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秋季养肺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由于肺主呼吸,外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
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秋季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因此,秋季养生应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注意护阴润燥,以养肺为先。
中医认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气血的运行与心肺关系密切,心若有病,则全身气血不能通畅运行,肺的呼吸功能当然会受到影响,出现心慌伴有气喘的现象。这就提示我们,秋季养肺不能忘记呵护心,平时需要我们多养心、净心,不能过度操心,对于肺气虚弱的人来说更要注意养心。
中医把肺肾之间的关系归纳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人的呼吸不仅靠肺,也要靠肾。浅表呼吸,有肺即可,但要完成深呼吸,则需要肺肾相配合,只有当肾气充盛的时候,吸入之气才能顺降归纳入肾;如果肾气不足,不能纳气,则出现呼吸无根、动则气喘的症状。因此,在调养肺的时候,保护肾精、避免劳力过度;避免受寒或过服寒凉药。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观念里,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脏开窍于鼻,而其表现在皮毛。秋天秋高气爽也带着燥气,若肺气失调,则容易出现鼻干口燥、干咳、喉咙痛等上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季养生要注意对呼吸系统的保护,特别是要注意肺部的调养。
炎热的夏季,人们喜欢喝冷饮、进凉食,衣着单薄,常处空调低温环境,容易造成脾胃虚寒,而“脾又为肺之母”,脾受凉必然会对肺有影响,到了秋季就应该对肺进行养护;同时,中医还有“肺为娇脏”的说法,就是说肺既怕冷也怕热,既怕干也怕湿。即使在其他季节里没有注意养肺,在秋季也要对肺特别关注,因为在适合养肺的季节里多呵护肺,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养肺饮食注意
秋季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准则。秋日,一方面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的水分,以防止气候干燥对人所产生的直接伤害;另一方面,起到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作用。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银耳、白果、梨、莲子、甘蔗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通过这些食物或药物补养肺阴,防止因机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燥邪影响,产生疾病。
秋燥让很多人出现咽干喉痛、嘴唇干裂,为保护肺气,此时建议“少言”,因为说话过多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肺气和心气,在秋燥季节中常常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话,会不利于养生保健。秋季养肺除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和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外,还要多喝水、豆浆,多吃粥。一些人以为夏季已过,身体很少出汗,就减少每天的饮水量,可殊不知秋燥天气仍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饮水量因人而异,一般每天2 000毫升为宜。另外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要忌冷饮,忌烟酒,以饮水温热为宜。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肺与呼吸功能关系最密切,《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难经》:“气是人体之根本也。”可见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俗话说,“人活一口气”。秋季养肺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会呼吸。
秋季肺气虚的时候,常见气息短浅、言语无力,或见自汗、畏风、面色淡白等症。这种情况下要多做深呼吸以增强肺功能,多吃一些补益肺气之品,如沙参、冬虫夏草、太子参等。
中医认为五脏中,肝主升、肺主降;肝藏血、肺主气,两者在呼吸中是相互协作的,心情舒畅则肝气条达,如果心情不好,则肝气郁结不畅,肺气升降失司,感觉胸闷气短,甚至气喘。因此,秋季养肺,应该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只有这样,肺气才能正常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