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亭:程十发先生馈赠父亲的绘画册页

我的父亲郭若愚生前珍藏一本小画册,他最珍爱这本画册,是他的老朋友程十发先生赠送的礼物。

父亲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文博研究,曾任上海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等职,著有《殷契拾遗》《模印砖画》等。1965年1月,中央下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文件(即“二十三条”),将农村社教运动和城市社教运动一起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和清思想”的“四清”运动。时年6月,上海郊县全面开展“四清”运动。上海郊县的“四清”工作是由上海市政府派遣工作队去开展的。听我父亲说“四清”工作队队伍庞大,约有几万人,他们为来自上海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的部分干部和大学毕业生。我父亲是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当月,父亲被派往上海川沙县。当时去川沙县的工作队主要由文化系统抽调的人员组成。真的很巧,上海画院的程十发先生和我父亲分在同一组。他俩是交往已久的老朋友,程先生喜欢收藏古画,而父亲精于研究历代字画名家的史料,两人志趣相投,谈论起字画来十分投缘,这次相聚,真是天遂人愿。

“四清”运动一开展,基层干部都纷纷要“洗澡”(交待问题),人人过关。在他们工作组里的一位生产队干部,被别人揭发生活上有问题,他受不了,回家就拿起农药瓶咕嘟咕嘟喝进肚里。父亲得到消息,立即和组里其他同志把他送往卫生院去抢救。幸亏抢救及时,救了一命。工作组的事情多而杂,十分烦心。但他说,当离开喧哗的工作环境,举目远望广袤大地时,就会感到心情平静,精神放松。

程十发先生,平时养成喜欢观察周围景色的习惯。一天傍晚,他来到村前草坪上,见一只母鸡率数只小鸡,幸福地啄食。旁边土堆上昂首一只大公鸡,儼然像个守护神。稻草堆旁躺着一只懒洋洋的小猫。不远处老牛在村口的大树下,悠然自得。村里散落着几间简朴的大平房,正冒着几缕炊烟。一条碎石小道从村头弯弯曲曲,一直通到远方。天边晚霞绚烂。他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顺手拿出随身的速写本,用钢笔迅速勾勒出来。他回到宿舍,在写字台上铺开纸,磨好墨,投入了创作。

吃过晚饭后,父亲总是习惯性地来到程先生住处,聊天,放松心情。有一天,他看到废纸篓里几张丢弃的纸上画着小猫、牛、房子等内容的草图,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就弯腰捡起来,叠好装进衣袋里。程先生看着他的举动觉得很好笑。

几个月后,程先生找我父亲时,拿着一本小的、已装帧好的绘画册页,说送给你。册页首页写着“琐记笔录——智龛先生博教”十个字,是程先生独创字体,很有韵味。册页里画的内容正是小猫,牛,房子等。父亲十分欢喜,连声道谢。

一年之后,“四清”工作结束,大家各自回到原工作单位。后来父亲看到这本册页就回忆起这段难忘的日子。

“文革”开始,两人都受到了冲击,不敢来往了,怕彼此受影响。直到改革开放,文化事业也开始步上正轨,父亲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97年父亲编著一本《古代吉祥钱画像赏析》的书时,忽然想起要去看看老朋友程十发先生,并想邀请他题写书名。抽空,他登门拜访,程先生正巧在家。多年不见,两人一谈到中国历史上名家字画,就滔滔不绝。他们还互相交谈各自的“文革”经历,虽然都是遭遇凄惨,但都是一笑了之。当程先生得知我父亲有事相求,满口答应,当即挥毫题上书名《古代吉祥钱画像赏析》。

程十发先生自1984年就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由于忙于会议﹑办画展﹑出国文化交流等事务,他们之间的交往就逐渐减少。父亲唠叨说:“如今清闲日脚难寻了。”其实他自己也是忙得没时间,自然不愿去打扰他,但常常通过朋友托言拜望。程十发先生病重住院期间,童衍方先生去探望程先生,程先生都不忘托童先生问候我父亲,可见他们彼此的惦记。

父亲热爱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刻苦钻研中国古代文字﹑工艺美术和历史。他为文博事业辛勤耕耘一生,在甲骨学﹑古文字﹑考古﹑古钱币研究﹑古代工艺美术﹑《红楼梦》研究﹑书画﹑篆刻﹑陶瓷紫砂等领域有一定造诣,发表数百篇很有价值的论文,编著了十数部立论精确富有见解的著作,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求学者诲人不倦。他的这种钻研精神,是我们后代的楷模。我整理了父亲留下的一些文稿资料,编著《文博专家郭若愚》(2016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他一生为中华文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程十发先生所馈赠的册页大小为32开本,一共有十二张精致的画作,每张画都有画名,先后程序:《璎珞》《牛疾》《奴戏》《出墙》《竹窝》《访桌》《槿篱》《陶菊》《慎食》《水仙》《探幽》。这些画散发出浓郁的乡村风味,画得非常鲜活,给人一种祥和的美,是程先生小品画不可多得的佳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