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 | 四川成都卷2018中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满分范文
一堂作文课
专注中小学生阅读和作文指导;关注回复「领取」千元资料免费领
关注
2018年各地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深度解析,由一线名师分析命题规律及趋势,通过满分范文真实再现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为2019年中考作文写作提供有效建议。
『一堂作文课』会持续推送各地2018中考作文真题及范文解析,有需要的小伙伴要持续关注并记得转发分享哦!
2018年中考作文真题及满分范文汇总
绵阳卷
成都卷
金华卷
宁波卷
温州卷
四川成都卷
中考真题
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
请以“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回顾成都中考作文由2014年的《小小的______》,2015年的《挥手自兹去》,2016年的《散步》,再到2017年的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自拟题目作文,再到2018年的命题作文《答案》,又回归到常规的全命题作文形式。考生看到题目后会有熟悉、亲切之感,写作容易上手、有话可说。但《答案》这一全命题作文较之往年也有新变化,即它的提示材料不再选用所学教材,而来自学生的学习体验,“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正处考场的考生,正在洋洋洒洒地写着答案,触景生情,亲切感、共鸣感顿生。当然,这还需要考生透过字面意思去深刻理解,不能就字面“答案”而写“答案”,这样在给考生提供较大的发挥空间的同时,对一部分考生来讲,也增加了写作难度。
就作文题的提示材料来说,答案有以下几种类型:试卷上的答案、生活中的答案、人生的答案。如果只是就答案而写答案的话,写出来的作文未免在立意上缺乏应有的高度;而如果一味地探究“人生的答案”,写出来的作文未免又会流于空泛。最好由实到虚,比如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某一件关于答案的事情写起,再进行议论或抒情,谈谈观点或看法。当然,答案不一定就是说结果,答案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时也以那个寻求结果的过程作为形式。写作形式能创新会更好,既可以以小标题形式结构文章,也可以给过往的自己写封信,还可以谈对答案的理解及其折射出的成长过程,或者写自述型的文章,等等。
提供几种写作思路:①以人生为写作对象,着重写追求答案的过程;②答案本身并不重要,过程更重要;③从横向来写,如谈一谈当今世界某一问题;④从纵向来写,如历代先贤为寻求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答案而殚精竭虑。
名师解读 审题误区
在审题时,有的考生仅仅停留在对“答案”的表面理解,或者仅仅局限于对答案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或者是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当然,这个命题还会引发考生很多的思考,大有所有材料涌上心头的感觉。强烈的表达欲望、丰富的延伸联想,往往会导致考生什么都想写,结果造成面面俱到,毫无中心可言;也会导致考生模糊文体意识,写出“大杂烩”或者“四不像”的文章。考生应慎写议论文,因为很可能会陷入以叙述代替论述的误区。
(命题解读:赵洪军、唐仕伦)
满分范文
答 案
成都一考生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有趣而又令人费解的故事:一个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这样一道简答题:“雪化了之后会变成什么?”这位小学生略作思考,就在作业本上信心十足地写下了“春天”两个字。
发作业本了。这个小同学兴冲冲地领了作业本,当他看到老师在“春天”两个字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红“×”的时候,他垂下了脑袋。他去问老师为什么。老师严肃地说:“应该填‘水’才对,‘水’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啊。”
不知道你听到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想法,反正我是感慨良多。且不说这个老师的批语及解释正确与否,我只是想就这道简答题的答案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不难理解,无论是从物理学原理的角度看,还是从人们的生活常识看,
“雪化了变成水”都是毋庸置疑的,是与客观实际相符的,这也许就是包括老师在内的大部分人把它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的根本缘由。你回答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那就应该打“×”。可再想一想,“雪化了”就只能“变成水”,没有其他答案了吗?我看并不一定!它完全可以变成水蒸气!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升华就是这个意思,你能说“水蒸气”这个答案不对吗?当然,小学生没有到这种学习层次,那又是另当别论了。实际上,“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一说法充满了想象力,文学意味尤浓。
试想,“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这不正是“冬去春来”的鲜明标志吗?伴随着“雪”的融化消失,五彩缤纷的“春天”就悄悄来到了人间,人们的第一感觉可不就是“春天是由雪融化而成的”嘛!拓展开来,我们还可以给出许许多多的答案:雪化了变成嫩嫩的小草,雪化了变成春花烂漫,雪化了变成高飞的风筝,雪化了变成……显然,这种种答案与“雪化了变成春天”一样,不仅是人们想象的结果,而且富有诗情画意。
无数事实足以证明,决定事物正确答案的数量的不是那些“传统观念”,也不是我们的主观臆断,而是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和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事物的正确答案绝对不止一个。
解读得分点
文章围绕着“答案”这一话题,从人们常听说的一个问答故事入手,阐述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主题。故事讲得简洁有趣,通俗易懂,论述层次清晰,一环紧扣一环,逐一推进,观点明确。考生巧妙运用设问、
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鲜活亮丽,表现力、说服力极强。结尾用语简洁,铿锵有力,照应前文,主题鲜明而突出。
(点评教师:赵洪军、唐仕伦)
以上内容来源华语教学出版社
品牌图书
《2018中考满分作文特辑》
华语教学出版社
扫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