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散文《背馍》杂记】/ 齊蕊妮
读散文《背馍》杂记
齊蕊妮
机缘巧合,我无意间读到了一篇《背馍》的文章。作者是礼泉籍马腾驰先生。我被马先生朴素而干练的文字打动了。现在由于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文章令我眼花缭乱,能提起我兴趣的文章简直太少,但是马先生的《背馍》我看了又看。
马老师文章中的所表述的事实,我亦亲身经历过。他能用准确的文字叙述那久远的故事,我只能恨自己没这个本事,拿不起这杆子笔。他能。我的意向跟着他的文字行走,那一幕幕清晰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展现开来。我惟恐落下了哪个字,以不能帮我回忆那往事了。跟着他的文字体会文中作者的意脉跳动,有喜有忧,看到悲伤处我的眼睛湿润了。
马老师在《背馍》中如是说:“ 那时候,农家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回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 此言字字实情。我不禁要惊叹,我们这里离礼泉县那么远,生活却让我们如此相似。我们属于临潼区。从家到临潼城关中学大约四十里甚至更远。我们也是这样“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饭的馍去上学了。”真实的文字,饱含着苦涩。如果您也背过馍,有过同样的经历,您定会体会到马老师这一个个文字扑到纸张上的艰难。现在的人,谁愿意真心去看先生的《背馍》。我还是一字不落地看了。
我们的宿舍正如文章所说,睡大通铺。看到这一节我那不争气的眼泪涌出了眼眶。我们那在墙上排成一溜的馍布袋,那疙里疙瘩不同形状的馍布袋在我的眼前闪现。与我,那不是馍布袋,那是哺育我们饥饿的肚子的乳房,它们被神圣的地高高挂起。我躺在床铺上睁开眼睛幸福地看见它。看着那乳房干瘪下去,又被变得丰满而匀实起来。没有它我们便不再欢乐,没有它我们就没了依靠。那圆圆鼓鼓的馍布袋,多少次点燃了我们活下去的激情。
第四小节让我垂涎欲滴了。白馍、锅盔、辣酱、腌菜……那时我们背的是白馍。但是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看不出这白馍丁丁点的好处来。再白的馍搁上三五天就得裂开口子,变干,长绿霉点子,长出细密的青灰毛。一周六天,有时到周五就不够吃了。我的味觉失灵了,见了馍就胃疼。于是我默默地绝食了。这吃馍的日子我吃够够的了。谁爱吃谁吃,我不吃了,我饿死算了。就这样一杆尖锐的生活长矛戳中了我。我的脸色蜡黄,血色素迅速下降,姐姐发现我不对劲。那一年我住进了四一七医院。文中马老师提到了馍伤不是我的馍伤,他所写的伤在脸皮上,而我的是暗伤。直到现在想起来还隐隐地疼。直到现在都不愿意提及。
马老师文中的主人公们一个个从背馍的艰难中挺过来了。他怎么能让人失望呢。文章的作用不就是唤醒吗?是的。我往下看,惟恐漏掉了哪个字。他的文字是有温度的。大铁锅,麦草火,呛得人进不去,母亲得去给孩子烙馍。姨表妹晁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大学。这真让人爽快。
看完《背馍》我搜了驰风轩,公众号,浏览了马老师好几篇文章,挺过瘾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魔幻,我仿佛看到马老师就坐在对面,如话家常,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好日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让那些苦难的日子都过去吧,未来会更好。我要祝愿马老师的书能让更多读者看到。
作者简介:齊蕊妮,女,1973年生,西安市灞橋區洪慶棗街村人氏,曾是幼兒園阿姨,現在耕耘大地,喜好文字詩詞。
●
主一位编 :张主彦
编一位委 :孙主辉 万 毅
编委一位 :王宏民 夏 天
编委一位 :槐自强 巨 石
编委一位 :郭主旭 韩 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薛光炜 蒲家富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