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义 ◎ 2)夏宇:“锯齿”思维或悬崖“蹦极” | 诗观点文库 | 诗生活网
三 “锯齿”思维术
如果继续把锯子的理念用到诗的修辞,我们发现,那些“幽浮文法”、“逆毛抚摸”的乖戾、“腹语窃窃”的尖利、以及单刀或双刀的“溜冰鞋”,都可归入“牙齿”系列。在游戏的迷宫前,夏宇既集结大量传统修辞:双关、谐音、黏连、通感……,又加固现代与后现代的隐喻、博议、后设、误推、拼贴、镶嵌……,连同未及冠名的、语法怪异、佻达戏谑、文意暧昧的演出。除了前面有所涉猎外,下面再胪列数例,藉此窥视她一星半点的花样。
偏离常规语法与构词法。
就是
只是
这样,很
短
仿佛
爱情
——《爱情》
她决然锯断长链条句式,故意将四组虚词(范围副词“就是”“只是”,指示代词“这样”,程度副词“很”),以碎片方式作为“垫片”塞入诗中。表面上付出累赘的代价,暗里却收获整体语调短促、气促、急促的意味,吻合爱情结束后的空洞空荡感。试想前行代诗人如洛夫辈,是绝不会出现这种离散句式的,无论如何会视那三行累赘如眼中砂子,立马给予清退。可是女诗人不但挽留,且变化花招:“如是/玻璃/玻璃地/遇到/在苍白的青春反光中/性命本体与生活”(《插图》),名词玻璃在这里转品为形容词化,使得主格在遇到动词前有一个短暂的华彩,难见的高明。
“杜撰”式畸联。
患失忆症的人坐在海边听到了
而唤起的第一个记忆是一些防痨邮票
——《百叶窗》
让人顿生疑窦的是,固然失忆症与肺痨是属跨科的两种病,在病的基础上可建立牢靠的联想,问题是病与邮票,全世界有没有一种基于防治痨病而发行的邮票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要归咎于无中生有的杜撰,想当然的发挥?幸亏有前病“失忆症”的“接头”,使得后句在错愕中不致完全轰然倒塌。突发奇想的词句在夏宇笔下,真是如泉奔涌,陡峭、突兀、劈立,给长期平庸爬行的修辞抽上一阵锯齿形鞭子。类似的还有 “在段落这个令人愉快的礼拜式”(《我不知道它的发生我来是这么舒适》)。“净重是骨骼/毛重是戏”(《蛀牙记》)“永恒的喷泉狂想如蛆”(《她们所全部了然的睡眠与死亡》),绝对叫人一惊一乍。
突兀性暗喻或远取譬
舌尖上
一只蟹
——《阅读》
远取譬是在遥遥相隔的事物间寻找同一性,在出乎意料中获取惊愕的效果,其杀伤力造成的震撼可以万吨级计。突如其来,将甲壳类动物——八肢二鳌植入柔嫩的舌尖,造成视觉上强烈的反差。在标题笼罩下,牵引出味蕾与蟹肉构成的丰沛的阅读滋味,一种异常突兀的陌生化张力油然而生。可比照《梦见波依斯》:“我写过很多次钢琴/也从来没有像过一头象”,奇异的突接,倏然而至的惊梦?
时空的灵敏转化
晚一点是薄荷
再晚一点是黄昏
——《铜》
诗歌是各种事物“交换”频次最多的文体,有如城市社区穿街走巷的运载工具,而时空转化是其间特别忙碌的小中巴。“晚一点”作为时间的弹性刻度,对应于它的事物,一般有两种选择。①时间的截止或延宕,总之在时间的维度上做足文章。②不在时间上打主意,而是向空间方面转化。第一句“晚一点是薄荷”——选择了时间与饮品的关联,显然也是一种畸联:相隔千万公里的两种属性在瞬间胶合,迫使晚来的“时间”(还可以承载他人他物)带点薄荷的气息与味道。第二句是属于正常不过的时间常态,但因了具体的时间节点黄昏,使得时间获得结实而实在的存在感,由于两句——难易适中、张弛有度的配合,尤显得奇特而自然,自然会获得较高的赞赏度。可对照《南瓜载我来的》:“经过一千年和/一个、两个、三个/三个哈欠”。漫长的枯燥时间与瞬间的慵懒哈气形成某种谐趣,足见夏宇的机敏。
偏爱能指的演奏。
1当她这样弹着钢琴的时候恰恰恰/2他已经到了远方的城市了恰恰/3那个笼罩在雾里的港湾恰恰恰/是如此意外地/4见证了德性的极限恰恰/承诺和誓言如花瓶破裂/5的那一天恰恰恰/目光斜斜/在黄昏的窗口/6游荡的心彼此窥探恰恰/7他在上面冷淡地摆动恰恰恰/8以延长所谓时间恰恰/我的震荡教徒/她甜蜜地说/9她喜欢这个游戏恰恰恰/10她喜欢极了恰恰
——《某些双人舞》
夏宇偏爱声音修辞,该诗采用双关修辞格,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借助词义或同音,使语句焕发出双重意义,从而制造言此意彼的效果。古代诗歌的双关俯拾皆是,但因篇幅关系,总是跳不出双层栅栏。夏宇的《双人舞》,踩着象声词“恰恰”的步点,至少跳出了四层跨栏,实属罕见。第1个恰恰恰,作为引入剧目的情景导语,没有实质性含义,但略微传递出妻子打发日子的单调心绪。第2到第4个恰恰,押韵似的回应了妻子的寂寞“声响”。请注意,多一个了字的结束“前缀”和多了一个恰字的“定音”,明显带有丈夫摆脱束缚与顿感轻松的情调。第5个恰恰恰,巧妙地转嫁于花瓶的破裂声,暗示婚姻的不堪一击。第6个恰恰,显然是针对窗口、街头的游猎、邂逅,彼此窥探的心跳。第7个恰恰代表交欢的生理节奏。第8个恰恰代表冷淡敷衍、开始不耐烦的心理节奏。第9个恰恰恰表达了对方的高度愉悦。第10个恰恰再次进行了强化。应该毫不犹豫地说,在百年新诗史上,象声词拖动了这么多意涵的能指诗,授牌夏宇为头号大力士名副其实,它为传统双关修辞的现代作为,提供了绝佳范本。不过,笔者有点小小遗憾:如果结尾再来一两个“恰恰”呢,回应开场的引语,在结构上岂不更加完美?笔者自作聪明,设想来个续貂,比如:
此刻,他真想给妻子挂个电话
电话那头,是一阵
恰恰、恰恰、恰恰恰
……
对于艺术,夏宇确乎是一个恰恰恰的“跳来跳去的人”,难得安分。对于语词,恨不得每天都能刷新,尤其是冷不防,在不起眼也不重要的角落 ——“我们甚至不能像廯”(《而他说6点钟在酒馆旁边等我》);“在狂喜最薄最薄的边上”(《继续讨论厌烦》);“第一个吻淡绿如梗”(《在墙上里写一个句子》);“市集里倾翻的香料/用十批骡马交换一个厮混的黄昏”(《一些一些的迟疑地稀释着我》)。甚或,还不时制造些“病句”:“在这样的下午/这是譬如的第6次方”(《耳鸣》),让人久久眨眼。
诚然“诗的魅力在于它的歧义性”【11】歧义,也属于犬牙交错的“锯齿”。但歧义的汜滥会造成堰塞,不可掉以轻心,以多人谈论的《拥抱》为例:
风是黑暗
门缝是睡
冷淡和懂是雨
突然是看见
混淆叫做房间
漏像海岸线
身体是流沙诗是冰块
猫轻微但水鸟是时间
裙的海滩
虚线的火焰
寓言消灭括号深陷
斑点的感官感官
你是雾
我是酒馆
作为压轴之作,该诗在夏宇心中肯定分量不小,但由于艰涩多义,解读者或者干脆以感觉取代诠释,或者以笼统的语焉不详大而化之。要读“懂”此作,笔者以为当先做二度“还原”。第一度还原,是将全称判断的8个系动词“是”做暂时“搁置”,夏宇一直喜欢采用此种句式“××是××”、“我是××”(大陆在解冻时期的七、八年间也盛行这样的句式:A=B),其实太过宽泛,反而可能成为短板;万用胶囊,装入太多东西(填料)未必是好:“风是黑暗,门缝是睡”,依序不是可以变成——“风是光明/门缝是醒”、“风是狐臭/门缝是香”、“风是蜂蜜/门缝是嗡蝇”“风是温馨/门缝是冰冷”……无穷无尽地演绎下去,全诗就被“是”的管道带到歧义汜滥的大海。与其如此,不如先删除“祸首”。第二度还原,是将各自独立的意象进行一番梳理,有序成一个个桥墩,在标题的指示下,完成一段《拥抱》的桥梁。通达桥梁的“拥抱”,可以有多种方案。比如纵向轴列:一连串的外在的意象与内在心理流程投影在一起,合成一种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感官节目。笔者则比较倾向于横向轴列的联通,毛遂自荐,再顺手写下该诗的“迻译”——当然,前提是:拥抱依然作为该诗主线索。如此,拥抱在黑暗的风中,拥抱在睡眠与梦的缝隙间,拥抱在冷淡与懵懂的交织里,有时会突然醒悟,亲密的拥抱或许是一种混淆?拥抱的身体如下陷的流沙,溶解诗的冰块;镶嵌在浪花里的裙琚,点燃断续的火焰,但都难以抵御时间的悄悄流逝,没有什么寓言也没有什么后设,有瑕疵(缺陷)的拥抱,或许只是感官与感官碰触,一边是挥之不去的迷雾,一边是欲望骚动的酒馆……。显然,笔者的“迻译”,只是“读懂”的一种,还有多种多样的“懂”,等着你去打开呢。
如果说《拥抱》像钢丝上舞蹈,精致考究,那么《耳鸣》就是在峭壁上攀援。一阵阵呼啸的山风,我们听到什么呢?好像听到又没有听到。是作者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轻微耳背,甚或我们已接近耳聋?
我们称之为夏天的/这些椅子其实/是不同的岛我们/停下来找东西/解开悬挂/交换倒数/骰子就变成线索/瓶子就变成船螺/鞋子就开始/是一个邮轮/我就驶过你的港/你就坐在箱子上写字/耳朵的手风琴地窖里有神秘共鸣/头发已经慢慢留长了/钟用海擦得很干净/我们都会打勾/在这样的下午/这是譬如的第6次方/你喊我的名字/遗失三颗钮扣
找不到基本架构和内在逻辑,截断式闪跳,看不见有什么出口,除了一句神来之笔“耳朵的手風琴地窖裡有神秘共鳴”极为传神切题,余下笔者实在不敢恭维。或许我们可以从拉康的理论找到答案,夏宇的诗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后现代的“维持沟壑的伦理”:即不直接抵达意义,或者说,通过将意义不断地延宕,维持欲望的持续动力。在夏宇的诗里,一方面有着语词不断推进的欲望运动,另一方面这种欲望又持续地在断裂的语句构成中遭受阻隔。【12】晦涩的阻隔,跳闸式的短路的阻隔,是迄今人们对夏宇最大的微词。而质量的参差也是夏宇的一个问题。
四十年来,夏宇穿着她自我设定的“蹦极”服,一直站在诗与非诗的悬崖,站在101顶楼。她乜斜常规的弹跳、腾跃,醉心于花样百出的自选动作。接近死亡的大前冲,跳出心脏的后滚翻。嵯峨间飞旋,嶙峋里穿梭。嬉戏的姿态,Salsa的舞步,以生命与自由为代价,有巧智到“甜蜜的复仇”的精度,也制作过叫人困惑的 “耳鸣”。永远的涉险、实验、探索,永远的乐此不彼,花样翻新。调皮、捣蛋,童心未泯的嘴角,总是挂满狡黠的坏笑。顽劣不化的恶作剧,跃跃欲试的好奇,打破疆界,魔术师的布袋塞满快感美学,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衔接处,玩出了一座多面向的、甚至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在夏宇的后面,紧跟着叶觅觅、刘亮延、雨果……一大群新新代“玩手”,夏宇式的“积木”,是延续着展开更大的体量,还是接近变异后的拐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