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云翔答记者问
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施云翔老师的采访记录(二)
关于儿时经历——
问: 儿时什么习惯让你一路走来,对你帮助最大?
施云翔: 小时候因父母的宠爱而养成任性的习惯,凡事依赖大人,只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其余的事很难上心。
母亲是单位领导,常批评我家务活从不愿干一丁点儿,“懒惯了”她常说。但开朗豁达的父亲是艺术家,反倒常夸奖我,“看这孩子学画,倒很勤奋!”
截然相反的评价,让我从小以为夸奖就是喜欢你,批评就是不喜欢你,误以为母亲不爱我,总说我“又懒又笨”,而父亲却认为我“聪明又勤奋”。对于父母,那时我更爱父亲。
文革时期,我还在上小学。忽然有一天父母双双去世,我成了孤儿,这时才发现平时严厉而勤劳的母亲对我更重要!因为没有母亲我什么事都不会做。我最依赖的人其实才是最爱我的人!
父母早逝,让一个从来不懂爱的我似乎一夜间成熟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这是我13岁才明白的事。我后悔过去老和母亲顶嘴,其实我心里很依恋她。
问: 儿时是哪段经历对您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帮助或影响?(请举列一具体个案)
施云翔: 这个问题我在上次那个“儿时什么习惯让您一路走来对你帮助最大”的提问已经答过了啊,这里我就不再复述了。
小时候因父母的宠好养成了我比较任性习惯,那时很不懂事,后来文革时期父母去世了才让我突然懂事了许多,我就答一个提问吧。
问: 儿时的哪个人对您影响最大?(可以是老师、父母、同学,请举例)
施云翔:首先是我的父亲,是他发现我特殊的爱好,希望我长大以后可以从事艺术的事业,因为我父亲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还有我母亲,她是党员是单位领导,父母突然去世时我还在上小学。
另外,就是我的两位老师对我影响也很大。第一个老师姓赵,叫赵完璧,古云“完璧归赵”,我命中注定两个老师都姓赵。
当年因为是家庭突变我一夜间成了孤儿,这个赵老师呢,因为他是落魄的旧文人还戴顶“右派”的帽子,解放前他是艺专的校长,专门从事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研究和教育的,但文革时期他是被群众“监督改造”的对象。那时,我经常去看他,他就偷偷拿些古典青绿山水给我临摹。
第二个老师也姓赵,叫赵蕴玉,他是张大千的弟子大风堂传人。
他当时在省博物馆工作,我那时也经常去博物馆向他请教,老师能修复文物懂鉴赏,我有幸见到了好多市面上见不到的那些好东西。那时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到了如醉如痴的酷爱,学习临摹古人的东西,经常是通宵达旦的不想睡觉!后来老师亲手书写“天道酬勤”四个字赠予我,至今老师的墨宝现还在保存在家中。
蜀中二赵,是我们川内著名的老画家,虽然他们今天早已作古了,但是他们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尊重的恩师。
问: 如果你现在给学生一个忠告,你最想告诉他们什么?
施云翔: 几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我现在是一位从业艺术家教育的老师也早为人父了。每年母亲节和父亲节,孩子都会向我们道一声祝福,而我却没法祝福久逝的父母。
我常告诉我的学生和孩子说,人生如梦,每个人在少年时期都有自己的梦想,如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除了勤奋和努力还得坚持自己的信念,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家庭以及才拥有对家人的爱与被爱。人生在世,有“爱”才会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懂得爱、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你才有美好的人生。
如今,最让人遗憾的是我永远失去了报答和感恩父母的机会。正应了那句古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采访于2020年母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