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西乡语录
史上的英雄豪杰往往有言行录传世,西乡隆盛同时代的福泽谕吉(1835—1901)和胜海舟等也撰写了大部头的自传和言行录,西乡却未曾写过这类东西。也许对他而言,比起刻意撰写的文字,平日的言行举止更称得上言行录。
文 | [日]童门冬二
领导要适时而退
所谓政治,须顺应天道而行,不可挟夹私情私欲。遇到比自己更用心为民的贤人,要有主动将职位相让的气度。中国古话说:“德懋懋官,功懋懋赏。”
这段话主张担任领导之职的人,如发现比自己更有领导才能的人,要能够大方地把职位让出来。这不仅适用于政治,也完全适用于普通企业。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领导者一定要有德。如果无德,就应该大方地把职位让给他人,和平地进行职位更替,这叫禅让。如果有人德不足以胜任原职,却恋恋不舍地赖在原位,他人就可以用实力赶走该领导者,这叫“放伐”。
映入鹿儿岛的西乡眼中的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占据着高位,沉溺于奢侈生活。他太了解这些人了,所以发出这么严厉的批判,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不过,西乡的主张现实中很难做到。人与组织或工作与组织的关系,是无法完全依从理论展开的。帕金森诺斯古德·帕金森(1909—1993):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一生著书60余本,最著名的是《帕金森定律》。这本书让他在公共管理领域也享有盛名。帕金森定律表明: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的时间。说,工作这东西,只要有人就一定会产生,绝不会减少。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权力。人一旦体验了权力的便利之处,就如同恶魔沉醉于美酒之中,难以放弃已有职位,这会给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是身处鹿儿岛一隅的西乡在耕田种地的同时一直关注的。这段话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感想而发的吧。
领导者应该努力做大家的楷模
位于万民之上者,应慎己,正品行,戒骄奢,勉节俭,勤职务,为民众之楷模。下民若不感其辛劳之苦,则政令难行。而如今,国家草创之初,却有不少人饰房屋,着华服,拥美妾,敛钱财。维新之功业如何能成?如今看来,戊辰义战简直成了营私之战,无颜面对天下,面对战死者。
这是西乡偶然有感而发的话。这段话不仅对政治家而言,对一般的管理层而言也是重要的提醒。引领众人的人,首先必须严于律己。否则,拥有再了不起的言论或丰功伟绩,都将前功尽弃。如果领导光口头上说得好听,实际行动却截然相反,则必然失去大家的尊敬。以前也有不少商界人士自身生活简朴,却热心为公众服务。
不为儿孙敛财
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愧砖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这是西乡隆盛遗训中最有名的一段,因“不为儿孙买美田”而广为人知。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前提,西乡指出了男人应有的成长方式:不经历艰难困苦就难以成才。逍遥自在地成长并走上精英路线的人,由于总是走在阳光下,难以真正理解人间疾苦,意志也往往较为脆弱。西乡大概想起了自己的各种经历:先后两次被流放远岛,而且此前为岛津齐彬赴京都活动却惨遭失败,与志同道合的月照逃往鹿儿岛,并一同投水自尽。
既然历经磨难其志乃坚,那么与其像砖瓦一般长寿,不如像玉石一般碎去。不过,西乡自身并没有玉碎,他想说的是为了做成大事必须要有不怕死的决心。只要怀着不怕玉碎的决心勇往直前,必然能开辟出一条道来。这是他亲身践行多次的经验之谈。他说不给子孙留财产的同时,还坚定地对听者说:“如果我有违此言,你等可马上离弃我。”
小人也有可取之处
人才任用方面,倘若君子小人之辨过于严苛,难免带来弊端。因为自有人世以来,十有七八是小人。如果只挑选君子,小人便无处工作,社会也将面临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所以,用人要尽量做到适材适所,对小人的才能充分加以利用。我的老师藤田东湖先生曾说过:“小人也有小人的才艺,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必须加以利用。不过,务必注意的是,小人有其局限性,绝不能将小人放到重要的职位上。如果将小人安排到高层,弄不好连组织都会被颠覆。”
西乡在此阐述了适材适所这种发掘人才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所谓的小人的感情。他认为不应对人采取筛选主义。不管怎样的人,总有其可取之处,发现其可取之处并充分加以利用非常重要。
但是,急功近利的领导者一般不这么做。他们往往会先明确地把人划分成行和不行两类,看不起不行的人,甚至通过人事变动将其调离。这种领导者没注意到小人的才能和优点,明明是自己缺少善于发现的眼光,却认定某人不行,现实中这样的领导还相当多。身为领导,不能用好小人,是一种欠缺。小人也有小人的才能,如果领导没能发现,那就应该努力提高识人的眼光。
这一点正如人们常说的,评价一个部下,不能只看“他在做什么”、“他做了什么”,还应该用心关注“他能做什么”、“他想做什么”。西乡采用的正是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标准。
宁可被人骗,也绝不骗人
行事必须走正道,以至诚之心推进,绝不能欺瞒诈骗。人们做事遇到难关,往往想以诈谋突破障碍。但是,这样做即使能换来一时的顺利,也必将带来副作用,最终搞砸整件事。所谓正道,往往看上去要绕远路,但从结果看却是最好的捷径。
这是西乡隆盛的人生信条之一。他本人非常厌恶欺骗行为,宁可被人骗,也绝不骗人,并由衷地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幸福。这是因为他心中总是相信天理。他知道人会骗人,但天不会骗人,骗人就是骗天。所以,他一直严格自律,绝不做自欺欺人之事。
可悲的是,这样的律己也只有西乡隆盛这样的人才能做到。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各种处世术备受吹捧,人们往往很难坚守原则。所以,西乡的话也只是理论上可行。诚然,能坚持这样的人也不少,但这样的人通常会在组织内吃亏。西乡认为老天有眼,即使暂时吃点亏,只要诚实不欺地待人,业务精进,一定能得到回报。这种想法看上去有点迂阔。现实中到底能不能得到回报,很难保证。因为如今的世道,对坚持这么做的人,或坚持正道的人,往往敬而远之。
“和魂洋艺”的方针
当今盛行学习西洋、引进西洋的一切的风气,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还是应该坚持“和魂洋艺(才)”的方针。即先明确以日本为本体,再逐步引进欧美先进之处。如果一味追求欧美风气,彻底改变日本,终将失去日本这个最重要的本体,遂对列强言听计从。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西乡并未忘记从横井小楠、胜海舟和坂本龙马等人那里学到的“和魂洋才”的方针。进入明治时代后,新政府的口号是“赶上欧洲,超过欧洲”。当然,提倡这个方针的大久保利通等人,是在充分了解外国,并保留西乡所说的本体的基础上,提出活用欧美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但当时很多日本人的想法过于简单,听到“赶上欧洲,超过欧洲”,就认为是将对方的一切完全引进日本。不难想象西乡看到这样的风潮,有多么难过。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当今的商业领域。抛弃日本优良的东西,一味地模仿欧美,将得不偿失。例如,日本式经营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重新学习的地方,但有些人忘了日本这个主体,觉得日本式经营必须破坏,这是非常可惜的。在这个意义上,西乡的这段警告也适用于现代的日本。
开发之前必须回答“为什么”
科学技术的开发,首先必须明确报国勤家之道。开通电信,铺设铁轨,制造蒸汽动力机车……这些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必须先向民众说清楚为什么要有电信,为什么要有铁路。如果不说明清楚,国民将盲目地为开发而开发。更何况一味地羡慕外国的强大,不论证利害得失,从房屋的构造到玩具,无不模仿外国,滋生奢侈风潮,浪费财力物力,必将导致日本国力疲软,人心流于浮躁,最终将耗尽日本的财富。
在职场中发现值得学习的人
听不得逆耳的话,是因为把自己当作完人了。
这话真是一针见血。西乡曾说过,如果上面的人和下面的人都说你好,那就很难出业绩。认识到自己不完美,才懂得倾听部下,可惜世上少有这种领导。不少领导虽然口头上让大家有什么话都尽管说,尤其是不动听的,事实上,如果部下信以为真地提出诚恳的批评意见,他的脸色便会越来越难看,乃至脸部肌肉抽动,目放凶光,到最后也许在腹中大骂:“你这个混蛋,尽情地说吧。等着瞧,下次人事调动,我非把你调离不可……”这种领导就是把自己看得太好了,简直把自己当作完人。其实,商业社会中,也非常有必要发现值得自己学习的人。而且,值得学习的并不限于年长或职位高的人。在那些比我们年轻且职位低的人中,也可能有值得学习的人。
事在人为
无论制定了怎样的制度,组建了怎样的组织,事情最终还是要靠人运作。首先必须有人,然后才有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是世上第一宝。处于上层的人尤须铭记这点。
提升自我即战胜自我
人们常说,如今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人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升自我。西乡曾一语道破:提升自我就是战胜自我。而且,他把战胜自我后的理想形象描述为“无臆无必无固无我”。
西乡视为克己之终极目标的“无臆无必无固无我”,出自《论语》,其意为:不过度自信,不主观臆断,不让个人利害介入判断、影响决定。也就是说不固执己见,顽固坚持自我。西乡曾说过,做事业之人,往往在顺利完成七八成后,败于最后的两三成。这是因为人往往在刚开始时能抑制自我,谦虚待人,但随着事业顺利发展,便容易夸大自己的业绩,自我膨胀。
单靠才智完成不了工作,更改变不了世界
现在有些人认为只要有才能、有知识,就能顺利做成事情。这是不可能的。那些依智而动的人常常让人为其捏一把汗,甚至不忍心看。光有头脑,而不身体力行,什么事也做不了。况且,驱动身体和手脚付诸行动的,说到底是才智深处的诚心。缺了诚心,手脚也会对头脑失望的。
君子之心,与自然融合之心也
有段时间跟随西乡先生驱犬逐兔,终日跋山涉水,不知疲倦。晚上投宿山谷农家。先生沐浴后神清气爽,悠然自得地说:“君子之心,与自然融合之心也。”
西乡隆盛把《近思录》作为座右书,曾和许多同伴一起研读。他还精读过佐藤一斋(1772—1859)的《言志录》。听说他还读过《老子》。这里所说的君子之心与老子的心境相似,并非达到了出家人那种诸事随缘不执著的境地,应该是指努力奋斗的同时,偶尔体味这种悠然的心境也很重要。如果回到忙碌如战场的职场上,也能保持融入大自然时的心情,那便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从容应对。西乡这种调节心情的方法,对于上下班高峰期在拥挤不堪的电车中喘息、因职场的明争暗斗而疲惫不堪的职场人士而言,是一种不错的情绪缓冲法。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会有好办法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善于思考,遇到困难便不知所措,很羡慕他人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叹惜自己做不到。这种叹惜无济于事,要知道办法总比困难多,船到桥头自然直。无论多么困难,十有八九总是能做到的。相反,如果放弃,那就不行了。当然,也没必要凭一时高兴做某件事情。比如做梦,梦见非常好的事,早上起床后打算立刻去职场行动。然而,清醒后会发现梦中那么美好的事情,实际上却毫无可取之处。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相信自己,就能想到战胜困难的办法。
这对平凡的职场人士而言,是一种安慰和鼓励。确实,西乡所说的情况很常见。西乡自身也经历过从一介地方事务所书记员晋升至政府最高位的过程,也难免担心:“我能否胜任这个职位?”“这个位置是否超出我的能力范围?”西乡又是个谦虚之人,肯定曾无数次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事后看,他确实算胜任了,他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也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也许是因为他一贯坚信:“即使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事,只要竭尽全力去做,便能得到上天的帮助。”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乡从不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万能的。正因为不是完人,所以必须竭尽全力。至于不完美的部分,则会得到上天的帮助。而所谓的上天,就是周围的一切或无形的支持者。西乡如此用心努力,可见他把自己置于多么普通的立场。即使上升至高位,也决不忘记过去的事情。
这是他的“遗训”中追加的一条。接下来再介绍他的另一条追加。
多读中国的书
要想在“道”上追求极致,就要读中国的书。“道”是天地自然之物,没有东西之别。至少,想要了解多国对峙的形势,就应该看《春秋左氏传》,此外再看《孙子》更好。既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的形势,也能明白现在和那时没什么不同。
现在人们还常说“如果无法预计将来,就回顾过去吧”,就是温故而知新。这个时代充满了不确定性,潮流在不断变化,商业社会不断出现前所未有的情况。要应对这些并非易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先见之明”(预见力)。这需要信息。而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质和量都远超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范围。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职场人士都在信息的洪水中喘不过气来。这就有必要先判断到底哪些是工作真正需要的。
西乡拥有出众的先见之明。能看透很远的将来。他所依据的正是中国历史。中国有大量的历史书。所以,对于当时日本所处的境遇,萨摩藩的境遇,他很多时候能在中国的历史中找到类似的情况。西乡知道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当时是怎样应对的。当然,他并不是囫囵吞枣、流于表面的模仿,而是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做了大量的分析思考。
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中国的书,我们还可以翻看更多有关人类历史的书籍。这对我们了解大浪潮,看清大海啸上的小浪花,不无益处。
以上是我从中西乡语录——遗训集中挑出的一些供现代职场人士参考的语句。我在这本遗训集中感受到最强烈的一点是:西乡眺望远处森林时,绝不会无视眼前的一棵小树。他在思考日本的出路的同时,绝不会无视具体的个人。而且,他并不以能力超群的精英为标准,而以极其平凡的普通人为标准。这是西乡爱人的方式,也是他的伟大之处。西乡经历的痛苦刻骨铭心,他的半生可谓伤痕累累,所以他深知“心痛”的感觉,他知道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受伤、会痛。
这里所写的处世训绝不是处世技巧。西乡从来不说技巧这类的词,其言即其身,他从来不技术性地处理人生问题,他诚心诚意地把自己交给庄内藩士等。耶稣把自己的身体比作面包,把自己的血液比作葡萄酒。西乡在某些方面与耶稣相似。他自己率先承受人间的苦难,甘愿成为牺牲者。也正因为如此,至今还有很多人心中满怀对西乡的敬爱之情。西乡总是头顶荆棘之冠,身背十字架,承受着苦难。看到他随时可以赴死的态度,再恶的人也会被打动。西乡的末路交付给了下级士族这一限定人群,着实可惜。他最爱的应该是农民,他喜欢牵着狗在山野中奔跑。
相关图书
[日]童门冬二 著
饶雪梅 译
定价:29.80元
童门先生深入分析了西乡隆盛的性格、信念、情感模式、谋事策略等,并将他与同时代的大久保利通、坂本龙马等人进行比较,剖析了西乡隆盛的人格品质如何帮助他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实现明治维新。他探讨了为何看似不太符合现代人对管理者的期待的西乡隆盛至今仍然人气不减,通过比较周围的人对西乡与大久保的为人处世之道的不同回应,揭示了日本式经营的某些特质。这些对于急剧变化的时代中肩负企业经营管理之责的人思考如何正视社会潮流趋势,发挥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大家一起灵活应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编辑:徐昱轶
审阅:李 旭