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地图的发展(中)
导
语
中国地图文化馆由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投资兴建,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地图和地图文化为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场馆。
中国地图文化馆把“普及地图知识,传播地图文化,宣传国家版图,展示地图成就”作为建馆的宗旨。
整个展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展出近1500件展品,主要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别是“地图之用”“地图之史”“地图之学”“地图之工”“地图之光”,介绍了地图的作用、起源、发展和技艺,汇聚了各个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地图精品和复制品。
一起跟着“掌上地图馆”栏目去逛一逛“神秘的”中国地图文化馆吧!
(为何神秘,因为目前只接待团体预约,暂不对个人开放噢)
中国传统地图的发展②
裴秀的“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基础。他采用的“计里画方”方法,影响了我国西晋至明末1400年间绘制地图的格局。中国传统地图的绘制理论和方法在得到继承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贾耽、沈括、朱思本、罗洪先等地图学家,地图的品种、数量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6.《黄河源图》
《黄河源图》(元,1280年)由都实等奉忽必烈之命,考察黄河源,绘图而成。该图是关于黄河源地区最早的一幅实测地图,在测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图的方位是上南下北,与现在地图的方式正好相反。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文化馆)
7.朱思本
朱思本(公元1273—1333年),元代著名地理学家、地图学家,是继裴秀、贾耽之后中国地图学史上又一划时代人物。
公元1311—1320年,他完成了“长宽各七尺的《舆地图》”二卷,为了完成《舆地图》这一艰巨任务,朱思本在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制图方法等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以“计里画方”之法绘制各地分图,然后汇编成全国地图,资料收集广泛,取舍慎重,制图严谨。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文化馆)
(图片来自于网络)
8.《大明混一图》
《大明混一图》属行政区域图,成图年代为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彩绘绢本,图幅尺寸为386×456cm,是一幅大挂图。图内主要表示明朝及邻近地区的各级居民地、山形、河流及其相对位置,所绘范围东起日本,西达西欧,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居民地均以地名加框的方法定位,其框用不同颜色区别内外所属。此图绘制精美,内容丰富,是一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
本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地图中的“中国”部分被刻意放大,没有严格按照比例绘制。这个特点被后来同样类型的寰宇图所继承。这幅地图是目前我国现存的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世界地图。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文化馆)
9.《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据郑和航海经历绘制,呈一字形长卷,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航海地图,描绘了郑和航行的航线,以及沿途的海岸、山峰、岛礁、港湾、河口、城邑等内容。
航海图并未采用传统的上北下南方位,没有采用固定的方位体系,而是根据船队航行的方向,自右向左展开,地图方位随时变化,海岸线被拉成近乎于直线。这种方法与现在的导航地图是一致的。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文化馆)
(图片来自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图:谁主沉浮?》)
更多精彩,请戳下方链接
10.《杨子器跋舆地图》
《杨子器跋舆地图》(明,1526年)为绢底彩绘,是明时期全国舆图的代表作。原图无名,因图下端中部有“杨子器跋”,故被命名为《杨子器跋舆地图》。
该图是现存最早系统地使用地图符号的地图,系统地使用了20余种符号,来表示各种地理要素。包括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省界、首都、省会、大城市、小城镇、都司卫所等军事机构。图中的500多座山脉均用着色的山峰表示;河流用双线着色表示;1600多个地名分级用方、圆、菱形等符号表示;海岸线画得比较正确,水系较为详细。图中以从西南流入星宿海的水道为黄河河源的画法,较明以前的传世地图前进了一大步。对长城、陵墓、庙宇和桥梁的表示十分醒目。
(图片来自于网络)
更多精彩,请戳下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