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最忌惮的抗战名将,却名声极差,卖师求荣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汤恩伯的名声是非常差的,在抗战时期,汤恩伯兵团不战而逃,连当地百姓都看不过去了,缴了他们的械,自己组织打鬼子。
河南“水旱蝗汤”四大灾,“汤”就是指汤恩伯,作为一方父母官,实在是极度的耻辱。你看人家阎锡山、韩复榘,虽然名声都不怎么样,但对当地的老百姓都非常好。如果连自己家的人都恨你,那你的人品确实太不堪了。
而且,汤恩伯还有一个污点,就是卖师求荣,把自己的恩师兼岳父陈仪出卖了。这样的人,实在是十恶不赦。
不过,人性复杂就复杂在这里,其实汤恩伯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甚至在有些时候,还是非常值得敬重的大英雄、大好人。
先来看看他英雄的一面。
汤恩伯年轻时东渡日本求学,先是在明治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后来又考入了陆军士官学校,绝对文武双全。
回国后,汤恩伯被恩师陈仪召去当了少校参谋,还娶了陈仪的一个义女为妻,因此,陈仪对汤恩伯来说“亦师亦父”,至于为什么又把他出卖了,后面再说。
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爆发,汤恩伯被任命为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奔赴抗日最前线,开始了辉煌的抗战之旅。
应该说,抗战初期的汤恩伯是非常英勇的,在南口战役中,汤恩伯率部坚守20多天,死伤日军2000多人,成为抗战初期少有的几次胜果之一,被全国宣传。
第二年,汤恩伯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跟友军一起创造了抗战初期最大的胜利,战后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
之后,汤恩伯马不下鞍,衣不卸甲,相继参加了徐州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等等重大战役,战果辉煌,日军称其为“天字第一号大敌”,极为忌惮。
当时,日军对中国军队有个排名,战斗力最强的是甲等,其次为乙等,最差为丙等,其中汤恩伯兵团的几乎每个师,都是“甲等”,足见其战斗力之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抗战名将,却在河南一败涂地。
冯小刚拍的《1942》大家都看过,当时的汤恩伯,正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在河南有40万大军,几乎全部由当地的河南百姓供养。如果是平时,这40万大军倒也勉强能解决,但1942年河南遭遇大灾荒,老百姓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还拿什么来供养军队?
这个时候,矛盾就爆发了,汤恩伯成了众矢之的,被称为河南“四大灾”之一。
不过,据当时的人回忆,其实汤恩伯在这次灾难中表现得还不错,发动部队节约出了700万斤粮食救济灾民,还让所有团长以上的军官收养受灾儿童。
但在那个群情激愤的特殊环境下,汤恩伯做的这点“善举”,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如潮的讨伐声中。
(图:汤恩伯与美国记者白修德)
矛盾越积越多,终于在1944年爆发了。那年4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第一战区首当其冲,时任第一战区副司令的汤恩伯,却自乱阵脚,还没等跟日军交战,就下令撤退。
撤退的途中,各地的老百姓忍无可忍,自发起来堵截国军,甚至缴了他们的械,自己去打鬼子。
出现这样的事,实在是太没面子了!
蒋介石更是雷霆震怒,当场下令将汤恩伯撤职查办。从此,汤恩伯这个位高权重的“中原王”,再也抬不起头了。
抗战结束后,汤恩伯虽然也屡受重用,担任过第一兵团司令、京沪卫戍区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等要职,但他的心气已经没了,再也无法重现抗战初期的英勇。
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张灵甫被击毙后,蒋介石大怒,把张灵甫的上司汤恩伯叫去,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满脸流血。
这个故事的真假暂且不论,但此时的汤恩伯,确实是没有丝毫英雄气了。
再来说说他的卖师求荣。
解放战争后期,陈仪见大势已去,再加上跟蒋介石的宿怨,就鼓动汤恩伯一起投共。但汤恩伯深受蒋介石信任,不可能背叛蒋介石,就暗中把陈仪的想法告知了老蒋,希望能用自己的坦诚,来保住陈仪的一条命。
但蒋介石对这种事向来很敏感,立即将陈仪打入了大牢,听候问斩。
汤恩伯也慌了,赶紧去找蒋介石求情,但蒋介石连面都不见。汤恩伯又去求了很多人,但因这件事触及到了老蒋的底线,没有人能说服他。
陈仪被杀后,汤恩伯自觉有愧,就在家里给恩师设了灵堂,早晚焚香祭奠。
1954年,汤恩伯去日本做手术,最终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4岁。
据说,汤恩伯死时非常痛苦,在手术台上拼命挣扎,没有人能按得住。
汤恩伯去世一个月后,蒋介石在一次会议上说了这样一段话:
“汤同志之死距离他指挥上海保卫战的时候,只有五年光景。这五年时间,还不到2000天,照我个人看法,假使汤同志当时能够在他指挥上海保卫战最后一个决战阶段,牺牲殉国的话,那对他个人将是如何地悲壮,对革命历史将是如何地光耀!我想他弥留的时候,回忆前尘,内心之感慨、懊悔和抱恨终天的心情,一定是非常难过,所以是值得我们检讨痛惜和警惕的。”
看来,老蒋对他没有“殉国”很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