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中怎样塑造山体结构
大家知道,大山都是由很多形状不同、大小不等的石头组合面成,这种组合的面貌,便是大山的结构。古代的画家大都用皴法来表现,例如五代的荆浩、董源、巨然,他们的画除了轮廓线基本上都用披麻皴。北宋的范宽也是大轮廓小披麻,只有南宋李唐的弟子萧照,他的画中真正有了点结构。后来直到明清,画中基本没有大山的内部结构。为什么呢?因为古人的审美观有佛道文化,讲究圆融和中庸,所以画的山石都比较圆,很少有楞角。既是北派山水,也不会把真实的山石画得楞角凸显、笔锋外露。
凸显山石内部的结构,应该是现代画法。多表现北方雄壮的大山。但是现代人因为很少在大山里长期写生,加上急功近利,画中也极少出现山石结构。
凡经常到大山里写生的同学,作品中都会多多少少有些结构。例如我们群的老郭、孙成国、周义召同学。他们的画中就会不时地出现山石结构。有结构,画面就显得丰富、浑厚有气势。而且有很强的现代感。
有同学问,古人用各种皴法表现的山石是不是结构呢?当然是了,只不过与现代的表现方法和效果不同罢了!我所讲的山石结构,比较接近写实了,是现代人通过写生学来的一种塑造方法。
中国画,对于物象形体的塑造,不是再现自然的原型,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表情达意的艺术创作。对此,古人己经给我们总结积累了很多具体的典范,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那些形像的塑造,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山水画对于物象的塑造,首先是依靠对自然山水深入细致的观察,其次是强调具有书写性的笔墨语言。
山石的形状是千奇百怪的,山水林木、云烟溪流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在写生时的观察,首先要有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观念。一块小石头,你用意念把它无限放大了,就是一座大山;一座大山,你把它缩小了,就是一块小石头。
在写生时,我们眼前可能是巨大的悬崖峭壁,也可能是沟底耸立的巨石。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它们全部收入画中。写生不是画风景,所以不能再现原有的风貌。你首先要学会选择,有取舍地锁定一个局部去写。
选局部,也要善于发现美的局部,尽可能选择那些有疏密、虚实、大间小、小托大的自然之美。在丰富的物象中,摄取最可入画的部分。然后用笔墨语言,即概括又形象、有节奏有旋律地去塑造,还要把交错不齐、大小不等的石块统一起来。
我们从石头的结构开始,用笔墨语言来表现它的大间小,它的疏密虚实等对比关系。
笔墨首先要强调线,根据山石纹路的长短粗细,转折来体现提接顿挫、轻重徐疾的笔法。初学者先要学会用线勾勒,然后再用皴擦点染来表现山石阴阳形质。当然也可以先皴擦后勾勒,那要看你的熟练程度了,心中有数才行。
很多同学面对大山,不知怎样观察,怎样取舍,连什么是结构也不知,所以拿起笔来不知从何下手。这说明什么?说明你脑子里沒有疏密虚实的观念,沒有对比和变化这四个字。什么时侯有这些了,你的眼睛再看大山,才会选择,才知道取舍,才会把山石转换成笔墨,才会把大山看成是一幅幅山水画。
对比产生画面,变化使画面生动。在抓住结构的同时,强化线的书写性,点线要有负重感,有力才有势。
说了半天,什么是结构呢?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内部组织结构,构成该事物互相关连的所有内容,就是结构。
例如人和动物,构成它整体形象的结构有骨格、肌肉,面部器官、肢体、毛发等。
再例如大山,构成它的有形状各异的石头,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还有瀑布山泉,云烟雾气等。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都有构成它的内部结构形式。
中国画的结构,不同于西画的结构。西画是科学的,写实的,是自然物象的再现;而中国画的结构是意像的,写意的,是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像。
中国画是二维的,不是立体的。石头一般分三面,但大山是很多大小不等的石头组合面成的,而且是互相关连的。因此我们在画山石结构时,脑子里一定要有大间小,小托大,形状不等,以及疏密、虚实的意象,还要统一那些结构的外延轮廓。
因此我们在写生时,只有先从局部的山石结构开始,然后再去逐步掌握大山的脉络和走势。
画巍峨壮丽的大山,有结构和沒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结构的大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显得厚重、雄伟有气势。而没有结构的大山,就显得单薄、空洞、柔弱而沒有气势。
一、写生的目的:
1.锻炼观察力,寻找并发现自然山石的生成规律。培养与自然融合的精神感悟;
2.在物象与笔墨的转换中寻找和丰富绘画语言;
3.为创作积累素材。
二、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取舍:要选择有特点的物象重点描绘,舍去与之无关的东西;
2、先选取一块较近且纹理丰富的大石头或断崖用笔墨去塑造。
3、注意虚实、疏密、大小、以及形与形之间的对比变化。画面要有节奏、有呼吸、有聚散、有顾盼。
4、构图:要突出主题,根据画面的需要和构图的法则去画眼前的景象。注意画面的起承转合,即开合关系。
5、不可贪大求全。要从物象的结构开始,循序渐进。先结构,后局部,然后才是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