴、屃赑、蚩吻”;
杨慎版龙九子:“赑屃(霸上)、螭吻(蚩吻)、蒲牢、狴犴、饕餮、〈虫八〉〈虫夏〉(蚣蝮)、睚眦、金猊(狻猊)、椒图”。
5、志怪文化的传承有何意义?
分为“理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理想意义”就是“相信妖怪的存在”。相信妖怪与相信神明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属于信仰,属于幻想,属于成年人的现实童话,属于精神世界里的心理慰藉。“现实意义”则是历史求真,文化探源等文化及历史层面考究的价值。引[南宋]史学家吕祖谦言:“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6、志怪文化为何不被大众所认知?
主要原因是妖怪不被主流科学所接受,甚至一度被断章取义定位为迷信文化,所以志怪类作品自清之后逐渐淡出世人视野。民国时期仍有部分优秀志怪小说产出,却甚少得以保全。现代取而代之的是以片面妖怪元素、想当然的妖怪设定或哗众取宠谋流量为目的进行创作的伪志怪小说。当然,其中亦有少数优秀的妖怪小说,但在市场经济影响下该类型作品也在逐渐淡出世人视野。
7、志怪与妖怪的区别?
本质上两者并没有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当属于是否被人类所记录或所知晓。当然,随着“志怪文化”的衰退,记录妖怪的人越来越少,许多关于妖怪的传说仅流传于老一辈的口中。至于现如今的“志怪文化”,断层严重,很多妖怪被世人所遗忘,很多传说在逐渐消失。当然,而最为可惜的是,文献就放在那里,却少了愿意去阅读的人。
(文:花红)
· 感谢阅读 ·
传播中华志怪文化,讲述九州妖怪故事。
版权声明:本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属作者本人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