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米风光无限,可谁知道当年的小米过的有多惨,据雷军回忆:“连一个简单的螺丝钉,厂商都不愿意和小...

2005年,张峰领导的英华达年赚5亿,可谓如日中天。可是,没过几年,小灵通退网,张峰繁华不再,仿佛陷入了魔咒。正当他走投无路束手无策之时,一个从未听过的公司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小米!

当时的小米,很惨!

虽然雷军他们已经决定要做硬件了,但却没有一个供应商愿意与之合作。

用小米自传《一往无前》里的说法就是:“连一个简单的螺丝钉,厂商都不愿意和小米合作!”

甚至于,小米的颜克胜,去找老朋友谈这个事儿时,对方都说:“咱们吃饭聊天都没有问题,但是生意就不要谈了。你们这个公司行吗?别到之后货款都收不回来!”

颜克胜郁闷得无以复加,一个螺丝钉也就几厘钱的价格而已,连一分钱都不到,但供应商对小米的认知偏偏就已经低到了这种程度。

因为,当时根本没人看好小米这种独一无二的模式,嘴上说着感兴趣,但要谈合作,那就是“到时再说!”

以后再说!

以后复以后,遥遥无绝期!

后来,雷军和林斌没办法了,只能亲自出马,到处找供应商,被拒绝了无数次,但总算是有了些成效,勉强争取到了一些供应商。

然而,此时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横断在小米面前——代工厂!

小米不可能自己来搞,必须要找到一个合格的代工厂!

小米将包含富士康在内的世界前几大代工厂列了个名单,一个个去谈,但都无疾而终。

毕竟,越是顶级的公司,跟新品牌合作就越谨慎,他们当然更愿意把资源拨给长期合作的老客户。

好在,还有一家代工厂还没有彻底拒绝小米,那就是英华达。

如果英华达也拒绝的话,小米就完了——代工厂都没有,之前谈好的那些供应商都是白搭!

英华达是英业达集团位于南京的子公司,负责人是张峰。2001年,张峰的英华达靠智能电话起家,后来又撞上小灵通的风口,2005–2006年靠小灵通都赚了5亿多!

然而,2011年1月1日,小灵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英华达顿时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订单剧烈缩减,只能靠一些小单来维持平衡,却也风雨飘摇,走投无路。

也就在这个时候,小米进入了张峰的视野!

张峰当然知道小米不可能像小灵通那样瞬间爆发,给他又一次复制辉煌的机会。

但是,也正因为小灵通的短暂辉煌,张峰才意识到这是一条虚假的捷径。

就像他的导师李世鹤曾经对他说过的那样:“你是想一直做技术积累,后续有持续的爆发力,还是想单纯地做一个商人,获得眼前短期的利益?”

小灵通是短期利益,张峰决定换条路子,渴望着一个对未来有抱负的合作伙伴,来激活他的生产线和工人,让他重新走上技术积累之路。

而小米正是这样一个合作伙伴——虽然初创,但却野心巨大。

小米的刘德开门见山,直接告诉张峰:“我知道你想知道我们小米未来能有多大的量,这个目前我们也不知道。不过我们的操作系统MIUI已经有几十万用户,这些是我们的种子用户,将对小米手机的市场转化起到巨大的作用。”

张峰隐隐觉得,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会。虽然小米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但它有梦想,张峰愿意和这家公司一起,为那些更有意义的想法拼一把。

更何况,小米还提出可以先期支付研发费用,这解决了英华达的后顾之忧。

生意谈成,报价稳妥,小米的商业模式可以继续推进了,而创始团队把这一刻定义为供应商英华达对小米鼎力相助的时刻。这也是硬件世界和软件世界一次握手的重要时刻。

不得不说,小米初创时期真的举步维艰,但雷军、林斌等人热血不止,创造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小米——一个年销售额超2000亿、遍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公司。

而小米10年来的激荡人心,都记录在官方授权传记《一往无前》里。书里,不仅记录了小米创业时的高光和低谷,还梳理了雷军等人独特的管理经验和商业逻辑,真实还原一碗小米粥到世界500强的历程。

《一往无前》,是一群成功者的故事,却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这本书非常接地气,而且涉及了创业、人脉、谈判以及商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全是干货和方法,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弯道超车,将同龄人远远地抛在身后。

现在,如果你觉得自己该成熟了,该去追求成功了,就去体验一下小米的热血吧!哪怕你只是学到一成知识,就足以赚回成百上千倍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