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世家①|4代人9位教师,优良“教风”就是传世家风

从祖父赵少咸、父亲赵幼文、赵振铎再到儿子赵开,四川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赵振铎一家四代人,以学传家,心系教育,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家族的责任和使命,薪火相传,耕耘不辍,为学界奉献了《广韵疏证》《曹植集校注》《三国志校笺》《集韵研究》《集韵校本》《字典论》《训诂学纲要》《音韵学纲要》《中国语言学史》等一系列学术精品,为中华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左起,第一排:赵幼文、赵少咸、谭莹如

第二排:鄢先觉、赵振铎

幼承家学  学养深厚

赵振铎的祖父赵少咸师承戴震、段玉裁、王氏父子,平生致力于汉语语音词义之学,解放后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广韵疏证》和《经典释文集说附笺》。父亲赵幼文是魏晋南北朝史专家,著有《曹植集校注》《三国志校笺》。

赵振铎生于1928年,幼承家学,5岁时即在祖父督促下读《诗经》,高中时就读完了《说文解字段注》。在祖父赵少咸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他对汉语言情有独钟,并为此钻研了一生,在辞书编纂、辞书学研究、《集韵》研究、上古蜀语研究、训诂学研究方面都建树颇丰。他一生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专著《古代文献知识》《古代辞书史话》《训诂学纲要》《辞书学纲要》《中国语言学史》《训诂学史略》《音韵学纲要》《字典论》《集韵研究》《辞书学论文集》等,先后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辞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赵振铎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辞书学会顾问、四川省语言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被省政府评为学术带头人。

辞书编纂成就卓著。1975年,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在广州召开的全国词典编写规划会议上提出编纂《汉语大字典》,赵振铎担任常务副主编兼编纂处副主任,从此和辞书编纂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资料建设、试编、全面编写、审稿等各个阶段,赵振铎付出了无数心血。1978年,国务院将这部大型字典列为国家文化建设中一项重点科研项目。1983年,这部字典被列为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1989年《汉语大字典》编写研讨工作照

在辞书学研究方面,赵振铎不仅对辞书学的学科建设做了系统的构建与论述,更对汉语辞书编纂的理论、原则、方法、体例等做了细致的概括和总结,在《汉语大字典》编纂实践中,赵振铎总结经验教训,写成《字典论》,系统论述我国字典编写的收字、古音标注、通假字、字形、释义、字典修订各方面内容。对于大型辞书编写,他提出应坚持“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兼顾古今关系,落脚点在社会现实需要。”这不仅是对《汉语大字典》的全面总结,也是对我国传统辞书的主要成分字书理论的系统归纳,对于今后辞书编纂和修订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其成就在学术界深孚众望,2006年在中国辞书学会第七届年会上,赵振铎被授予“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这一奖项是我国首次专门为在出版社、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长期从事辞书事业的专家学者设立的重量级奖项。

1990年12月赵振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汉语大字典》表彰会

祖父赵少咸撰有《广韵疏证》,受到家学熏陶,赵振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确立了研究《集韵》的学术目标,而且持之以恒。2000年退休之后,赵振铎全力投入《集韵》研究工作。赵振铎以5种宋本、影宋本和清人30多种成果作为讎校本,对今流传最广的清顾广圻修订曹楝亭本《集韵》做了大规模的全面校理,是《集韵》研究史上的重要研究实践和历史担当。2013年,《集韵校本》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二等奖、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同时,赵振铎一直关注古代地域方言的研究。2006年,赵振铎培养的第一个博士汪启明教授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上古蜀语考论》,经过多年的研究,2018年,由汪启明、赵振铎、伍宗文、赵静合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中上古蜀语考论》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采用“断域断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文献、考古、文化、历史等多学科多角度追溯蜀语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对音韵和词汇部分进行考据,是中上古蜀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还原了中上古时期蜀语的形成发展概貌,对中上古蜀语的地位作出了客观的评价。2019年,这部著作获得了第十八届“王力语言学一等奖”。

此外,赵振铎长期从事训诂学的教学和研究,为我国训诂学的发展、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诲人不倦  桃李满门

师德是赵振铎一家四代从事教师工作的精髓。从祖父赵少咸、父亲赵幼文,到赵振铎自己,再到儿子赵开、儿媳黄峰,四辈人将“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宗旨代代相传。从祖父到儿子,赵振铎一家四代先后培养出了如殷焕先、周法高、李孝定、汪启明、管锡华、张显成、刘利、张文国、胡敕瑞等众多现当代著名学者。

1986年赵振铎家族合影

1952年,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赵振铎留校任教至今,坚守教学科研岗位6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孜孜不倦,乐而忘忧。他对教学一丝不苟,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培养学生方面,他从学业到生活方面都对学生关爱备至,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在教学上,赵振铎是出了名的敬业。据学生回忆,批改学生作业时,赵振铎会先使用红色、绿色、蓝色笔各批改一次,最后再用黑色定稿,朱墨斑斓,呈现的都是他对教学的认真和对学生的用心。

赵振铎门下人才济济,涌现出了伍宗文(四川大学教授)、杨宗义(巴蜀书社社长)、单殿元(扬州大学教授)、汪启明(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龙异腾(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张显成(西南大学教授)、刘利(北京语言大学校长)、管锡华(安徽大学教授)、张文国(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敕瑞(北京大学教授)、杨文全(四川大学教授)、张能甫(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周流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他们都是如今国内语言学界的领军人物。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周流溪在63岁时考入四川大学,进入赵振铎门下攻读博士的。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工作中的赵振铎

除了学业上悉心指导外,赵振铎对学生在生活方面更是无微不至,给予父母般的关怀。

一位陕西籍博士生在校学习期间突发急病,赵振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医院要求病人家属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赵振铎马上签字。医生问他是不是病者的家属,他回答道:“我是她的导师,我负全责。”并支付了2000元医疗费,使那位博士生得到及时救治。

有位博士生毕业时分配到河南大学,赵振铎考虑到他刚毕业尚无收入,囊中羞涩,特意资助他几千元路费,渡过难关。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文国说:“我1994年入学,身体不好,先生经常炖鸡,用保温瓶送到我的宿舍;第一学年,我因故没有收入,先生几次送钱帮我;每年放假回家,先生多次为我准备独头蒜,以防我回家路上吃坏肚子。他还经常鼓励我勇于直面暂时的困难,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000年退休以前,赵振铎经常会请学生到家里,亲自下厨做菜,请大家吃饭,他称之为给大家“打牙祭”。后来随着年事已高,他不再下厨,但也会时常请学生一起吃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谈古论今,教给学生为人和治学的道理。刘桥是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专业的2014级博士生,在赵振铎86岁那年成为了门下弟子。赵振铎的家就是刘桥的课堂,每逢周三,赵振铎就会提前沏好茶等待学生的到来。

进德修业,正己育人,乐于奉献,优良“教风”也是这个教育世家的家风。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