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叶老作文教学启示——蓄一池活水
丁向红:苏州市甪直甫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育硕士,教龄20余年。曾主持校文学社工作,现主持开展校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发表教学论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多篇。2014年、2015年给省级作文杂志《创新作文》《作文与考试》编写过高考作文专题;曾利用初一教材进行读写结合的指导与训练,并在多个语文QQ群讲座多次,获得广泛好评。
蓄一池活水
“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是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源头一节的结束语。无米之炊做不了,无物之文也是没有的。写作的内容一般是我们直接的人生经验和间接的阅读经验,用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我们的经验缺乏,思想情感贫乏,自然无话可写。叶老告诉我们,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可是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参加完一项活动被要求作文,却常常写不出好文章。为什么呢?叶老在《写作什么》一文中指出,经验不深切,是写不好文章的。鲁迅在刘和珍等人惨遭杀戮后经过很久的酝酿发酵才喷薄出《为了忘却的纪念》,作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练习生呢?更多时候,我们一样地经历事故与日常生活,为什么有人可以妙笔生花,而我们却笔头枯涩呢?那些生活和经验像死水一样沉睡不醒,如何才能使生活充实、经验深切成为一池活水呢?
叶老给我们指出两条搅活死水的方法:一是训练思想,二是培养情感。私下认为,情感是感觉后的产物,培养情感前提是培养感觉。
生活是萌发思想和情感的温床。在日常的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的是客观现实,思考的是现象间的联系,体验的是主观感觉。这三者都在主客观之间不断地作碰撞、融合而生成、丰富。思想和情感的广狭深浅因为我们认真努力的程度而有所差异。我们的观察能力、思想能力和感觉能力经过训练都会得到发展的。首先,把心带上,用心地训练,诚心地培养,才能收到成效。
我们常常说作文教学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但了解了作家异于我们常人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培养方向。无论是追求真的学者还是表现美的文学家,因为经常写作,他们理性的思想也在在后天得到良好的训练,感性的情感得到丰富。他们的文章是我们每一个常人学习的最好范例。读他们的文章,寻找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感觉)的方法,秘密就在文中。
譬如,《小逻辑》因为艰深而严密的逻辑被称为天书,但它真的是训练逻辑思维非常好的材料。拆解,组合,概括,是观察句子、段落、章节组合的基本练习方法。既学习黑格尔传授的思辨原理,又观照思辨的逻辑关联和顺序,仔细研读这本书,读者会因此得到严格而科学的思维训练。这本书可能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鲁迅的杂文,人民日报的社论,适合中等文化水平。课本中的议论文则是中学生的范文。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是思想的起点,分析与解决的过程隐藏着思想的流程和方法。缜密的思想总是有一定的科学方法的,掌握概念、判断、推理的规则,有意训练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不管因现实生活需要而思想,还是在阅读文章书籍中思考,只有让大脑经常跑马,思维才会日渐敏捷而严密起来。
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曾说过一句夸张的话:诗人的眼睛能看见二百米外一对蚂蚁的雄雌。文学家的感觉敏锐,对政治风云、文化气候、社会风尚、生活迁移,对光彩、色调和情绪,能用敏锐的感觉迅捷地感应到,捕捉到。曹文轩教授认为,感觉敏锐是一种心理印象能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以心理印象能力作为高灵敏读的接受器和反应器才会产生美妙的感觉。盲人的听觉总是非常敏锐,可见常人没有艺术家的天赋,但通过有意练习也会获得敏锐的感官能力。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可知,海伦凯勒因盲聋哑,触觉敏锐微细,想象力也很丰富。但文学家的感觉还是独特的、丰富的、微妙的,所以他们的文字才会特别的吸引人。读文学作品,是丰富我们感觉的方法。钱钟书在《围城》中设了数百个比喻,就精妙在微细上。赏析它们,可以提升我们的感官的微妙水平。重点关注文学作品中那些描述情景和抒发情感的语言,增强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我们写不出文章,是我们对经历的生活没有仔细观察,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既然没有认真储过细流,水分流失不见,作文时笔下枯涩是情理中的事。让水积累起来,流动起来,蓄一池活水,既四通又八达,写成妙文是水到渠成的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