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轶事:养蜂高低不拼群,永无止境莫自大。看同赶蜜源见高下
养蜂不同与其他养殖业,可以通过规模估算大概的收益。不同人养蜂,收益相差是很大的,同样的蜂群,同样一个天收益也会大不相同。有的人养蜂能致富,有的养养蜂会败家,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养蜂技术的高低之分。
有的人还没开始养蜂,就问养多少群蜂有多少收益,这个问题是谁也不能回答的。有的人养蜂就想扩大规模,自然就会收益倍增,会盲目的分蜂,尽量多保留蜂群。但实际上多了收益不会成正比增加,贪群反而是养蜂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讲一群养蜂人赶蜜源花,遇到一位养蜂王者的故事,来看看什么样才是养蜂的高手,怎样养蜂才会有收益。
在10多年以前,我们这养蜂的人比较多,为了多产蜜,就不得不出门追赶花期。但长途追花夺蜜是十分辛苦也冒险的事情,只有极少数精明强干的人才会去做。我们这儿的主要蜜源是油菜蜜和荆条蜜,那时家家种油菜,油菜蜜源在家门口基本上都能满足采集。荆条蜜源主要是在离家20公里左右的山里,那是大别山脉的尾部,山不高,与丘陵地区混搭在一起,植被丰富,有些地方是漫山的荆条。在六七月份荆条花开放的时候,周围的养蜂人都会带着蜂群追赶蜜源。因为蜜源很充足,相识的养蜂人就会结伴入驻,蜂场之间相隔比较近,平常也来互相帮忙闲谈。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不同信息,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就会慢慢有所了解。来赶花的养蜂人多种多样,有的是老者,有的是壮小伙,还有的是小夫妻。养蜂的规模也高低不一,有的两三百群蜂,有的也只三五十群蜂。同行人聚集在一起,就会不自觉的争个高低,在还没有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对于那些能有几百群蜂的人,就会觉得是高手,对于只有三五十蜂群的人,就会有些小看。
其中有两位老者已经60多岁了,据说是兄弟俩,所带来的蜂群最少,只有40群左右,与大家也都不太认识。有的人就想嘲笑了,带这么点蜂往山里跑,何苦呢?老者并不与其他人交言,刚安顿下来,就马上开始准备取蜜的工作。只来了三四天,大家还没有取蜜的打算,两位老者就开箱取蜜了。为什么他们的蜂群来蜜这么快勒?有好奇的人就围上来想看个究竟。开箱才知道,同样的蜂箱,里面的蜂脾蜂数大不一样啊!一般养蜂人都是十三四脾的蜂数,在天气炎热的六七月份不敢让蜂太密集,蜂还比较稀疏。而老者的蜂群基本上是20脾左右的蜂,而且纱盖箱壁壁上都爬满了蜂,可以说他的一箱蜂就是一般人的两箱蜂了。
拿出来的蜜脾也是十分诱人,都是厚厚的满蜜脾,随便一张蜜脾都有几斤蜂蜜呀。一箱蜂就让摇蜜机满了,一群蜂就能取几十斤蜂蜜?这样的产蜜量几个人有过?由于蜜脾多产蜜多,还要割封盖蜜,早晚又不能取蜜,这一天40群蜂的蜜也没取完。以后只要气候正常,每隔两三天老者就要取蜜一次,一次取蜜两天完成。在近一个月的蜜源期,两位老人简直没有休歇的时候。他们用最少的蜂群,产出最多的蜂蜜,是那些养几百群蜂的人也难以比的。
后来通过交谈得知,老人也是一辈子养蜂,由于年纪大了不能长途追赶花期,也不能多养蜂群,就只能养强群争效益。他们在油菜花期以后就努力的培育优质蜂王,蜂数达到以后,让每箱都是双王群。为了让蜂群繁殖快体质好,他们会用油菜蜜进行饲喂繁蜂,白糖不会长期大量饲喂的。蜂数达到,用双王群维持强盛的蜂群,这样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听到老人的介绍,似乎很简单,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但怎么就达不到这样的超强蜂群?产不出这么多的蜂蜜呢?
其实养蜂的基本技术很简单,那些高产技术也不难,一般养蜂人都能够知道,但个人操作起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这里面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并不只是蜂种和饲喂的原因。比如说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多少蜂能抚育多少幼虫?怎样使分蜂群达到最佳繁蜂条件?什么时候育王换王?什么时候该用单王什么时候该用双王?什么时候正确杀螨防病害?——这些才是养蜂高低的技术要领,而一般人往往会忽视。这些操作会由于气候条件和蜂群状态变化而变化,别人是教不会的,要靠自己来摸索。这才会造成同样的天,养出不一样的蜂群。
看了这两位老人的养蜂故事,养蜂人应该明白,养蜂不能贪群讲规模,蜂养好养强才是最关键的。养蜂技术说起来容易,学起来就很难成功。有些人只注意操作方法,不去领悟蜂群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不明白蜂群状态不同,操作就会不同。养蜂人只有先用心了解蜂群的发展规律,明白气候条件对蜂群的影响,知道合理的帮助蜂群发展,维持强盛的状态,才能养出强群才会有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