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害怕变老的时候,到底在害怕什么?
文:文小宁
来源: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ID:aginglab)
如果你微信通讯录里有做代购的朋友,你可能会发现近年来护肤品销售市场 C 位已悄悄地完成了一次系统性迭代:
比如,5、6年前还活跃在代购朋友圈的平价祛痘产品现如今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高端昂贵的抗衰老产品。
以「衰老」为关键词在代购朋友圈检索的结果
这不禁令我反思:是我的代购朋友们变高端了?还是大家都不长痘改长皱纹了呢?
于是我带着困惑,打开了小红书,试图在这个号称新时代都市白领美丽指南的 app 里头找到些许线索。
结果一打开就被推荐了一个单价 2000 块的 15ml 眼霜。
这下算是明白代购们为啥都在狂推此类产品了。正如小红书上的 KOL 所言:女人到了 20 岁不用抗衰眼霜就是一种自暴自弃了……试问哪个对自己稍微有点要求的精致女孩愿意主动自我放弃呢?
但吐槽归吐槽,让我更困惑的是:当我们担心自己长眼纹的时候,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01
当我们害怕衰老的时候
到底在害怕什么?
我很好奇这种衰老焦虑是不是只存在于女孩儿身上,于是采访了几个直男朋友,想问问他们是否也担心自己脸上长纹。
80 后的摇滚男孩儿小周瞪大了眼睛问我:鱼尾纹?法令纹?是啥?都长哪的?
95后的天文学博士生小杨直言:从来就没用过护肤品。
直男回答:长皱纹不影响寿命……
我不服气,难道只有我们女孩会为衰老忧愁?
大概是我委婉的提问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于是我直接切入正题:
看来大家对于变老这件事都存在自己独特而隐秘的担忧。
结束了半开放式访谈后,我打开了学术引擎试图为自己的猜想寻找一些科研支持,结果发现早在 27 年前甚至更早,心理学家们就对「衰老焦虑」这件事有定量研究了。
衰老焦虑量表(Anxiety about Aging Scale,AAS)
标 * 的条目为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意味着越不焦虑
正如研究者所述,衰老焦虑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人们会担心老了以后不再快乐:
难以获得满足感
无事可做
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陷入消极情绪
担心老了以后不再好看、健康:
在镜子中看到白发
在镜子中看到皱纹
会失去健康的体魄
甚至不再愿意提及自己的真实年龄
担心老了以后不再有社会支持:
朋友们都会离开
周围的人会不再有耐心
担心老了以后不再有意义感和自主感:
失去自主感和控制感
生活失去意义
……
但究其根本,这种焦虑其实是把「变老」和「失去」画上了等号。
02
我们为了衰老而焦虑
这种焦虑让我们更衰老
在我长大的那座南方小城,有句形容人长得老的方言:长着一张操心脸。
操心脸的大概示意图
这看似朴实无华的七字箴言,虽源于本土老百姓们千百年来生活阅历的总结,但也在心理学纵向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爱尔兰研究者曾对 4135 名老年人进行过一次追踪研究,发现那些越是害怕变老的人,老得越快。
在这里,「害怕变老」主要指的是对变老这件事持有一种消极态度。比如:
变老就意味着浑身是病
记忆力下降
行动速度变慢
牙口不好
皱纹增加
遭人嫌弃
……
这种消极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到身体的衰老,还会影响到认知能力的下降。
用文献里的话来说:
1. 比起那些对变老持有积极态度的老年人,对于变老持有消极态度的老年人身体行动速度会更缓慢。
2. 在控制了服药、心情、生活变故以及其他的会影响到健康的变量后,1中的结果仍然成立。
3. 此外,对于变老的消极态度似乎会影响到身心健康交互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老人对于变老的态度越消极,那么他的身体衰弱就更容易带来认知功能的衰减。
研究者对此提出了一种解释:当人们对变老持有消极态度但又无法阻止自然衰老这一过程时,那么压力会变大,皮质醇会过度分泌,进而损害到身体健康和认知功能。
如果你觉得这些结果使人脑门发昏(也别急着关掉页面啊),
一句话总结就是:
科学研究表明——当你为了变老这件事发愁时,这种忧愁会让你老得更快。
03
变老这件事
可能没你想得那么坏
虽说越是担心自己变老越是老得厉害,但我也知道,就算我跟你说再多变老的好处,你也很难对变老这件事有啥积极态度。
所以今天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杨炳林,来自四川泸州,今年 84 岁。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是石油钻井工程师。1998 年,他退休之后,买了自己的第一台 PS1 游戏机。二十年过去了,他从 PS1 玩到了 PS4,手上累积的游戏碟已有三四百张。
杨炳林兴致勃勃地展示着自己的游戏碟
每一张碟片都有他的生动故事和珍贵回忆
杨爷爷最喜欢射击游戏。
当他面对游戏显示屏,双手拿着 PS4 或者 XBOX 手柄,在丛林里寻找出路和掩护、小心地躲避射击并激情反击时,他仿佛一个在夏日午后爬上高树用弹弓打鸟的 14 岁少年。
打游戏的杨炳林和 14 岁的少年并无差别
当然,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提倡大家多玩游戏收获快乐。
而是想告诉大家,「变老」这件事并不只是意味着「失去」,它也有「获得」。
这种获得,一方面来源于我们作为人的终生可塑性:
杨炳林在 64 岁步入游戏二次元的世界。
摩西奶奶在 78 岁开始画画,101 岁临终前一共完成 2000 多幅画作。
王德顺在 79 岁带着六块腹肌,完成了北京时装周 T 台首秀。
2013 年纽约马拉松赛,有 31 位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完成了 42.195 千米的赛程。
……这样的故事我列举不完。
这些故事给予我的一种极大鼓舞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年纪突破哪个次元壁。
换言之,即使你现在是一个顺边的舞蹈白痴,你依然有可能在 60 岁进入朝阳公园广场舞第一梯队。
另一方面,「变老」的「获得」来源于我们人生故事的积累。
相信你在小学的时候,科学老师也曾经在课上讲过:在每棵树里,都藏着一圈圈的年轮。越是年纪大的树,年轮就越是多越是密。
其实人也是一个道理。
正如 2017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科恩嫂所言:
“(我的皱纹)这是一张地图,一张我人生的线路图,包括下巴上的褶子。”
说实话,我还挺好奇自己 80 岁会是什么样子。
大概会比 20 出头的现在多认识十倍的人,多去过十倍的地方吧。这些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有过的经历又会让我变成什么样子呢?一定和现在很不一样吧。如:
果人生故事变成照片墙,我这一生会有哪些精彩瞬间呢?
这些问题,大概也只有 60 年后才能得到解答了。
别人的人生故事墙
来源:pexels
在我人生的前 20 年,年龄增长这件事被叫做「长大」。
而在我 20 岁以后,周围同龄人过生日的时候不再说 “又长大一岁”,而是带着忧愁语气感慨自己 “又老了一岁” 。
明明都是 +1 岁,带给人的感觉却可以如此不一样。
心理咨询领域的大牛埃利斯曾提出过一个 ABC 理论来试图说明这一现象,这个理论的大概宗旨是:
影响你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不是事情本身(A:activating event ),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B:belief)。
ABC理论模型图
既然事实都是「年龄+1」,与其沉浸在「老了一岁」的消极情绪,为何不让自己老得开心点、豁达点呢。
那么,下次吹灭生日蜡烛的时候,不妨试试对自己说:
我,XXX,又经历了一年,成长了一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