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铎:清严有声的后蜀特大号"木铎" |五代十国

这哥儿们人如其名,可谓两代主君手里的一个特大号"木铎",需要的时候敲得山响,足以警策众人、振奋士气、改变命运。他从小倜傥有节义,好文史之学,自然比那些粗鄙武夫看得长远。孟知祥镇守太原时,他被录为亲从,后随孟入蜀,又补为牙校,一直在大领导身边等待敲响木铎。他的高光时刻出现在西川决胜东川的弥牟之战中。那一刻,他如木铎一样敲响,然后率众杀敌,所部士卒无不以一当百,为此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他扶保幼主孟昶,诛除强臣,稳定政局,居功至伟。他一生清廉,严而不猛,清而不隘,为两代主君信重,诚不负"木铎"之名。他就是后蜀名臣张公铎。

孔子在出游列国最拉风的时候,曾引来无数粉丝的围观。仪地(今河南开封,一说今山东菏泽)有个小封臣喜欢交朋友,但凡有名人路过当地,他都会想方设法地见上一面,顺便为自己镀镀金。听说鲁国的大V孔子来了,小封臣就找到孔子的学生,请他们带着自己去见孔子。
小封臣见过孔子出门后开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算是跟对人了,根本不用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即便是你们生前不能做官,死后也会获得荣耀的。因为天下礼崩乐坏已经很久了,太需要一个像你们老师那样的圣人了,他就是上天派来教化人民的木铎啊?"这也就是"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说的由来。
笔者不知道这个小封臣的大名,但是这货真的很有眼光,居然能看到千年之后,儒家学说大行天下,孔子也成为了教化天下的"大木铎",至于那些孔门弟子,全都成为孔庙里供奉的牌位咯。
本文主角人如其名,也是将自家的木铎变成了一国的公器,成为在战场上和朝堂上振聋发聩的"大木铎"。他就是后蜀名臣张公铎。

学点文史不同凡响

张公铎是太原乐平人。乐平就是今天的昔阳县,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这里曾出现过一个闻名全国的地方——大寨,那时候,全国人民高喊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口号,战天斗地,发展生产,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现在想想也让人心潮澎湃。
可惜,笔者同样没有找到张公铎的出生年月。显然,这家伙应该不是什么显赫人家的子弟,史官大大们也就懒得为他做详细的人口普查了。当然,张家虽不显赫,但也不贫困,应该算是个中产阶级。因为,张公铎从小就涉猎文史,能够在乱世之中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张家总得有点积蓄和实力吧。正是因为从小喜欢文史知识,熟谙治乱兴替之道,这位张公子才能在乱世之中尽忠事主,进退有据,游刃有余,得保天年,最终令誉加身。
俗话说,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太原这个地方在五代时期本是一方宝地,众多帝王将相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可惜,就在张公铎准备走向历史前台的时候,后唐的政治中心挪窝了,太原的地位变得不像几年前那么显赫了。当然,后唐庄宗李存勖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根本,还是将太原升格为北京(都),任命自己的(堂)姐夫孟知祥担任北都留守、太原尹。这一年是公元923年。
官二代老孟是个实干家,他一心打算搞好太原建设,这无疑需要大量人才,有人就为他推荐了"倜傥有节义"的学霸张公铎。孟知祥召见小张同学,一看这伙子果然是仪表堂堂,且文武双全,立刻同意将其录为亲从,在自己身边接受考察和教育。这也是那个时代上位者们的惯常用人方式,好苗子一定要带在身边,一是培养感情和能力,二是观察人品,这样将来才好放手使用。
两年后的公元925年,李存勖发起了灭蜀之战。灭蜀大军的实际统帅郭崇韬在临行之际,向李天下推荐自己的老上级孟知祥出任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孟知祥对郭崇韬有恩,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富庶西川交给孟知祥,可谓投桃报李。此时的李存勖对郭崇韬还是比较信任的,对自己姐夫的能力也是认可的,因此满口答应下来。
之后的事情超出了孟知祥的认知,但是对于一个在乱世中拼搏多年的政坛老手来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想当年,孟知祥的姐姐(妹妹)嫁给了李克用最信任的弟弟李克宁(这个关系有点乱,孟知祥是李存勖的姐夫,他的姐妹却是李存勖的婶子,没办法,人家到底是沙陀人,各论各的),结果作为托孤重臣的李克宁在孟氏的撺掇下起了野心,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照理说李存勖杀了孟氏,好歹也得防着点孟知祥吧,但人家老孟不仅安然当了多年太原王,现在又要外放去当成都王(太原离开封不远,李存勖还能盯着点,一旦去了成都,山川阻隔,后果难料),不得不说还是老孟情商高!
老孟离晋入蜀,自然少不得带上一些心腹。他踅摸了一圈,觉得小张不错,虽然跟随自己的时间不长,但为人忠诚可靠且能力出众,只是人家是太原人,能否跟着自己去前途未卜的蜀中呢?
老孟唤来张公铎,亲切地问:"小张啊,本帅即将赴任成都,不知你有何打算啊?"张公铎二话不说道:"令公去哪儿,在下就去哪儿!"面对如此忠诚可信的属下,孟知祥自然是非常喜欢的。公元926年,在他入蜀后不久,就给了张公铎一张告身,补其为牙校。就这样,张公铎在数年间,就由一个白丁变成了一名颇受器重的军官。
此时,蜀中的形势牵扯着后唐的政局。老友郭崇韬的冤死让孟知祥大生兔死狐悲之感。他在凭着自己多年的威信和高超的手腕稳定蜀中众将,平定康延孝之乱后,内心深处不由地生出了异心。
于是,孟知祥开始全力经营西川,打造自己的王霸之基。他开始训练兵甲,扩充兵力,先后增设义胜、定远、骁锐、义宁、飞棹等军,由自己的亲信负责统率。其中,张公铎就先后出任了义胜军、定远军都知兵马使。
通晓文史的张公铎深知乱世之中,际遇名主是一个有志向的人最大幸福,因此,他十分珍惜孟知祥对自己的信任与器重,全身心地投入到练兵大事之中。他练出的精兵个个生龙活虎,无不以一当十,成为后蜀诸军战力最强的部队。这也为他后来成为后蜀禁军统领打下了基础。
张公铎就这样悄悄地走上了历史舞台,不声不响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默默地等待着属于自己时代的木铎敲响。

木铎一响胜负已定

张公铎的荣誉时刻就要来了。因为蜀地太小了,小的已经容不下两个羽翼渐丰的藩镇了。在蜀地耕耘数年的西川孟知祥和东川董璋,在消耗掉抱团取暖时的蜜月柔情之后,亲家也不顾了,干脆当面锣对面鼓地干起来了。
这一切都要从公元930年说起,这一年,治梓州(今四川三台)的东川节度使董璋和治成都的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扯起了反旗。
这让后唐明宗李嗣源很没面子,就命令自己的女婿兼爱将,魏博节度使石敬瑭挂帅讨伐两川。结果,董、孟二人结为儿女亲家,相约抱团取暖,不仅在剑州(今四川剑阁)挡住了石敬瑭的征讨大军,还于公元931年正月攻破遂州(今四川遂宁),杀死了副帅夏鲁奇,使得后唐对两川的征讨变成了一个烂尾工程。
急于善后的李嗣源一面问责力主讨伐的权臣安重诲,一面设法安抚自己的干姐(妹)夫孟知祥,派人将其滞留在洛阳的亲属护送入川。
这下,董璋吃味了。原来,董璋留在洛阳的儿子董光业喜欢上窜下跳地拉拢朝臣,已和他的家人因董璋谋反而被诛杀干净。然而,孟知祥的妻子琼华长公主却因是皇亲,加上老孟人缘好,全家安然无恙。同样是谋逆大罪,可待遇怎么差得就这么大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梗,孟知祥对于朝廷的善意才能心领神会,默默地收起了反旗,还派人去东川约上董亲家,准备向朝廷谢罪。可是董璋和李嗣源有杀子之仇,加上这货脾气也不好,怎么看李嗣源都不顺眼,哪会去给自己的杀子仇人谢罪(老孟的女婿是董璋的另一子董光嗣,他一直跟在老爹身边)呢?
不仅如此,董璋还严重怀疑朝廷一定是和孟知祥有了针对自己的幕后交易,他逢人就说:"孟公的家属安然无恙,而我的子孙却被杀光,我为什么要谢罪呢?"
老孟是个老江湖,当然看得出朝廷示好只是权宜之计,自己和朝廷的关系再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了,自己还不能失去东川这个帮手,董璋还是必须争取的对象,为此,他先后三次遣使东川陈说利害。哪知道都被董璋拒绝了。
老孟还不死心,又派自己的观察判官李昊前去东川做最后的努力。然而,任凭李昊怎么舌灿莲花,已认准了孟知祥有意出卖自己的董璋就是不听。
李昊是家喻户晓的《悯农诗》作者李绅的后N代,在孟昶时代更是位兼将相的牛人,见自己说了半天,董璋还是那么认死理,这让自己怎么完成任务呢?一急之下,李昊出言无状,这可就让董璋找到理儿了,遂出言大骂李昊。有气无处撒的李昊回到成都,就对孟知祥说董璋已经无可救药了,双方化玉帛为干戈就在眼前,西川最好能够先发制人。
然而,孟知祥到底晚了一步,董璋早就率军向东川进发了。既然两川和平已死,那么孟知祥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于是,他命令主动请战的赵廷隐率军三万出战,自己也在张公铎等将的保护下率军接应。
董璋进军的速度真是蛮快的。公元932年,董璋的大军已攻破汉州(今四川广汉),陈兵于弥牟镇(今四川新都北),离成都已经不远了。这下搞得老孟有点没底儿了。
此时的孟知祥为了表示自己仍然信心满满,便写信给老亲家董璋,然而却一不小心将"董"写成了"重",为此很不高兴,打算重写。那个一心想搞掉董璋出气的判官李昊见了,却率众将向孟知祥贺喜,孟知祥道:"现在胜负难料,有什么好贺喜的?"李昊道:"'董'字是草字头下一个'重',如今主公把草字头去掉,只写一个'重',这不正表示'董'字无头嘛。这是我军必胜的预兆。"李昊为了灭董,居然连这样的马屁都拍得出来,难怪后来官运亨通。不过,经他这么一解释,真的让西川军有些低迷的士气为之一振。
真正的胜利永远不是几句好话就能得到的。这场关系两川归属的弥牟之战要想分出胜负,还必须靠两军将士拼死力战。
战局正向着不利西川的方向发展。董璋携怨而来,准备充分,战斗陡增,孟知祥麾下的指挥使毛重威、李瑭相继阵亡。赵廷隐眼看不敌,只好带着部队向后撤退。要知道敌前撤退,从来都是考验一个将领指挥艺术的最高课题。虽然事后有人说,这是赵廷隐与孟知祥商量好的诱敌之计,但是大军一旦压上,想要在阵型大变的情况下安全撤退,着实难为了赵大将军。
赵廷隐努力维系西川军有序撤退,向着战前勘探好的一处防御阵地奔去。这处阵地位于今天的弥牟镇内,现存遗址占地近百亩,据说是当年诸葛亮用来保卫成都的防御工事,俗称"旱八阵"。它与夔州(今重庆奉节)境内的"水八阵"异曲同工,都是利用八卦图形,借助地利摆成的八阵图,一旦不熟悉阵法的军队进入其中,就如同进入迷宫一样,会造成战力折损(后人在1926年修筑川陕公路时,据说在弥牟镇的旱八阵中挖出了数以万计的遗骨,很多都是缺胳膊少腿儿的,足见当时战况之惨烈,也可见此阵之厉害)。
当时,孟知祥立于一处高冢之上督战,张公铎带着所部精锐护卫左右。赵廷隐撤入阵中,知道已无路可退,就开始依托旱八阵收拢部队。此时,董璋的大军衔尾追来,气势正盛,如果不是有旱八阵撑着,早就溃不成军了。
张公铎知道西川军已到了危急时刻,如果自己不能挺身而出,率众死战,给赵廷隐喘息之机的话,诱敌之策也可能变成自乱之策。于是,他指示自己的部将守护好孟知祥,然后如木铎敲响一般大呼道:"弟兄们,西川存亡在此一战。蜀中安定皆赖孟公,尔等且随某死战,以报孟公恩养之德!"
张公铎为人清廉,爱护士卒,手下将士皆愿为之死战。见到张公铎血贯瞳仁,率先冲锋,众军无不奋勇,紧随其后向东川军杀去。
董璋的部队本来追得好好的,现在却被从阵中抢出的三千游骑冲乱了阵型,一时间不知所措。正在惊愕之际,张公铎绕过董军前锋,领着亲众,向着董璋中军疾速突击。这下,董璋也傻了,见过不要命的,可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没想到对方只凭这么点儿人就敢冲击自己的中军。有心招回部众合力反击,无奈很多将士已陷入阵中,各自为战,短时间内连个毛都见不着。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董大帅犯迷糊之际,赵廷隐已经调整好心情,整理好有点儿混乱的部队,从董璋意想不到的地方杀出来,与张公铎的骑兵共同对东川兵形成夹攻之势。这下,没陷入阵中的东川军彻底乱了,像没头苍蝇似的四处逃窜,互相践踏,死伤无数。董璋喊破了嗓子也约束不住,只得带头先跑。其余的东川军要么陷入阵中转迷糊了只能乖乖当俘虏,要么战死。
之后,董璋被客将王晖杀死,首级成了别人晋身的投名将(其实王晖曾劝老董冲动是魔鬼,无奈老董说啥也不听)。弥牟之战使两川归于一统,奠定了孟氏后蜀三十三年大业的基础。这样看来,张公铎这个"大木铎"的及时敲响,居功至伟。

宫变鸣铎诛权臣

因为在弥牟镇的奇功,张公铎擢升捧圣控鹤都指挥使。这个官职在今天看来有点莫名其妙,但在唐宋之际,却是禁军的军号,就是后世家喻户晓的"御林军"。经过多年的打拼,张公铎成为深受孟知祥重视的蜀中实力军头。
孟知祥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第三子孟仁赞(昶),先后让他担任行军司马和东川节度使等要职。公元934年,孟知祥称帝,孟昶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协助老孟处理政事。在这前后,孟昶在老爹的支持下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班子,张公铎这位禁军大统领自然是老孟交给小孟的军方实力派。张公铎一如既往地侍奉小孟,让小孟全然没有因为代沟感受到任何不适。很快,小孟就将张公铎视作可以托付大事的自己人。
这年七月二十六日,行将就木的孟知祥正式册封孟昶为太子,命其全面理政。当晚,孟知祥驾崩,后蜀政权从此进入孟昶时代。然而,作为皇二代的孟昶才十六岁,属于少年派的"冲龄践位",能否在乱世之中顺利接班并掌权,注定还要经过一番博弈和杀戮。在这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中,手握禁军的张公铎坚定地站在了孟昶身后。
孟知祥临终之际,遗命司空赵季良、武信节度使李仁罕、保宁节度使赵廷隐、枢密使王处回、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奉銮肃卫指挥副使侯弘实共同辅政。对于这六个人,孟知祥最担心的是手握兵权的李仁罕,这货是后蜀资格最老的帅臣,野心最大,也最不让人放心。因此,他特意安排同为军中大佬儿,与李仁罕关系不睦的赵廷隐共同辅政,就是想为李仁罕打个预防针。
即便这样,当六顾命中的王处回最先知道皇帝驾崩的确信后,仍非常害怕,连夜找到首席托孤大臣赵季良,请他拿主意,然后才去见李仁罕。结果发现曾有暗算孟知祥前科的李仁罕正饬军戒备,似有异图,立马就将已到嘴边的话吞了回去。此后,李仁罕由于在孟知祥驾崩一事上出现了时间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孟昶成功嗣位。事后,有人问王处回为什么当时不敢告诉李仁罕关于孟知祥的死讯,王处回只是说担心"强将握兵,专伺时变"。强将是谁,不言而喻。
错失良机的李仁罕当然不甘心臣服一个以前啥也不是的稚子,在此后几年里,虽然有其他几位顾命大臣压着,仍时不时地表露出对孟昶的轻视。
公元938年,李仁罕决定试试孟昶对自己的态度,就上书说自己"宿将有功,复受顾托,求判六军"。本来,李仁罕为军方资格最老,实力最强的大佬儿,即便没有"判六军诸卫事"的头衔,也无所谓。可是,他要求判六军,是因为根据唐朝旧制,判六军为禁军六军与诸卫的最高统帅,一般由太子或宗室重臣担任。孟昶年纪不大,即便有儿子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咋判六军?李仁罕这么做的言外之意就是要让孟昶将军权全部交给自己。
哪知道,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孟昶一点儿也不含糊。为了稳住李仁罕,他强作欢颜地加李仁罕兼中书令,判六军事,同时,仍以赵廷隐为其副职,由两人共判六军。之后,孟昶加快了组建自己亲军的步伐,选取将家及死事孤子充入其中,并命赵季良等人的儿子担任都将,这样既可以拉拢功臣,也可以将这些子弟作为人质就近监控。而要在宫廷之内编练这样一支嫡氏亲军,没有禁军统领张公铎的支持显然是不行的。张公铎对于孟昶的安排是一路绿灯,这让孟昶的夺权之路变得异常通畅。
这一天,做好准备的孟昶决定先发制人。他秘密召集张公铎和医官使韩继勋、丰德库使韩保贞、茶酒库使安思谦等自己的藩邸旧人,共谋大事。大家商定乘着李仁罕朝见的机会,率武士杀之。
这一切说起来容易,然而做起来却步步惊心。万一李仁罕察觉异常,发动兵变,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张公铎作为一个久经战阵的军中老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还秘密与赵季良、赵廷隐等人串连,得到两人的大力支持。然后他又将宫中禁卫进行了秘密调整,全部换上可靠的亲信,这才请李仁罕上朝,一举成擒。
随着李仁罕父子及其党羽伏诛,朝中那些曾经轻视孟昶的老臣宿将立马变脸了,侍中李肇之前曾以足疾为借口扶杖入朝不拜幼主,现在也释杖而拜。看来,权力真是一味包治百病的特效药。
之后,孟昶又在政治、军事领域进行了人事大调整,将一批自己看重或亲近的人安排到了领导岗位,从而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断。在这个过程中,张公铎依然坚定地支持少主,忠诚不二。
在此后的岁月里,张公铎这个两朝老臣也到了享受荣耀的时候。不久,他出任治阆州(今四川阆中)的保宁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成为使相级的方面大员。两年后,张公铎罢节度使,回朝任职。四年后的公元945年,这个久经考验、忠诚可靠的后蜀大臣不幸病逝,孟昶闻讯后,想起两人相处的美好时光,不禁放声大哭道:"严而不猛,清而不隘,惟张公而已。"遂下诏追赠其为太尉。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