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说灸:艾灸,是玩火的艺术
临床常见一些做过艾灸的患者会出现,诸如满脸痘痘、或者满面油光、或者口腔溃疡、或者乏力等症,为何会出现这些症状?这些症状都属于虚火的症状,实际上就是灸过火了,把虚火给灸出来了。
艾灸的过程就是对火的一种体验,我们称之为玩“火”的艺术。
关于艾灸在大宋御医窦材的《扁鹊心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绍兴年间,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重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后被擒,临刑监官为曰:汝有异术信乎?日:无他,唯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力也!死后刑官令剖其腹之暖处,得一块非肉非骨,凝然如石之物,即艾火之效也耳”。
因为医书中这段记载,很多人效仿其法长期灸关元穴。问题是灸关元穴之后,是不是就有这种凝然如石的雾状结晶?我们不能把自己剖开看一看,但是很多人灸关元之后,初期是很有效果的,到后期为什么效果就不好了呢?因此临床对于“艾灸”这种艺术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做艾灸的过程中温度是不是越高越好呢?答案是错误的!我们发现很多经常做艾灸的人,被灸过的肤色会发暗,或者变花,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一定是艾灸的火候没有把握好,灸得重了。大家是否考虑过,这就是“低温烫伤”呢?是由于火力太大对皮肤造成的一种伤害。
由此可见,艾灸的关键是对火候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再看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中关于“关元穴”艾灸的一些原文:
“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为何今人在艾灸关元时达不到治疗中风的目的呢?
这其中的奥义又是什么呢?
因为今人是用艾条对着关元穴进行烘烤,而这种直接的烘烤是达不到收降的目的,这种烘烤相当于热灸关元,热灸一定是一个发散的运动,可以激活血中之阳气,但是达不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那我们一定要明白书中的“壮'与灸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艾壮,也叫米粒灸,是用手把艾绒搓成如花生米大小的塔状样放在关元穴,在刚点燃的时候,人体是感觉不到热的,等感觉到热的时候,这个米粒就要拿掉,而不是一直保持在这个温度。这个施灸的过程就是当你感觉热了,就撤掉再重新放一个,当你撤掉时关元穴又变凉了, 当它刚热或者你承受不住的时候,这个米粒就要马上拿掉,那么从点燃到结束,这个热的过程很短,其中的奥义就是“温度变化的道理”。
我们再看“中风”的病机,心脏输出血液之后,进人冠状动脉向上运动至头顶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压力,如果这个压力不能持续的释放,头部血管的压力就会增大,从而造成头晕、头痛、头昏沉等症状,那如何将头部血管的血液压力降下来呢?心藏血,小肠降血,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此穴主血分,对应中药中的附子。什么是募?我们知道虚则取其募,募穴是对脏腑进行补养的穴位。在针灸里面也有一个腧募取穴法,其募穴是进补的,腧穴是输出的,从而形成一进一出。 唯独肺经的募穴是发散的,故肺以宣散为主,其余脏腑的募穴均以补为主。
小肠虛弱了,它的降血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虚则取其募,那么如何对小肠的募穴关元穴进行补养?有一个收和降的过程,才能进人小肠去补养。在用米粒灸的过程中,刚点燃感觉不到热量的时候应对的季节是秋季,秋季主收,因此米粒灸实际上是一个收敛温补的过程,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对中风、脑血管意外、眩晕、以及高血压中的收缩压高均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使用艾灸时一定要明确温度四季的变化。
中医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合,故艾灸不能一味地只讲“热”才叫艾灸,只有懂得“温、热、凉、寒'温度变化之精义,才能更好的发挥“艾灸”这一古老医术的临床效果。所以说:“艾灸,是玩火的艺术”。
说明:本文摘自道医唐辉老师撰写的《玄普灸阵》一书,分享此文,希望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