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真的一无是处吗?”过于重视孩子的缺点,是家长的通病!

“每个孩子都有许多优点,而父母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管好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其实,这样做就像蹩脚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

——教育学家拿破仑·希尔

前不久重温了一期《少年说》,其中有一位初中女生走上高台,对着台下的妈妈和全校师生哭诉:

“为什么你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你知不知道,每次我受到打击后,学习就会更差。”

但是妈妈却不认为自己有错,她觉得只有打击孩子,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改正,进步。

节目主持人邀请妈妈快速说出女儿的3个优点,妈妈脱口而出:“善良、口才好……善于表达。”

这3个优点里,第二点“口才好”与第三点“善于表达”重复。这位妈妈满眼都是女儿的缺点,以至于提到女儿的优点时竟一时词穷。

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长与这位妈妈类似,过分关注孩子的缺点。虽然指出孩子的缺点并没有错,但若因此而忽略孩子的优点,就显得过于片面,时间久了,可能连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无法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了。

那么,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明明自己的孩子并没有那么差,为什么我们总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视网膜效应”了。

1

什么是“视网膜效应”?

“视网膜效应”,最早由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提出。

它指的是:当我们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会比平常人更加敏锐地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延展来说,“视网膜效应”是一种“所见即所想”的现象,属于信息收集上的验证性偏见。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已经持有一种特点观点时,会更倾向于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信息。

心理学上有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认知偏差:

找一批志愿者,让他们读一本书,书中描绘了女孩“简”一个星期的生活。其中文字,既有体现简外向活泼的事情,也有体现简内向娴静的内容。

之后,研究者把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要判断简适不适合当图书管理员,另一组要判断简适不适合当房产经纪人。

结果,两组志愿者都给出了简适合从事指定工作的凭证。这时,研究者问他们简适不适合另外一种工作,两组人都表示不适合。

明明是同一个人,两组人却分别认为她适合从事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而且两组人还非常笃定地认为简不适合从事另一组人指定的工作。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大家对简的性格认知是客观的,也是片面的,认同简内向的同时就会忽略她外向的一面,而且会不断寻找证据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让自己在片面的路上越走越远。

回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认为孩子身上有某个缺点时,就一定能找到相关的证据,而且这个缺点在我们的认知中还会像滚雪球一样,只要我们不改变固有观点,孩子的缺点就会不断放大。如此一来,我们眼中的孩子可不就是满身的毛病和问题了吗?

事实上,孩子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多。只要我们能转移一下注意力,稍加客观地看待孩子,就能注意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2

如何摆脱“视网膜效应”?

想要摆脱“视网膜效应”,就要充分认识“视网膜效应”。

通过上面的解读和举例,我们可以发现,“视网膜效应”的产生有两个关键点:

① 从自我出发,以己度人;

② 思维受限,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只要能突破这两大关键点,就能跳出“视网膜效应”的陷阱。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实用的小方法:

1.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多肯定自己

卡耐基说过:

“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的优点,20%是缺点。”

一个人最首要的课题,就是学会欣赏自己,关注自身的优点,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欣赏别人,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

当然,欣赏自己并不是孤芳自赏,不是唯我独尊,不是自我陶醉,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自己相信自己,自立自强,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不断地强大自己。

有一首小诗写得很好:

也许你想成为太阳,可是你却只是一颗星辰;
也许你想成为大树,可是你却只是一株小草;
也许你想成为大河,可是你却只是一泓山泉;
做不了太阳,就做星辰,在自己的星座发光发热;
做不了大树,就做小草,以自己的颜色装点希望;
做不了伟大,就做实在,平凡而并不自卑;
关键是要做到最最美好的自己;

正向积极地引导孩子,能让孩子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

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总用老眼光看孩子,也不能总是抓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更不能把自以为正确的要求生搬硬套在孩子身上,这样做可能反而会束缚孩子,放大事情的严重性。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说:

“只要孩子愿意,他们可以自己改正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心,都有改变的力量,我们要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看待他、引导他、相信他。

教育的目的之一终是要激发孩子自身的内驱力,给孩子一点信任,他也会还我们一份奇迹。

曾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

“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这个目标无疑是模糊的、不确切的、可变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无论如何筹谋,我们都很难为孩子规划出一条真正完美无缺的成长之路。

所以,我们不如把每一天都踏实过好,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多鼓励、多引导、多陪伴,充分发挥孩子自身的潜力,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长处和弱点,瑞思海芽成长空间依托瑞思教育十余年少儿能力成长培养经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态度和目标、建立和营造友善的人际关系,从管理自己到影响他人,全面培养孩子的性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力、成长型思维,使其成为具备大局视野的未来人才。

美好性格多元塑造

能力成长筑就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