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同里:品味江南
我渐渐开始体会到带着味觉去旅行的乐趣,其实每一个爱吃的人都有一个梦想,不求吃多,只求吃遍。去苏州同里古镇,我又完成了自己一个小小的心愿,时逢秋季,正式菊黄蟹肥的日子。当然,品江南,怎能一个吃字了得,江南风景,是舌尖上的味道,也是眼睛里掠过的水之韵,当然,记忆最深刻的,必定是入画般的江南水乡的灵魂了。
我是广东人,广东人对美食的要求自然停留在一个“鲜”字上,根深蒂固很难。然而太湖的湖鲜,让我完全改变了在其他地方不能吃鲜的观点,其实江南的味道偏淡,只要不是特别甜,口味跟广东还是有点相似,有时候不但能接受,还有点上瘾。
同里一样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湖三白便是吴江人津津乐道的鲜味。太湖三白指的便是白鱼、白虾和银鱼,这是太湖畔富裕这里的子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三白的珍贵就在于鲜,而且做法也有讲究,在烹饪过程中一定不能失去它的鲜味,所以唯有蒸煮。白鱼适合蒸着吃,白虾适合做醉虾,银鱼多用来炒蛋。太湖每年都有禁渔期,这便使得这里的三白产量有保证,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味。
太湖大闸蟹虽没有阳澄湖大闸蟹出名,但也已经满足了大多数爱蟹的人的舌尖的欲望了。在吴江太湖岸边,蟹的做法也无非是蒸煮,吃大闸蟹的文化源远流长,蒸煮两派也是各持己见,目的都是想把蟹的味道完美体现,民间还有醉蟹的吃法,不管怎样,蟹都要作为压轴菜最后上,蟹味上桌百味淡,特别是大闸蟹。在同里吃蟹总是跟喝酒脱不了关系,正所谓“菊黄酒浓正是湖蟹肥美时”,蟹性寒,配上古镇里的老黄酒,在太湖边上边吃边喝,那才是相得益彰的美好人生啊。
还吃到了菱角,作为水八鲜之一的菱角,算是最常见的一种食物,秋天的时候,在同里古镇的大街小巷里,到处能看到担着箩筐卖菱角的人。吃生菱角我还是第一次,味道鲜甜,完全不似以前迟到的那些煮过的菱角那般粉糯,后来在餐桌上,又吃到了生炒的菱角,至今仍然非常怀念那清爽的江南味道。与此同时,芡实也是应季的视频,我们在同里古镇溜达,就常常看到一些坐在自家门口剥芡实的老人家,这是秋季做甜品的最佳食材。
对同里古镇的美食印象最深的便是袜底酥了,迫不及待吃了几块新鲜出炉的。我入住的客栈就在古镇靠近退思园的地方,清晨趁着晨雾升起,小镇在朦胧的夜色中清醒,于是各处开始炊烟袅袅。一天便是从早餐的袜底酥开始的,在林家铺子,在过路的一家小士多店里,到处都能看到袜底酥的身影。这是同里古镇最传统的茶点,因为形似袜底而命名,做法很有考究,而状元蹄则是秉承了江南的做法,有点类似东坡肉,做好的酱梯子色泽光亮,味道丝丝入扣,在同里根本不用担心买不到蹄子,就如袜底酥一样,已经成了这个古镇的招牌了。古镇里的美食一天都搜刮不完,臭豆腐、馄饨、桂花小丸子,应有尽有。
晚上和好友漫步在古镇里,夜晚的古镇有点萧条,游人散去,只剩下灵魂在游荡,沿河的小咖啡馆透出温暖的灯光,流连在猫空书店里不想离去,翻翻书本,看看正在写明信片的人,孤独落寞但又另有一番滋味。清晨醒来,在无人的小巷里穿行,等待着这个古镇苏醒。信步走入退思园,古人云:退思补过,这是一个让大家来反省的地方。这个位于同里古镇内的私家园林,给了我很多惊喜,虽然去的时候游客已经不少,但仍然很难掩盖院子昔日静幽的气质,桂花树下,落英缤纷,芬芳袭人,完全可以想象出当年主人的风雅。走在古镇的弄堂里,步履之间,发出空旷的足音,漫步古镇,看着人间烟火慢慢上演,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一直随行,直到伙伴们吆喝着去吃早点,那被穿越了的心思才又重回到现实中,味蕾又开始绽放,茶叶蛋、袜底酥、小馄饨、桂花丸子……味觉又回到了几年前,那些青葱岁月里流淌过的小桥流水,那如梦幻般的的愁思,又开始萦绕心头。
江南,苏州,同里……这终究是我无法释怀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