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人在台湾受尽委屈,1990年冰心写信让他回大陆看看,他咋回复

我对得起我的国家,我对得起我的国家……

这是孙立人去世前念叨的话,没说对得起他们那个“党国”,也没说对得起蒋家王朝,而是特别强调对得起祖国。不久,孙立人在中国台湾病逝,终年90岁。这一天,是1990年11月19日。

而后,中国台湾方面为孙立人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对于这场葬礼的规模,后来台湾一位姓许的教授是这样形容的:

孙立人将军的丧礼确是倍极哀荣,自动前往吊唁者一万余人。今后在台湾,大概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感人场面了……

这话说得不假。

当天,很多老兵从世界各地赶到中国台湾。当已年过古稀的他们跪在地上,久久不愿起来时,世人看到了孙立人在军界的影响力;

当天,美国维吉尼亚军校老校长,匆匆赶来献上花圈。对这所有着“南方西点”之称的名校来说,孙立人一直是学校的骄傲。

当天,大量台湾百姓自发前来送孙将军,很多人跪地致敬。

入台后,被软禁了33年。33年里,他手上无一兵一卒,早早地消失在民众的视野里。很多人都以为,世人早就忘记了这位抗日名将,不曾想他竟仍有这样的影响力。

后来,孙立人被葬在了台中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内。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墓地:棺椁未入土,就那样端端正正地被安放在地面上。

之所以这么做,并非子女不懂事,而是因为孙立人生前曾明确地表示:要归葬于广州马头岗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与当年的战友们守在一起。既然这一愿望无法实现,后人便只能这样安排。

31年棺不入土,无疑证明了一件事:孙立人晚年是很想回大陆的。这一点,从他逝世前与女作家冰心的一次书信往来,也一样能得到证明。

本期,魂说要跟大家说的正是这段尘封往事。冰心为何会在1990年给孙立人写信?孙立人在台湾都经历了什么,他又为何会被软禁?受尽委屈的他,又是如何回复冰心?家国大义、友情亲情,皆在这些往事里了。

一:孙立人的悲情,李敖一针见血评价

咱们都知道,作家李敖一向敢说、敢骂,当年他曾很直接地表达观点:那些跑到台湾的国军将领一个个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但对孙立人,李敖却极为尊重。

李敖曾这样表达自己对孙立人的钦佩之意:

孙将军是国民党集团中最杰出的将领,学历之深,无人可及;练兵之精,无人可及;战功之高,无人可及;身上弹孔之多,无人可及;国际性声誉之隆,也无人可及。

而在2010年孙立人纪念馆揭牌时,李敖则又不无惋惜地表示:“但他生不逢时,赶上了蒋介石的时代,被牺牲掉。”李敖的很多话都不靠谱,但这句话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孙立人后半生悲剧的原因:他不该跟蒋介石!

孙立人是安徽人,1900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家境不错,父亲是晚清举人,曾在山东登州任知府。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晚年他的书法、诗词等造诣极高,都跟早年的教育分不开。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按理来说孙立人应该当个文人,但9岁时的一次经历,让他对人生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当时,他跟随家人来到青岛生活,彼时的青岛老外“高人一等”。一天,他在海边玩耍时,竟莫名其妙地被两个德国孩子打了两耳光。这件事,让小小年纪的孙立人恨透了西方列强。

1914年,14岁的孙立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清华学校,也就是如今清华大学的前身。在学校里,孙立人绝对是一颗闪耀的星。他很爱打篮球,是当时清华篮球的“五虎将”之一,甚至还代表国家队参加过比赛,拿下远东篮球冠军。

从清华毕业后,孙立人进入美国一所大学读土木工程系。因为脑子活,又肯用功,仅用了两年他就拿到了工程师证。对当时在美国的华人来说,工程师显然是份体面的工作。

但当他目睹唐人街上那些备受嫌弃的洗衣工、修足工时,便再也不能“独善其身”了。不久,深知唯有振兴军事才能救国的孙立人,投笔从戎,考入了美国维吉尼亚军校。

1928年回国后,孙立人正式开始了自己在军界的“开挂之路”。多年后,军史学家们在梳理孙立人的军事生涯时,总是不得不写下这样几幕:

淞沪会战,有他。在苏州河畔,他率部冲在最前面,倒在了日军的机枪扫射中。被送到医院后,医生发现他身上共有13处伤,肺部几乎被打穿,昏迷了整整3天。要不是恰好有个青年学生给他献血,他那次肯定无法挺过来。这一年,他37岁。

第一次缅甸战役,有他。在异国他乡,他率远征军与日军苦战两天,歼灭日军主力,夺下汽车100辆,战马1000多匹。不轻易夸人的美军将领史迪威直言:这家伙太有种了,是个货真价实的军人!这一年,他42岁。

第二次缅北战役,有他。踏破野人山,与日军激战80多天,打得日军全线崩溃。此战后,他被称为“东方隆美尔”。这一年,他44岁。

对于这种在国内、国外能给自己长脸的将领,蒋介石一开始肯定是会重用的。但是,当他在美国人那边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功高震主”之嫌时,以蒋介石的度量是很难容得下他的。更何况,他还不是一个黄埔系将领。对于是不是黄埔系,老蒋一向很在意。

于是,在兵败东北后,孙立人便被老蒋“雪藏”了。直到1947年6月,美国派使团来华,蒋介石这才又想起了孙立人。

孙立人有留美经历,又曾在远征期间跟不少美军将领建立了友谊。此时,急需美军支援的蒋介石判断:要想让美国人满意,派孙立人接洽是最合适的。于是不久,孙立人成了使团报告人,后又被委任为陆军副总司令。

1949年9月1日,孙立人又被任命为台湾防卫司令。蒋介石逃往台湾,孙立人则更是成了他不得不倚重的人。他不但把孙立人提为陆军总司令,还把他升为陆军二级上将。

树大必招风!当时,台湾各界皆有传言,称美国人对蒋介石太过失望,准备“以孙代蒋”。更有人传,孙立人早就跟美国人商量好了,要找机会拉老蒋下马。这些传言,更让蒋介石对孙立人是忍无可忍。于是,1954年,蒋介石便把他贬为“总统府参军长”,由实权转为虚职。

如果能继续这样下去,那孙立人的晚年至少会是平静的。但不久,一件祸事将孙立人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境。

1955年6月,本准备在台南阅兵的蒋介石,收到消息称:孙立人将率部下在阅兵中发动兵变。这样的消息让蒋介石颇为震怒。老蒋害怕,怕孙立人让自己再经历一次“西安事变”。于是,他迅速下令陈诚等人成立调查委员会,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50天后,处理结果公布,孙立人开始了自己33年的被软禁生涯。这件事的真相,直到孙立人死后才被查清:一切都是子虚乌有。

精明的蒋介石,为何会轻信这样的事?有人说是那些构陷孙立人的人嫉妒他,但究其根源无非是:蒋介石内心,深深地忌惮着孙立人。

二:穷,难不倒他

孙立人落魄后,官员们没给他任何面子,直接把他及家人逐出了官邸,安排住进了台中的一个平房里。蒋介石派了6个便衣,对孙立人进行全天候监视。自此后,他私人的任何活动,都需要经过批准。

孙立人共有2子2女,分别叫:孙中平、孙安平、孙天平、孙太平。这些孩子都是到台湾后才出生,都正是需要花钱培养的年纪。

因为没有工资来源,仅靠领来的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他根本无法供养几个孩子上学。而当年那些昔日的老战友,有的虽有心相助,却也并不敢多与他来往。可怜这个从小家境不凡的名将,到老了却要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

不过,不久后孙立人就找到了赚钱的法子。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台中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了一种浓香四溢、卖相极好的玫瑰。后来民众才知道,这是孙立人种来卖钱的。于是,年轻人把这种玫瑰叫做“将军玫瑰”。一时间,“将军玫瑰”很受欢迎。

除了种玫瑰,孙立人还种果木,效果都不错。一天,孩子们发现孙立人又在卧室旁种了一株紫白两色的茉莉花。

孩子们不懂,以为父亲又是种来卖钱的,便纷纷围上来问他。孙立人告诉他们:“这是我们清华的校色!”对于孙立人来说,在清华上学的时光,是他人生最美好的经历。当年那个篮球场上的少年,一直埋藏在他心底,只是眼前已物是人非。

除了在家里种两色茉莉,在儿女们眼里,晚年的孙立人还有一点与众不同之处。他每次喝完一杯奶粉冲的牛奶后,都舍不得洗掉。他会往杯子里再倒半杯白开水,然后一饮而尽。

儿女们觉得他是太节约,直到许久后,孙立人才告诉他们缘由。原来,当年在缅甸时,他跟战友们经常饿着肚子打鬼子。偶尔,会有友军空投一些罐子装的炼乳下来。

这种炼乳在战场上格外珍贵,战友们捡回来就像得了宝一样,总是一遍遍冲水,直到完全无味为止。这个习惯,孙立人一直保持下来。孩子们知道:父亲每一次这样做,都在想着血染沙场的老部下。

虽然穷,但孙立人对孩子们的培养是极为成功的。没钱找人辅导,孙立人就亲自来教。正如李敖说的他学识极高,这4个孩子长大后无一例外都成才了,其中有人当了企业高管、有人当了教授。孙立人给他们定了两个“铁规”:

其一,上大学的只能上台湾的清华大学。虽然孩子们无法上北京的清华,但对孙立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安慰;

其二,儿女们都曾赴美留学,长大后也多在美国工作和生活,所以孙立人要求他们决不能加入美国国籍,儿子不能娶美国女子,女儿不能嫁美国男子。

生活中的其它事,孙立人都能跟孩子们商量,唯有这两件,没有商量空间。最后,她在美国生活的小女儿是直到父亲离世,才敢和爱人结婚。但对于改国籍的事,孙家子女则多次对外表示:孙家后人决不入美国籍。

三:冰心的一封信

很显然,穷是难不倒孙立人的。真正让他饱受折磨的,是无法得到自由。当时,蒋介石对软禁孙立人的事一向强硬。而蒋介石死后,蒋经国也持着一样的态度。

直到1988年,蒋经国死后,因孙家家属和一些老部下的积极争取,孙立人才重获自由。1988年3月20日,一位官员来通知他:“今后你可以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见任何想见的人!”

这一年,孙立人已是88岁。令人无限感慨的是,这一年在中国台湾还有一位老人,仍在为自由之身做最后的努力,他就是张学良。两年后,少帅才算是全面恢复自由。

孙立人重获自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中国大陆,引起了一位老友的关注,此人正是:著名女作家冰心。很多朋友可能会有疑惑,一个女作家怎么会跟孙立人有交集呢?事实上,两人是老朋友了。

上世纪20年代,梁实秋、吴文藻、孙立人等80多名清华学生,一起乘船去美国留学。当时,冰心也在这艘船上,是为数不多的女留学生之一。

在船上时,冰心虽然没认识孙立人,却结识了吴文藻,而吴文藻跟孙立人则是清华老同学。后来,冰心与吴文藻成婚,也就自然有机会跟孙立人相识、相交。

在文坛,冰心和吴文藻的洁身自好是出了名的,宋美龄曾给冰心安排了一个高薪的职务,都被她断然拒绝。而孙立人在国军内部,也是出了名的“清高”将领。

他不愿跟其他军官同流合污,便长期受到排挤。每次心里不痛快时,孙立人便爱找冰心和吴文藻诉说。晚年的冰心回忆起孙立人时,曾这样描述:

在谈到他在滇缅路上的战绩时,真是谈笑风生,神采奕奕,他使我们感到骄傲!

是啊!当年在滇缅路上的孙将军,确实值得朋友们以他为傲。

后来孙立人去了台湾,冰心便再无法与他往来了。直到听说他重获自由,90岁的冰心便在1990年,特意委托朋友,辗转给他带去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除了告知吴文藻在5年前已离世外,还诚意邀请他回大陆来看一看。

彼时两岸通信仍有相当难度,信发出后,冰心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中。两个月后,她收到了这样的回信:

婉莹嫂夫人大鉴:

许逖先生来舍,朗读手书,其于立人,尤殷殷垂注,闻之至为感篆。回忆同舟东渡,转瞬遂近七十年,昔日少年,俱各衰迈,且文藻兄且已下世。人世无常,真不可把玩也。立人两三年来,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虽行动尚不需人扶持,而步履迟缓,不复轻快。有时脑内空空,思维难以集中。比来除定时赴医院作复健运动外,甚少出门矣。

故人天末,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言不尽意,诸维珍卫。

顺候箸安。

弟孙立人 拜启

目前,这封珍贵的信被保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书信库。从字句上看,这是一封很有水平的信:

一来,无论是从称呼、最后的祝福语、“殷殷垂注”、“感篆”等字眼,都看得出来,孙将军的文字功底极高。整封回信,用词非常得体,一气呵成。

二来,信的第一段,孙将军用字是极克制的,哪怕提到自己“身体大不如前”、“脑内空空”,也仅是轻描淡写,似乎早就看淡了这些。

三来,信的第二段,却抒写着克制中难以掩饰的感情波动。由“何时能一造访”一句来看,他是真的很想回来,只是不知归期在何时。

对于孙立人为何不能回来,世人有很多讨论。多数人认为:虽然台湾当局说恢复他自由,并不代表人家会允许他来大陆,在祖国没有统一之前,他的回乡之路只能是个梦。再加上,当时他的身体已经是极差。

事实上,难以回到故土,一直是孙立人晚年之痛。早前,曾有旧部回乡探亲,给他带回了一张安徽老家的照片。孙将军拿到照片后,看了又看,擦了又擦,他对部下说:“虽旧梦重温,然亦感慨系之矣!”

写完这封回信5个月后,1990年10月5日,正好是冰心90岁大寿。孙立人特意发来贺电,并提到了这样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一个千古名句,孙立人把要说的,都藏在里面了。

1990年11月,大陆作家周良沛先生曾过去台湾,特意看望了孙立人。当时,孙将军的身体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着。听到周良沛提起他抗日时的战功,孙立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今天在大陆还会知道这样的事?

很显然,孙立人以为自己当年的英勇早就被大陆百姓忘记。他不知道的是,我党和老百姓从未遗忘过他。在他的安徽老家,一直就建有孙立人故居。后来,他父母的墓地也被迁往了当地。

因此,对于孙立人的这一问,周良沛非常明确地告诉他:“任何有利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事,会顺着历史本来的样子来写!”

听完这样的回答,孙立人点了点头。后来,周良沛这样形容孙立人当时的表情:“那双灰白而干涩的眼珠,不停地在转动!”

或许是这次谈话对孙立人的触动太大,周良沛要走时,孙将军居然扒开旁人搀着他的手,对他行了一个军礼。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在场众人眼里。

此次谈话后不久,孙立人在中国台湾离世。在报纸上看到消息那一刻,冰心悲痛不已。孙立人病逝后,有台湾的朋友给冰心寄了几张他晚年的照片。看着照片,冰心更是感慨万千。照片里,孙立人脸上写满的沧桑,诉说着过去几十年来他在台湾受的委屈。

数日后,冰心为老友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风云才略已消磨,

其奈尊前百感何。

吟到恩仇心事涌,

侧身天地我蹉跎!

此诗,算是对孙立人晚年遭遇的感叹,短短28字,写满了无奈。

孙立人将军晚年的悲剧,是因为他跟错了人,他不该与蒋介石为伍。但从他后来的种种思乡之举,及抗日战场上的赫赫战功来说,其拳拳爱国之心可鉴。

如今,孙将军的墓已是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天都有很多老百姓带着敬意前来,很多家长会告诉孩子:“这个人,曾打得日本鬼子找不到北!”而他在中国台湾的棺椁,就那样摆在地面上。每念及此,唯愿祖国早日统一。只有到那一日,孙将军方能入土为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