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断代之各时期玉鱼纹饰的演变特征
新石器时期
玉鱼最早出现于良渚文化时期。
商代
到了商代大量出现,商代早期的玉鱼只是勾勒出形状,纹饰较为简单,具有剪影的效果。鱼身短直,长度多不超过二寸,后逐渐变得细长,且出现了弯状。
鱼眼圆大,雕琢方法与样式各异,如直刀去地斜磨、阴线刻单圈以及阴线双圈、中间呈微微隐起状等。鱼身用短直阴线刻出鳍和分水,线条一端粗一端细,排列疏朗。鱼尾有单尾和分叉尾之分,锋利似刀,可用于切割。多数都有穿孔,或位于头部,或位于尾部,有的恰好与鱼眼重合。
周代
周代玉鱼的形式与商代相比变化不大,唯直体鱼的身长超过商代,弯体鱼的数量逐渐增多,鱼鳍用方格和圆弧表示。此时期有很多玉质较差、作工粗糙的玉鱼,阴刻线长短不齐,粗细不一,可能用于殉葬。
汉唐时期
春秋战国至唐代期间的玉鱼资料比较少见,是中国古代鱼形玉器制作的低潮期。
宋代
宋代玉鱼的体形清瘦,多为昂头翘尾的跳跃状,动感十足。小眼,眼形以下凹较浅的圆点眼和用空心钻琢成的圈眼为代表。背鳍和分水较宽,阴刻线挺秀有力,繁而不乱。鱼身以光素者居多,少数饰有斜方格鳞纹。此时期的玉鱼常见以花草作为陪衬纹饰。
元代
元代玉鱼较之宋代又变得肥扁,多为直身状,眼微凸,嘴半张,尾上翘,背鳍和分水紧贴鱼身,尾部宽大若扇,有的长度占到整个玉鱼的五分之二左右,且饰有呈放射状排列的阴刻锯齿形纹。鱼尾与鱼身之间用一道阴刻线相隔,此为宋代所不见。鱼鳞多为阴刻蒲纹表现,粗犷有力,极具规则。
明代
明代玉鱼的波浪状腹鳍比较长,大多都超出了身体。鱼眼有双圈眼、连环双眼和下凹较深的圆点眼之分。鱼尾呈扇形,凸起的鱼刺清晰可辨,边缘为锯齿状,有的中部分开弯向两侧。鱼身或饰斜网格状鳞,或饰米字形水花,或饰柔曲的阴刻水线,多有钻孔。
清代
到了清代,玉鱼主要以金鱼的形象出现,取“金玉满堂”之意,器型浑圆饱满,造型生动逼真,纹饰繁缛精细。鱼的眼皮多有重叠现象,腮部呈现锯齿状,身上所饰鳞纹极为写实,鱼尾多为双叉,弧度很大。除了金鱼,此时期还多以鳜鱼、鲶鱼为题材,皆有清廉、富裕等吉祥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